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廉洁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的价值研究*
2023-01-24薛腾鹿
薛腾鹿
(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2年2月,《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大中小学思政课作为弘扬廉洁文化、进行廉洁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至关重要。如今,在坚持贯彻系统观念,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重廉、尚廉、崇廉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作为廉洁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之一,是对“两个相结合”观点的阐释,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资源,将其与大中小学思政课结合,以厘清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伦理准则为前提,能够有层次地探寻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结合的逻辑,形成“以点带面”的融入脉络,在素材选择、融入路径等环节中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探索二者的耦合性与价值意蕴,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树立廉洁为荣、腐败为耻的观点,是营造大中小各级学校廉洁文化氛围,培养“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渠道。
一、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伦理价值的理论阐释
(一)廉洁修身文化:清心养廉之境界
节欲俭身的修身理念是清心养廉之基础。“廉”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基本内涵为不贪占、不苟取。节欲俭身是修身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人把奢侈上升到败家亡国的地步,可见其意义重大。俭是廉洁之基石,道家强调一切从简才能做到俭,只有俭才能“清”,只有“清”才能抵制“贪”,强调俭是内修之本,只有做到俭才能抓住修身治国之根本。古人认为,俭是治国之道,在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中,对“俭”的阐述内容丰富,如“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只有坚持节欲俭身,才能确保修身之原则,克制自身贪欲,减少不合理的物欲需求,摒弃贪图享受的思想。
慎独自省的修身风格是清心养廉之方法。“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思想是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自省注重自我反思、坚持精进,从哲学层面来说是不断认识自己、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提高自我能力的过程,目的是及时纠正自身错误,达到修身标准。而“慎独”要求个人在无人监督情境下的坚毅定力,要学会自我克制,按照规则行事,这是培养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保持节俭自律、清正廉洁的重要方法。
(二)廉洁家风文化:勤俭朴素之美德
勤俭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在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中得到现实转化,被视为持家之钥、兴邦之道。人们只有辛勤劳动,勤俭节约,才能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自古以来的传统家训非常重视勤俭为本的持家之道,将其作为发家致富之根本,懒惰与奢侈是家败的罪魁祸首。清代朱用纯曾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他认为如果不勤劳、勤俭,便只有微薄的收入,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境地。传统廉洁文化中家风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家族后人如何用勤以持家、俭以养德,而家族廉洁与否是衡量其烟火相续、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中华传统廉洁理念中,治国必先治家,正人必先正己。家规的约束、家风的熏陶、家人的监督,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唐朝开国功臣房玄龄的父亲一生为官清廉,重视家风传承及道德浸润,他经常与房玄龄说:“我留给后世子孙的,只有清白的名声。”清廉家风正是成就房玄龄不朽英名的重要原因。可见,勤俭朴素、廉洁守正的家风培养,是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内在素养,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中历经时代变迁却经久不衰、源远流长。
(三)廉洁政治文化:廉为政本之底线
传统廉洁文化强调“为政者以政为本”,为官从政必须作风正派、刚正不阿,摒弃阿谀奉承之举。明朝重臣于谦调京任兵部侍郎时,有人劝他带点绢帕、蘑菇、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去讨好上司,于谦秉笔赋诗以明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从此,“两袖清风”成为清廉从政官员的代名词。由此可见,廉洁清白与正直公道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廉洁的官员一生不受私情所托,秉公办事是其从政之原则,先公后私是其为官之底线。包拯“直道是身谋”、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成为历史上正直廉明之佳话。
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治国理政层面,表现在国家治理体制的廉政理念及治理途径。廉洁一直被视为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原则。清初顺治帝中指出:“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败”(《御制人臣儆心录》)。可见,古代先贤通过反思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廉洁同王朝兴衰的内在联系,强调将廉政放在“为政之本”的关键位置,这对如今的国家治理模式也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二、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目标的价值契合
(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符合二者的共同目标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博大精深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以“个人修身、家风传承、治国理政”三个方面为内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弘扬中华传统廉洁文化,旨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流淌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是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密钥所在。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境况更迭,但其中的丰富内涵是让文化传统连接时间与空间的纽带。同时,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必备内容,无论哪一学段的思政教育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弘扬,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之一,与发展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目标一致,二者有着共同目标要求。
(二)营造全社会廉洁氛围是二者的共同落脚点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廉洁文化建设是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构建风清气正的思政育人氛围,培养立德树人的健康风气,助推社会风气凸显廉洁之风。大中小学思政课作为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与弘扬中华优秀廉洁文化所追求的社会层面效果殊途同归。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从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的境界上升的过程,其中要贯彻廉洁自律这一思政育人目标主线,使师生在平等的基础进行教学交流,营造良好的思政教学环境,使崇尚廉洁、拒绝贪腐的价值观从学生开始就得到普遍认同与内心遵从。传统廉洁文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修身、廉洁从政、治国理政”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在廉政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传统文化基因,认真梳理传统廉洁文化的脉络思路,传承其精华,是落实思政课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二者通过融合共同发力,营造社会廉洁氛围。
(三)大中小学学生是实现二者价值的共同主体
