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建筑类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以高职建筑类学生为例

2023-01-24金卫芬

智库时代 2022年44期
关键词:鲁班人文职业

金卫芬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高职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加快了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由原来的单一化逐渐向多样化、现代化等方向发展,使高等职业教育展示了蓬勃的生命力,人才培养目标更明确,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根据《教育现代化2035年行动纲要》及《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精神,职业教育要坚持改革创新和内涵发展,高职教育要实现质量和规模上双提升,成为培养和供给社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进入新时代后职业教育在整个社会服务能力、经济及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高职教育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社会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是衡量高职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当前职业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学生人文素养不健全等问题。

一、高职建筑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现状以及原因

(一)高职建筑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现状

由于受社会及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不佳。首先,道德水平不高,缺失社会公德或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淡薄,不爱护公物,课桌乱涂乱画,出口成脏和文明素质低下。某些同学虽讲究个人卫生,但对自身宿舍卫生脏乱却置之不理,对同学、对社会表现得较冷漠。其次,缺乏社会责任感,趋于个性化和功利化,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中过于追求享乐享受,表现出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缺乏社会理想。再次是文化素养欠佳,文化底蕴薄弱,知识单一,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但对必备的人文科学知识、职业人文素养等普遍存在缺失现象。

(二)高职建筑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主要原因

1.人文素养教育与科学素养教育失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及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国防和社会发展中,其地位日益突出,也成为了现代教育,尤其是理工科类高职院校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同时也导致高职院校对人文教育的忽略,即使有人文教育,但也在科技的影响下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而忽视了其对人的精神的滋养和完善。

2.历史及其体制弊端

20世纪50年代,由于受极左思潮的摧残,人文学科及传统文化教育基本被取消或停止,院系设置上文理工分家,形成了单科性院校林立的基本格局,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目前高中阶段选考分班较早,偏理的学生到了高二就不再重视学习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学习,直接导致他们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不够系统完整。目前,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往往来自一些公共课堂,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等,其他时间就很少接触到人文学科的熏陶,毕业时,部分学生常因缺乏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影响其就业。有些学生即使参加工作后,因为这个原因影响了个人发展。高职建筑类学生大多数时间要参加实践实训,除了上课外,平时很少接触人文知识,这也是造成他们人文素养缺失、缺乏的重要原因。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某些不良负面效应,导致人文精神和价值的模糊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市场经济某些腐朽的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以权谋私现象对高职学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价值观不坚定的学生,在物质利益的侵蚀下影响他们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些甚至三观发生扭曲,表现为急功近利,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丧失和消沉,导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缺失。因此,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尤其重要,不仅要引导学生重视人文思想的学习,而且要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拥有健全的人格,在学习和生活中从各个方面不断丰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人文素养内涵

人文素养即人的文化素质与修养,指在人文方面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是与科学素质相对应的品质与能力,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三方面,它是个体成才所必须的内在品质和修养,是人的各种文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或规范,它也是每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及人格完善的内在要求,是人应具备的生活态度和道德品质。它需要通过长期汲取丰富的人文知识、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深刻的人生实践而逐渐内化形成,如果说科学素质是强调如何“做事”,人文素质就是强调如何“做人”。21世纪新时代的大学生,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不仅要有较扎实的科学素养,而且要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从各个方面努力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对于高职建筑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因为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行为是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三者相互统一。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帮助被教育的人。”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1]这不仅需要健全的体魄和丰富的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因为人文素养的缺失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美国兴起的STEM教育理念推广多年后却发现人们对科学理解及价值取向存在问题,于是提出将人文知识和素养培育纳入体系,便形成了STEAM的教育理念,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理念方式,形成了一种超学科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既强调创新驱动,知识多元跨界,又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反映出课程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的诉求,鼓励学生在各学科领域的提升和发展,打破学科疆界,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其竞争力。

三、高职建筑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路径

(一)优化课程设置,健全人文素养教育评估体系

要提高建筑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增加他们的人文知识,在课程安排上下功夫,适当增加开设人文方面的选修课或必修课,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人文学科课程;开设的选修课程除了提高人文素质外,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吸引更多的学生选修人文学科课程,如开设大学语文、音乐欣赏、电影心理学、公共关系学、书法艺术等课程,提高学生语言艺术、心理和法律等方面素养。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文素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对开设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教育的成效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心理素质能力、艺术修养、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评估,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相长,而且从制度上保证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高。

