APP下载

高校涉密岗位管理和涉密人员保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3-01-24

智库时代 2022年44期
关键词:保密工作界定保密

张 帆

(西北工业大学人事处)

高校的保密工作是国家保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涉密人员作为保密管理工作的三大管理工作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部门要求的提升,对于高校的涉密人员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其中涉密岗位管理和涉密人员保密教育就是日常管理中存在难点和问题较多的两个方面,但难点和问题也就意味着有寻求突破的空间,作为高校的保密工作人员,应当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极破局。

一、涉密岗位管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涉密人员管理从单纯的只是对人员的管理,逐渐转变为通过岗位管理实现人员的有效流动,强调在岗位和人员管理时采用“以项定岗,以岗定人”的方式进行,有效地避免了过去在涉密岗位和涉密人员管理中因人设岗的情况出现。高校的涉密岗位管理工作因其人员多,大多数岗位均为科研岗位等特点,有别于一般科研院所或者政府机关,在岗位管理和人员管理中“先定岗、再定人”的方式造成了一些操作中的问题,需要高校人事、保密等部门通力协作,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一)高校涉密岗位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1.高校涉密科研岗位无法在入职时确定

高校的涉密岗位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从事科研项目的岗位,主要是涉及武器科研装备生产与研发或者其他相关政策领域的研究工作,二是因管理岗位工作中大量接触国家秘密而涉密,比如办文、办事、办会中接触的一些秘密事项。从事科研项目研究的人员,大部分属于学校的专任教师、专职科研、实验技术和博士后等相关人员,由于学校开放办学的特性,相关教师在入职时无法界定其是否从事与武器科研生产研发相关的科研项目,因此也就无法在入职时将其所在的岗位界定为涉密岗位。

这一点不同于军工科研院所,很多科研院所的生产、研发、测试等环节的岗位,在岗位设置时就可以清晰地界定该岗位在日常工作中接触的涉密载体、密品的数量和等级,也就能准确地界定相关工作岗位为何种等级的涉密岗位。因此在人员界定时可以相对准确地界定人员的涉密岗位。

而对比政府机关职能部门,由于政府机关都有上级部门批准的机构职责、人员编制等,因此相对应的处理和知悉国家秘密的岗位也就比较容易确定,因此岗位的数量、等级、职责、上岗条件和工作要求等也就相对比较容易确定。

高校与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相比,在职能上存在很大不同,大多数教师或科研人员从事的是科研工作,且这些工作大部分都得在入职后随着工作的开展,已经申请相关项目或者计划申请相关项目的前提下,才会被界定为涉密岗位,这样的“被动界定”和“后知后觉”造成了在岗位设置方面难以做到“先定岗”。而高校的管理岗位,虽然和政府机关有着类似的地方,但也有自身规范程度不高、工作相较机关较为分散的情况,需要花大力气思考,在制度允许的前提下创新自身的管理机制。

2.高校“双肩挑”岗位更为普遍,实际操作中较为复杂

高校不同于机关单位和科研院所,大量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着职能部门或其他相关管理岗位的工作,例如几乎所有专业学院的院长、副院长都来自一线教师。这些“双肩挑”干部个人往往同时承担着涉密科研项目,也在管理岗位接触着涉密事项,那么这类干部的岗位界定和管理就比较困难,如果管得过于细致,那么在实际操作中过于复杂;但如果只界定其管理岗位或者只界定其科研岗位,又会造成管理当中的一些真空地带,给保密工作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和隐患。

3.涉密科研岗位的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制度空缺

高校涉密科研岗位来自科研项目,随着科研项目的立项,产生了为了完成某一科研项目的涉密科研岗位,但随着涉密科研项目的结题、归档,涉密科研活动有可能完结,原来从事相关涉密科研研发活动的教师就有可能要办理脱密。同时,也有大量项目完结后无新的涉密项目,而长期占据涉密岗位的情况,其实这些专业技术人员从日常工作角度已经不接触涉密事项,但如何界定此种情况,保证专业技术人员在日常管理中可以正常申请项目、接触项目指南等,但又不至于使得没有项目的老师长期占据涉密岗位,造成管理成本和难度的增加。从这一点来说,依据项目而产生的岗位在管理上缺少相关制度的指导和约束。

(二)高校涉密岗位工作实践中的实践探索

1.以项定岗、以岗定人,确定国家秘密工作细目

高校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按照保密要求和本单位的学科、专业以及科研攻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国家秘密工作细目,将学校常见的工作纳入相应的工作细目中去。从管理角度,建立统一的细目台账,为界定岗位确定相应标准。原则上来说,管理岗位应当是确定且相对固定,科研岗位可以采用由学校或者二级学院统筹的方式,在充分分析本单位科研情况的前提下,设置适当岗位并加强管理,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做好科研岗位的调整。

