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及其就业保障的思考
2023-01-24牛玲
牛 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作为最早走出全球金融危机泥潭的国家,最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出现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就业方面,许多地区出现“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重视工作条件以及岗位的薪资待遇。在就业市场,“双向选择”这一概念被频频提及,但是无论是单项选择还是双向选择,都无法掩盖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尽管许多高校对外宣称的就业率常常会接近100%,但是这样的数据存在着一定的水分,这类数据的统计标准也十分宽泛。例如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只是找了一份临时的工作,即使工作时间十分短暂,但是高校在统计就业率时,也会将这类学生列为已经就业的群体。一般情况下,只有正式签订劳动合同与正式缴纳社会保险,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但是许多高校在统计就业率时,并不会将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是否缴纳社保作为统计毕业生就业率的依据。如此种种,充分暴露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其中的原因,值得社会各界的深思。
一、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预期显著下降
受到高校扩招、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应届毕业生对就业的预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达到1076名,毕业生数量和增加幅度已创历史新高。疫情迁延反复的影响,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55%以上的毕业生平均期望月薪为6295元,同比下降6%,其中,已签约的应届生平均签约月薪6507元,同比下降12%。
(二)体制内就业成大学生就业首选
随着疫情的常态化,由于经济发展环境的不稳定性,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偏好稳健型,公务员、国企和事业单位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香饽饽”。2021年,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人数达到了212.3万人,同比增长51.3%,岗位竞争显著加剧,热门岗位竞争更甚,部分报考比甚至达到了20000:1。
(三)“灵活就业”与“慢就业”人群增多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无法实现居家办公的个体纷纷选择灵活就业维持生计。2021年,由北京大学发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单位就业率较2020年下降了5.3%,“灵活就业”和“慢就业”的比例分别上升了10.9%和9.7%,表明灵活就业理念得到了充分认可。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一)大学扩招的后续效应正在释放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考上大学是一个相对困难的任务。为了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升青年群体的总体素质,20世纪末,我国掀起了高校扩招的浪潮。高校扩招距今已经超过二十年,大学生也不再是曾经的“天之骄子”。最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已经突破千万。尽管大学扩招可以有效地提升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但是高校扩招,的确也为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一些压力。
在高校扩招前,一些无法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由于没能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这一群体可能去学习一些技术,并从事一些体力工作。但是这一群体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洗礼后,个人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让这一群体去参加一些繁重的体力工作,未免有些大材小用。总而言之,大学扩招的后续效应正在释放,未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
(二)我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劳动力供给过剩
尽管计划生育在我国已经执行了几十年,我国生育率已经下降很多,但是在惯性的影响下,我国总人口仍然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处于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的阶段。另外,近年来我国产业升级工作还不够理想,很难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心仪的岗位,巨大的人口数量,自然会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高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职业教育成色不足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许多高校在专业的设置上,刻意地追求“大而全”,盲目设置了许多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习内容十分宽泛,且多为理论知识,学生入学后就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许多学生可能在校成绩十分优异,但是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却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作用。例如市场营销、商务管理这类专业,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无异于闭门造车。
其次,尽管一些高校将职业教育作为办学重心,但是在专业的设置上,完全没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风采。一些高职院校盲目地开设各类管理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日后的就业注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一些工科院校虽然在专业设置上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理念,但是教学内容却与市场环境脱轨,一些教师安于现状,并不会结合市场形势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例如一些院校会设置机电专业,许多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机电设备实际操作时,选择本世纪初的机电设备辅助教学。这类机电设备早已过时,许多工厂的机电设备都在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许多大学生对于行业的变化并不了解,所以“毕业即失业”成为了现实。
(四)用人单位过于挑剔,且薪资待遇无法满足大学生要求
劳动力过剩是我国社会的客观事实,所以许多企业并没有过高的用人需求,并不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本就不多的岗位,加之企业在招聘中无比挑剔,对应聘学生百般刁难。尽管招聘与应聘之间应坚持双向选择,但是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对于用人单位提出的用人要求,即使这些要求再不合理,应聘者也没有交涉的权利,或被迫接受,或放弃应聘。一些企业招聘条件极为苛刻,例如一些企业会要求应聘者提供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等证书,但是其具体的招聘职位与英语、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毫无关联。对于这样的问题,只能认为这是用人单位强行提升应聘难度。
许多职位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特别是一些服务型的岗位,即使是中专生,也能够胜任这样的工作。但是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却非名校不要、非本科不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五)部分大学生对工作过于挑剔
