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3-01-24刘熙雯
刘熙雯
(山东师范大学)
情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体验,每个人都会产生情绪,但是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情绪问题关键在于情绪的表达方式。情绪问题不仅影响个人身心健康,而且涉及社会关系的建立。因此,能否有效的管理情绪,让身心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避免由于情绪问题而对社会交往产生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情绪管理相关概念阐释
情绪是指人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最基本的四种情绪是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①情绪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体验,伴随个体的成长发展全过程,对一个人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正面积极的情绪起到协调组织的作用,促进个体身心和谐;负面消极的情绪起到干扰破坏的作用,阻碍个体全面发展。
目前,教育学界已经普遍认识到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情绪管理”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②作为一门全过程育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仅局限于本学科思政理论之内,而且与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开展了广泛的交叉研究,立足于“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这个基本的教育理念,融合多种学科知识,针对受教育者的现实问题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情绪管理问题是目前大学生群体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融合心理学相关知识,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去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问题与相关对策,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对情绪的正确认知,掌握合理表达情绪的方式,以科学方法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进而不断提高适应社会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从而在与情绪的和谐共处中走向成熟。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成长成熟的过渡期,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从大学生群体现实实践的特殊性来看,大学生情绪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人际交往、就业升学与健康生活三个情境中出现。
(一)人际关系的构建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阻碍部分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就是情绪管理。情绪作为一种具有外显性的主体感受,会辐射在个人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如果一个人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就会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出现某些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及外在行为,并对交往产生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双方的情绪感知与交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积极健康的情绪比消极极端的情绪更具有吸引力,因而擅长交际者往往具有较强的管理自己情绪与察觉他人情绪的能力。反之,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在与人交往时既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使其保持最佳状态,也无法敏锐感知他人情绪而做出相应反馈,所以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部分大学生由于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长期呈现出郁郁寡欢、愁眉苦脸等外部表现,受到抑郁等情绪影响而无法在与他人交往时获得愉快体验;部分学生由于情绪的两极性、爆发性和冲动性较强,在日常中表现出不稳定的情绪状态致使人际交往受挫;部分学生受到焦虑、自卑情绪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缺乏自信心,存在思想顾虑,在人际交往时表现出冷漠状态因而游离于交际圈之外;部分学生习惯于选择不恰当的情绪发泄方式,在消极情绪产生时会迁怒于他人,给周围人造成困扰,因而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建立的重要方面,非理性的情绪管理既会为人际交往的主体带来交流障碍,也会给他人带来不良的交往感受,降低主体人格魅力。基于此,情绪管理的问题在人际关系的构建中起到重要作用,非理性的情绪管理不利于个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择业升学的选择
择业与升学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的关键选择,二者会从不同的维度引起大学生的情绪问题。一方面,面临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会产生过分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致使精神不振,状态消沉。对于长期生活于校园环境的部分大学生来说,离开校园,进入社会是一个完全未知的体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繁复交错的社会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并且充满压力的挑战,面对一个比起校园生活更为复杂多元的社会就业环境,部分学生会不自觉地产生焦虑、紧张、自卑、迷茫等不良情绪,而这类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管理调控,就会产生扩大化的消极影响。如果大学生不能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并且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管理,那么就极有可能致使情绪问题一直存在,一直存在的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化管理,最初正常水平的紧张焦虑就会演化为过度紧张、焦躁不安、思维混乱、食欲不振等问题,最终对个人的正常生活造成阻碍。另一方面,面临升学压力以及朋辈群体的竞争,部分大学生会陷入自我怀疑、自卑焦虑等不健康的情绪状态。激烈的升学竞争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场身心俱疲的持久战,在一个长阶段的学业赛跑状态下,不成熟的大学生产生迷茫、抑郁、厌倦等不良情绪是正常的,但是此时情绪管理境界较低的部分大学生极有可能因为无法进行自我排解而引发过度性的情绪问题,对身心健康造成阻碍。研究指出,情绪对一个人的精神功能、记忆等都会产生影响,情绪变化会引起个体认知水平的变化,影响个体的意识范围、判断力、思考力等。③部分不擅长情绪管理的大学生在持久的升学竞争面前会饱受压抑感、自卑感等消极情绪折磨,引起认知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的不健康变化,既降低学习效率又降低身心愉悦水平,致使个人长期发展受阻。综上所述,就业与升学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抉择,也是对大学生身心产生刺激并引发负面情绪的主要问题所在,在此情境之下能否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水平,是大学生群体应当关注的问题。
(三)生活方式的形成
不健康生活方式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焦虑情绪上。其一,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容貌焦虑情绪。以饮食方式为典型,极端的暴饮暴食或厌食、不规律的进食时间、高热量的饮食选择等不良的饮食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肥胖症等问题,肥胖问题则极易引发大学生“容貌焦虑”这一消极情绪。容貌焦虑的情绪影响之下的部分大学生会在与人交往时会丧失信心,由于心理负担过重而逃避社交,降低自我评价,无法以积极的情绪状态面对生活。其二,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学习焦虑。熬夜是大学生群体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不健康生活方式,长期熬夜会逐渐导致入睡困难、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大学生由于睡眠不足导致的身心失调状态会在学习时引发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问题,从而导致个体无法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并且引发学习焦虑这一不良情绪。其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情感焦虑。以沉迷电子产品为例,部分大学生痴迷于网络,甚至产生网络成瘾的状况,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都投入在网络上。由于对网络的过度使用,部分大学生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感情建立,久而久之行为异常,社交活动减少,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联系缺失,进而引发情感焦虑。积极的情绪状态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下,大学生才有充足的精力与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生活,克服困难。反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降低大学生的生活积极性,消磨大学生的积极状态,引发不良的心理情绪,带来一系列消极负面的情绪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措施