2.按照“就高”原则管理多岗位人员

岗位界定后,可认为每个涉密科研项目产生了若干个涉密科研岗位,如有人承担了多个涉密科研项目,即同时承担了多个不同的涉密岗位工作,同时,如果该名涉密人员在管理岗位还依然接触涉密事项,那么可根据“就高”原则界定多岗位人员的涉密等级,在涉密项目完结、管理岗位调整时,可检查其最高等级的涉密岗位是否有变化而调整人员的涉密等级,这样避免出现岗位多且变化频繁导致岗位管理混乱的情况。

3.设置涉密科研预研岗位,纳入涉密岗位管理

现在很多科研项目的申报人都要求必须为涉密人员,这对于许多还未成为涉密人员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因此,可以考虑设置涉密科研预研岗位,为拟承担相关科研项目的人员办理涉密身份,纳入涉密人员岗位。在专业技术人员所有的涉密科研项目全部完结,没有在研相关项目时,也可以将其暂时地纳入涉密科研预研岗位进行管理,保障其今后顺利申请相关项目,继续从事相关科研工作。但涉密科研预研岗位应设置具体时间限制,比如预研岗位最长可为1-2年,根据单位具体情况设置,这样可以从制度上保证相关人员不会长期占据涉密岗位,而导致管理成本和难度增加。

4.参照编制管理的方式管理涉密科研岗位,实现动态管理的同时简化管理模式

可以参照编制管理的方式,由学校核准各二级学院及科研单位的涉密科研岗位数量,二级单位在此数量范围内的可由本单位自行调配管理,超出范围需要新增申请的按照岗位界定流程由学校相关决策机构进行审批。学校还可以根据动态管理的方式,在日常管理中考察各单位的涉密科研岗位核准的数量是否合适,同时也可以为核准相应管理、辅助类岗位的数量提供一定的依据。岗位管理的机构可以由学校保密委员会或者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工作小组实现动态管理。

5.顶层设计、顶层统筹涉密科研管理,部门间形成联动机制

由于高校的大量涉密岗位涉及涉密科研活动,因此人事部门和科研部门之间的协作应当更加紧密,在日常管理中需要理顺管理的流程和规范,避免出现一些真空的地带,造成管理的漏洞。比如,A教师在本学院没有参与相关项目研究,但在B学院通过学科交叉合作开展了某项项目研究,这样的岗位如何设置?日常的岗位管理和人员管理分别应该由哪个单位负责?再比如,已经设置的涉密科研岗位能否长期空缺?如果某位教师在短暂从事涉密科研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再从事涉密科研工作了,这样的人岗位如何界定?这些问题都需要在顶层设计时就将相关管理机制理顺,避免执行层面互相推诿,一来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来造成不必要的管理隐患。

二、涉密人员保密教育管理

涉密人员保密教育管理看似只是涉密人员在岗管理的一个环节,但是意识和规范的养成,实际上对于涉密人员管理甚至其他保密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说保密教育抓好了,涉密人员管理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他的保密工作的开展和推进也就变得容易许多。当今高校保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就是保密教育培训的组织和落实,需要高校的保密工作者花大力气进行认真研究,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保密教育的效率和效果,逐步筑牢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防线。

(一)高校涉密岗位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1.高校人员较多,分布较为分散,开展实施难度较大

由于高等学校办学的特点,保密工作中很大一部分是科研涉密,而从事科研项目的大多是高校的专任教师、专职科研、实验技术和博士后人员,大部分高校没有对教师等从事科研活动的教职工规定严格的坐班制度,加之很多高校又存在院校两级管理,具有人员多且较为分散的特点,导致高校保密教育在实施时,难以有效地集中组织。此外,在开展保密教育培训时,还应注意高校人员中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人员较多,大多数人又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下功夫,避免教育流于表面,达不到效果。

2.培训内容侧重保密法律法规和保密形势,而对保密知识技能开展较少,与业务工作结合不紧密

目前高校保密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保密法律法规和保密形式任务的教育中,同时为了增强教育的警示作用,加入了不少真实案例的警示教育,这样做能够很好地激发涉密人员学习的兴趣,在增强防范意识,掌握法律知识方面确实对高校的涉密人员有一定的作用,改变了教职员工对保密工作的刻板印象。

但是根据日常工作中反应的情况看,目前的保密教育存在一定的与实际脱节的情况,例如在保密知识技能、防范措施和手段、新形势下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保密工作应当注意什么涉及较少,相应的权威保密教材或者可供学习的内容也较少。这样的保密教育不能很好地贴合保密工作的实际,例如高校日常管理中最常遇到的载体管理和信息设备管理,这些工作的日常操作和一些基本的防范技能,往往是教职工在工作中容易忽略,但却最该掌握的,是保密工作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目前各个高校在这些方面的培训较少,造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经常性、反复性出现,教职工也不知道该如何避免,从而对保密工作敬而远之。