由于学习生涯中职业观念教育的缺失,许多学生的心理并没有实现从上学到就业的转变。一些大学生对于毕业工作十分抵触。由于一些企业所提供的就业环境相对较差,所以许多大学生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参加工作。例如在我国的一些中小城市,许多企业的岗位薪资无法匹配工作强度,无偿加班等现象时有发生,如此恶劣的求职环境,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些学生心态较为失衡,对自身的能力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对一些普通工作存在着一定的歧视。另外,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极不满意,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且其自身又不具备应聘其他行业职位的能力。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和措施
(一)坚持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科学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来,在优化人口数量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尽管近年来我国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国家已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修改。现在一对夫妇最多可以生育三个孩子,“三孩”政策体现了计划生育政策的人性化,也是针对当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一次针对性调整。
特别是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农村地区,计划生育政策并没能得到良好的落实。我国就业市场的总量是有限的,每年超过千万的大学毕业生要走向工作岗位,但是适宜工作岗位的总数应该是远远小于一千万的。归根结底,大学生就业难就是适龄劳动力过多的问题。对此,政府部门应积极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并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做好宣传,让“少生优生,幸福一生”成为现实。
(二)企业改变高眼光的用人观念
企业用人招聘应该回归初心,而不是打着人才招聘的幌子,做一些与招聘无关的事。一些企业在人才招聘上实行人才储备战略,企图对招聘到的高材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但是招聘的所谓高材生,也不能立即为企业做出贡献。还有一些企业将大学毕业生作为自己的营销资源,试图创造人才品牌效应。这类企业会招聘一些高学历人才,并对招聘条件进行大范围的宣传,意图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借此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与形象。但是在现实中,这些高学历人才,往往并不会在工作岗位上做出超乎常人的贡献。
如此种种,充分地暴露了一些企业在招聘时过分追求应聘者的学历,在招聘时刻意提升招聘门槛的现象。这样的现象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对此,企业应对需要招聘的岗位进行综合评估,结合现实需求优化招聘环境,降低大学生的应聘门槛,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活力。
(三)创设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客观存在,对待这样的问题,应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需要从多种角度对大学生应聘进行帮扶,帮助其找到心仪的工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以及高校可以从创业上入手,鼓励大学生自主成业。
近年来,“孵化”成为了社会各级热议的一个话题。这里的“孵化”指为学生提供包括用地、资金、政策等一系列的支持。在各方面的支持与努力下,成功孵化出无数个初创企业。
政府部门可以设置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给创业大学生一定的资金支持,给予创业大学生一定数额的无息贷款,还可以从税收等方面入手,切实地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难度。而高校则需要加强创业的宣传,积极地开设创业、就业方面的课程。为了鼓励学生创业,高校可以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创业基地,并通过高校平台,帮助学生对其创业产品进行推广。
(四)优化高校课程设置,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与就业市场,存在着一道天然的鸿沟。大学校园是一座“封闭”的象牙塔,就业市场的信息很难传至大学校园,校园里的学生也无心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为了切实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就必须明确自身的责任,秉持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对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进行一系列的调整。
首先,高校应从教学内容入手,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不要让学生整日沉迷在故纸堆里。对于一些偏向实操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保证课程中的实操性,让学生能够提前接触到日后工作可能使用的技术与设备。对于那些更新相对较快的行业,高校开展与之相关的专业的教学时,应对就业市场的变化给予足够的关注。授课教师也要积极地观察行业最新动向,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本领,从源头上解决“毕业即失业”的问题。
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高校应积极打造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试岗实习机会,让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工作环境。为了切实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共同打造“订单班”,由企业提供就业岗位,高校负责学生能力的培养。订单班的学生毕业后,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前往订单合作企业进行工作。
在专业的设置上,高校也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对原有的专业进行调整。对于一些已经不具备就业前景的专业,可以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关停。而在专业的开设上,应充分结合新兴行业的需求,精准地设置新的教学专业。例如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行业十分活跃,那么高校就可以结合本校的教学能力,适时地开设与这类新兴行业有关的专业,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保障。
(五)加强产业升级,积极开发就业岗位
大学生就业是关乎到社会稳定的大事,如果大量的大学生失业,那么不仅消费市场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威胁到社会治安环境。对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足够的关注,并做好本职工作,引导企业做出正确的市场决策,力求实现落后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还有许多岗位有待开发。随着我国扶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民脱贫已经成为了现实,政府部门应乘着全民脱贫的东风,积极地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力求每位大学毕业生都能找到心仪的职位。另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企业违法行为的监管,对于那些违反劳动法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处罚,以此来净化就业市场的环境,并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六)大学生应转变观念,在应聘中放低姿态
大学生虽然在校学习了许多理论知识,但是岗位实操能力相对欠缺。所以大学生应积极地转变就业观念,尽快地适应就业市场环境。大学生应充分认清自己的优势,以及自己存在的不足,在应聘中放低姿态,抱着“学习”“提升”的姿态参加应聘。另外,高校毕业生应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那么就需要对自己进行剖析,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去应聘那些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提升,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没能找到心仪的工作。造成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原因有许多,例如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企业用人标准过于苛刻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高校的教学进行优化,对学生自主创业进行一定的扶持,并积极地开发新的就业岗位,从源头上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