(二)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建筑类院校的校园活动往往以科技类活动为主,传统人文气息不浓厚,这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要多突出文化、人文气息,突出主流和时代精神,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如高职建筑类结合专业特色,以“发扬鲁班精神,培育工匠新人”为目标,围绕“鲁班”工匠精神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因为鲁班是华夏儿女勤劳智慧的象征,表现了中华儿女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亮点。在传统文化中鲁班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波及全球,作为鲁班文化的精髓而被后人广为学习与传承的是“鲁班精神”,即注重细节,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发明创造,不断学习,立足实践,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精神。重点构建以“鲁班文化”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旨在传承“鲁班精神”,发扬建筑类专业文化,培育鲁班新人。“鲁班文化”系列活动可以从专业历史、专业文化、专业精神出发,积极鼓励学生学习建筑历史与文化,扎实专业与行业文化底蕴。在专业学习之余,鼓励学生多修身养性,开展鲁班书法展评活动,增强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涵养。同时可挖掘各类相关的非专业文化活动,如举办读书节、人文知识竞赛、辩论赛、诵读比赛以及聘请名师到校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等活动,不断增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高职建筑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提高高职建筑类学生的人文素养,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育和引导。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或精神,因为人文知识要经过内化理解,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人文素养,所以要重点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要促进教师技能提升,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技能大赛外,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开展实践技能比武,通过竞赛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具有较好的教学态度以及一定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聘任专业知识及人文素养都优秀的建筑类教师,有利于在专业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教育,这样可使专业课教学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及更有意义。如在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建筑类学生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高职建筑类教师可以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施工现场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对所看到的施工管理情况进行探讨,并陈述己见以达到语言表达训练的目的。在社会生活中学生需要与他人交流沟通,口头语言是互通的媒介,个体只有提高语言能力,才能在职场中更有成就,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2]

(四)加强职业素养指导,提高高职建筑类学生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是培养综合技能型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摇篮,在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中,职业素养能力指标主要有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这四方面。职业态度是构成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因素,与个人对职业的价值认知有关;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能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提高其职业能力,适应时代改革及企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技能不仅是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目标,也是高职院校创造社会价值的必备要求。加强职业素养指导,就是要完善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共同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对于建筑类学生建设“课程+实践”模式的课程职业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建筑资源,师生进企业,推进校企对接与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推进素质教育平台,针对课程内容规划专业技能所必须的实践课程的技能证书,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施工员证,BIM等考证工作,拓宽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渠道,为就业做好准备,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巩固和提高,而且在实践课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或用人单位对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客观要求,以用人单位实际要求为教学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指导。如对于建筑类学生,多组织学生到工地或装饰公司参观和实践,培养其建筑施工、装修等实操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做好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成为建筑类行业实际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同时在专业技能指导中融入职业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及职业素养能力的提升。

(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和引导

党的二十报告提出了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要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高职院校要坚持五育即德智体美劳并举,把立德树人落实落细,加强素质培养,价值引领,努力培养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职业新人,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推进日常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加强日常爱国主义教育,形成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及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模式,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推进学风建设、三无课堂管理及文明寝室建设等。建筑类学生在日常管理中还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教育和渗透,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推进工匠人物进校园、进课堂,将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崇尚劳动等职业精神素养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

(六)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建设

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限制,在教学教育中开设人文课程的数量有限,要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仅靠几门人文课程的显性课程设置是不够的,还需加强隐性课程的育人作用。如加强校园人文景观设施建设,利用好校舍、教室等建筑,加强廊墙文化建设,廊墙文化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类专业可以深度挖掘专业特色,加强“廊有文化、墙会说话”的文化建设,以“发扬鲁班精神,培育鲁班新人”为目标,以设鲁班文化品牌为主线,围绕工匠精神展开廊墙文化建设。计划每一个教室每一面墙,可以让建筑企业捐资冠名,以营造务实易见的建筑文化,逐渐打造建筑文化展示馆,形成集专业实践与文化熏陶于一体实训基地。依托建筑文化场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会说话”,积极营造适合建筑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校园人文氛围,优美的校园自然景观像一本无形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课本,有利于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作用。

总之,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较量。人才素质的竞争不仅是科技文化的较量,而且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内的人文素质的较量,而后者在关键时刻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宁可失去一百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表达了英国首相丘吉尔对莎士比亚才能的极大肯定和重视,因为他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在英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作品所蕴含的知识文化及对人文化素养方面的熏陶是无法用物质来比拟的。

作为新时代高职院校,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要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不局限于应用型、高技能学生的培养。[3]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管理、助学帮困、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等,让鲁班吃苦耐劳、科学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常态化,激励和感染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争当“鲁班”传人,让鲁班文化渗透校园内外,与高职师生共成长。通过不断探索总结,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综合素质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技能与素养的双重提升。

猜你喜欢

鲁班人文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快乐小鲁班
超级『鲁班』
聪明的鲁班
职业写作
人文绍兴
我爱的职业
人文社科
鲁班造伞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