3.保密教育相应的法律政策法规仍不健全

高校参照学习的政策法规,往往是全行业制定的,其中仅仅只对学时数做出了规定,而对具体实施中的很多细节要求,例如如何组织开展、如何做好学习记录、如何界定自学的学习效果等都没有明确规定或者指导性的文件。各个高校在执行保密教育的时候也是缺乏参考的依据,只能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前行。

4.保密教育的信息化程度不足,手段较为传统、单一

高校的保密教育目前往往采取线下学习、参观等形式,手段较为传统、单一,如此的教育为了完成一定的学时数,容易造成流于表面而轻视实际效果的问题。在信息化程度飞速发展的今天,保密教育中如不涉及具体的国家秘密,那么应当勇于尝试信息化的形式开展保密教育和教育培训结果的考核,这样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效率,并且更有针对性,归口部门在管理时也可以提升效率。

(二)高校保密教育工作中的实践和探索

1.充分发挥院校协同机制,做好保密教育工作的层层传达

仅仅依靠保密部门和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难以完全覆盖高校全校的保密教育工作。应当将教育工作层层分解和传达,分解至二级学院,甚至是到系、所、室的三级单位。同时,还可以充分和党员学习教育相结合,如在党史学习教育期间,由基层党支部自行开展红色保密党史的教育。同时,统战部门也可以将保密工作纳入对党外人士统战工作的教育当中,对从事相关专业的党外人士开展保密的历史、意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如此保密教育层层分解、层层传达,由人事部门做好组织部署,保密部门提供相关学习素材,齐抓共管,促使保密教育深入基层,创造奇效。

2.充分运用线上非密教育资源,用好信息化手段

如今在线上有着非常丰富的保密教育资源,例如“保密观”公众号日常会发布许多与保密相关的学习资料,高校保密部门和人事部门也应在平时注意搜集,同时建立自己的保密教育知识库。特别是非密教育资源,应当充分使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保密教育的效率和效果,解决人员分散,难以集中的问题。学校在顶层设计层面要做好制度设计,利用好信息化的手段,同时对于集体学、请专家讲授课、自学等不同学习形式进行统筹规划,在征得主管部门同意后制订与自己实际情况贴近的方案计划。

3.发挥其他归口部门职能,各归口单位应当对各自管辖的业务要求制订保密教育方案

其他归口部门,如信息化部门、宣传部门、国际合作部门,在日常管理中有着各自的保密要求和相关的保密规范,这些部门应该深度参与到保密教育工作中来,将各自部门出台的保密业务制度、日常的保密工作制度进行深度的宣贯和检查,将做好相关领域保密教育工作也纳入各归口部门的保密工作职能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可以说,保密教育的归总部门在人事部门,指导部门在保密部门,但具体业务口的教育和宣贯应该由各个归口部门负责,例如信息化设备管理领域发现问题,可以先检查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宣贯教育是否落实到位,出现问题的二级部门是否及时进行了传达和学习,通过检查不断促进完善教育,同时通过教育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效果。以学促管,以管强学。

4.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在保密管理和保密技术领域取得研究突破

与此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相关学院和部门,设置保密管理和保密技术等方面的科研课题,发挥高校组织科研的优势。例如,有计算机、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高校就可以在保密技术领域与相关学科教师开展深度合作,由信息化部门和学院完成相应的科研课题,推动学校的保密工作向前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运用到日常保密管理和保密教育工作中来,提升保密教育工作的水平。

5.丰富保密教育形式,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保密教育

除了单纯地学习相关文件、知识,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保密教育形式。在日常工作中,有的单位采用了开展保密知识竞赛,排演保密主题舞台话剧、小品,制作相关保密知识短片和动画等形式,将原先单一的教育学习形式进一步丰富多样化,更好地让保密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保密教育可以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应成为丰富教职员工生活的一种手段,一方面加强了保密教育,另一方面更好地丰富了大家的校园文化生活。

三、结束语

高校的涉密岗位工作和保密教育工作存在许多的难点和问题,在期待上级部门出台更多指导性文件,明确相关细节的前提下,高校自身也应该用于尝试,积极探索,勇于破局,在涉密人员管理工作中破除相关风险,实现涉密人员管理更大步地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保密工作界定保密
多措并举筑牢安全保密防线
夯实保密管理基础,提升保密工作水平的路径探索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探索保密工作信息化路径
办公室机要保密工作的开展实践与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建议探寻
高血压界定范围
扩频通信技术在NFC中的保密处理
论中国共产党的保密观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