无论是弘扬中华传统廉洁文化,还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各个学段的学生始终是二者实现价值的共同主体。近年来,受到市场经济以及外来文化输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思维呈现出跳跃式发展、想象力丰富等多重特征,尤其是尚待确立的金钱观、价值观、利益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正确的“三观”尚待确立,学生容易受到官本位、金本位的不良社会思潮而自我裹挟与放纵,甚至在中小学生中出现“心理早熟”“自闭症”等现象;在大学生中出现自我放纵、自甘堕落的倾向。因此,思政课的作用近些年日益凸显,把中华传统廉洁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帮助陷入困境的学生走出价值观“泥淖”,培养廉能型时代新人,这与大中小学思政课要实现的“廉洁自律”目标殊途同归。
三、中华传统廉洁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实践价值
(一)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丰富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丰富的中华传统廉洁文化资源为按照逻辑顺序融入大中小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可能。小学《道德与法治》以感性直观融合为主,其中“传统美德”“弘扬优秀家风”等教学内容,可利用直观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等讲好传统廉洁故事,依据小学低年级、高年级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将廉洁故事有层次、有选择地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融入为主,其中“凝聚价值共识”“崇尚法治精神”等内容可利用案例探究等方式融入传统廉洁故事,由于初中生处于自身价值觉醒的关键期,廉洁文化宣传、廉洁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时期要注重初中生的个人价值观发展方向,为培养廉政就业观奠定基础。
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等必修教材中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人生价值”等知识点可运用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对廉洁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核心素养,特别是提高对不同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培养,是高中生应具备的素质之一。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激流,如何做到出淤泥不染,传统廉洁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知耻求荣的思想,增强学生对廉洁的认识与理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辨析融合为主,以自主调研等方式融入传统廉洁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就业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侧重从哲学方面入手,结合传统廉洁文化中的中国古代哲人思想,渗透廉洁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注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看传统廉洁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思想道德与法治》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廉洁教育,从传统廉洁文化中获取智慧,树立廉洁的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用历史思维看我国廉洁建设的发展历程,从实践中印证传统廉洁文化的观点。可见,大学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角度不同,但其中的道理内涵一致,都为传统廉洁故事等素材的融入提供可能。
(二)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创新大中小思政课的教学途径
首先,将中华传统廉洁文化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建构。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针对性与目标性结合的原则,利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堂之一主要载体,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在确保课堂上充分运用中华传统廉洁故事、人物轶事、古籍古诗等素材的基础上,定期开展廉洁文化专题讲座,组织以传统廉洁文化为专题的实践活动。充分运用“互联网+教育”这一线上教学渠道,将传统讲授法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随时随地开展廉洁文化教育,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创新建构。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不同的课程培养目标,将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分层次、有体系化的融入思政课堂教学,达到不同学段的思政育人效果,从小学开始力争将腐败根苗遏制,让学生成长为“清廉自律”的参天大树。
其次,运用丰富的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素材,思政课教师可以针对大中小学生学情特点,分学段探究编制传统廉洁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案例。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样,如廉洁故事“私烛家书”“不持一砚”等脍炙人口的轶事;“包拯”“于谦”等传统廉洁人物廉洁事迹;“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等古籍古诗中廉洁名句等资料。面对大中小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如小学学生思维单一、感性直观、勤于动手,宜采用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创新思政课教学手段;初中学生处在自我认识转折的关键期,基于其心理特点,可以采用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式;高中生有自我思辨能力,可以采用辩论、问题探讨等多种方式进行议题式教学,培养辩证逻辑思维,特别是注重传统廉洁文化中辩证法哲学的渗透,为与大学思政课衔接打好基础;大学生具有学科划分清晰、自我意识强等学龄特征,在选择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素材时,要结合不同学院学生专业特征,挑选与学生实际结合的案例。
最后,构建多方合作的学校廉洁文化教育网络。要提高中华传统廉洁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效果,使廉洁文化教学承担起润心育人的任务,必须落实大中小学校有关部门推动廉洁文化教学制度化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各层级学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利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契机,发挥中小学德育处、大学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科研与教学优势,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解读,加深对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素材的认识,提高文化与政治素养,增强将传统廉洁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文化意识与政治意识。形成多方合作的教育网络,利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这一主体,加强培训与考核,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并加以反思、总结与提高。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就要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内涵丰富、意蕴绵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又是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大中小学生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其内心认同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因素,将中华传统廉洁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能够深入探究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二者的教学目标殊途同归、教学内容的高度契合以及实践价值的可能性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现实基础。探索中华传统廉洁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将其层次分明、螺旋上升地融入到大中小思政课教学中,必然会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分学段分层次加强廉洁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