每个人都会受到情绪问题的困扰,负面情绪的产生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通过恰当的情绪管理方式消解不良情绪,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大学生群体因其自身的年龄特点等因素,情绪丰富,情绪感染力强,因此尤其需要掌握情绪管理方法,提高情绪管理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调适大学生的情绪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大学生可以正确看待情绪,合理选择情绪表达的方式,掌握情绪管理的能力。
(一)提高情绪认知水平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引起情绪问题的直接原因并不是突发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突发事件的认知与评价,可见,认知因素在情绪的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据ABC理论,引起负面情绪的不合理认知主要包括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的评价以及糟糕至极的结果,这三种不合理认知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的三个抓手。首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克服认知层面上绝对化的要求。绝对化的要求即个体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认为某件事情必定发生或者必定不发生的极端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理解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而且这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经过实践验证的真理性认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理解客观规律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从而引导大学生摒弃绝对化的错误观念,合理认知事物发展过程与自身意志之间的关系,避免绝对化的偏见,防止不良情绪产生。其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避免过分概况的评价。对某种事件过分概括的评价是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体现,具体表现为通过某种片面的特征而对自己或他人做出整体性评价,而这种片面的评价则极易带来消极负面的情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关于整体与部分的正确认知,引导大学生明确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看待事情要树立全局观念,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引导,大学生应当认识到人无完人,不能以某种典型特征而对自己或他人做出全面性的评价,从而避免不良情绪的目的。最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以辩证眼光看待事物。糟糕至极的结果是ABC理论提出的第三种不合理的认知,表现为将某种不好的结果认定为糟糕至极,并因此陷入不良情绪。针对此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以乐观辩证的观念来看待事情,大学生只有认识到人的发展是历史的运动的,某种挫折并不能对个人发展起到决定性意义,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失败,才能够对生活中遭遇的失败形成合理的认知,防止糟糕至极的观念产生。
(二)创设情绪体验情境
情绪作为一种内在的主观感受,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因而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是一项较为困难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创设情绪体验情境来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境界,分为课上和课下两个环节进行。在课上,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挖掘有助于大学生进行情绪感知的素材,通过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的环节,引导大学生畅所欲言,调动大学生的情绪感知,并且记录大学生的情绪反馈。引入课堂的素材既可以是最新的时政新闻,也可以是史书典籍的故事,关键在于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具有讨论性,能够引起大学生情感共鸣,达到情绪感染的目的。在课上的情绪体验情境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理解每个人的认知不同,情绪就不同,从而真正认识到情绪反应是主观的,情绪表达方式是可调节的,情绪并非不可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子,传输理性的知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思政课教师要注意记录课堂情境体验环节学生的表现,掌握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基本情况,认真分析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建立个人的情绪管理档案,为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做好准备。在课下,思政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情绪特点及日常表现,针对个别学生突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谈话中教师在尊重学生的条件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感知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认真分析自己情绪的特征以及情绪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梳理,引导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管理的境界。
(三)传授情绪管理策略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传授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策略,有助于大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具体方法,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首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学会情绪转移。不良情绪产生是人之常情,情绪转移即当个体意识到不良情绪产生之后,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从不良情绪及其引发事件中转移出来,避免长时间聚焦负面情绪而影响身心健康。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以平和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真实情绪,让大学生明确管理情绪并非压抑情绪,积极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当中,通过情绪转移来分散不良情绪是情绪管理的基本策略,也是化解不良情绪,保持身心愉悦的重要方法。其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学会情绪释放。在产生不良情绪之后,以恰当的方式释放情绪来达到调适身心的目的,这是情绪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引导学生学会的基本技巧。最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学会情绪升华。情绪升华是高层次的情绪管理方法,也是最佳的情绪化解方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掌握情绪升华的方法,即帮助大学生以更高的境界来化解负面情绪,情绪不仅可以被释放,而且可以转化为一种向上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化悲痛为力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引导其将情绪看作一种向上发展的动力,形成情绪升华的习惯,以此帮助大学生及时调节不良情绪,掌握情绪管理方法。
四、结语
情绪个体在面对客观事物时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情绪是内在的主观感受,同时具有外在表现的倾向性。由于情绪的主观性,因此情绪并非不可控,情绪管理是可以实现的。大学生由于身心尚不成熟,社会阅历较浅,情绪管理的境界较低。因此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助力,帮助大学提高认知水平,掌握管理情绪的具体策略。学好情绪管理这一门必修课对于大学生协调好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避免受到糟糕情绪困扰,以及日后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陈国强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55页。
②马国泉,张品兴,高聚成主编:《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807页。
③徐先彩,龚少英:《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