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美育教育创新机制研究*
2023-01-24衷欣
衷 欣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要适应教改、育人、资源。但从国内现有的文献来看,高校虽然对美育表现出高度的关注,但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美育实施体系,缺少美育的纵向发展方向,以及美育如何融入到学校其他学科教育之中的研究。高校应当勇于创新美育教育机制,在五育并举理念的指引下,强化美育教育深度的同时,使美育高校专业学科相融合,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美育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认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审美素养。
一、五育并举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各类事物的要求已经从满足日常生活转变到追求更好的生活上。由此可见,现阶段的人民注重的不仅仅是物质文化,其更注重精神上的享受,也就是追求“美好”。“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句话直观简要地强调了,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世界上的美是由人发现并创造出来的,这也是现阶段高校教育强调五育并举,强调美育教育的核心来源。[1]开展高校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使学生具备发现美的眼睛,进而从平凡、枯燥的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好”。随着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其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充分地挖掘,能够间接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是流淌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和血脉中的。但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加快,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场冲击中濒临消失和断绝。这也间接体现了一部分青少年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受到“拜金主义”等错误观念的毒害,欠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度。美育教育向来与文化意识密不可分,创新高校美育教育机制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2]具体来说,高校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进行融合,培养学生对于东方意蕴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以此为基础,通过美育教育为大学生构建完整的审美体系,加强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
(三)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
美育教育是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便将美育置于教书育人的关键地位。德国古典美学重要人物席勒将审美教育看做“自然人”走向“理性人”的桥梁,主张通过美育来克服人的分裂状态,保持人的完整性。试想,为什么美育作为推动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环节。美育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和审美观念,如果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不足,便无法感知世界的美好,也失去了对高尚道德以及美好的追求,其精神世界会因此空虚,也会缺乏人生的目标。而开展美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在美好事物的滋润下,每个人都可以保证自身个体的完整性,也能够形成更加高尚的道德品质,更加高远的目标。由此可见美育教育的确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高校是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主要阵地,尤其应当重视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3]当然美育教育并非只能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开展,其可以存在于公民的日常生活中,通过相应的实际案例来帮助人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提升整个社会甚至整个国家的美育水平。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主阵地,其最能代表我国的美育教育水平。因此高校作为美育教育的主阵地,应当主动针对美育教育机制进行创新和修正,以此来提高美育教育的有效性,实现五育并举,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美育在“五育”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一)美能养德
追求美好是人的本能。人在个体上存在差异性,其感受美的方式方法和能力不同,这导致人对事物的判断与评价存在差异,这一差异能够间接代表人的道德修养。部分人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认为美好便等同于财富。在这种错误的观念影响下,其可能为了得到财物而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常理的事情。而在美育教育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意识到什么才是“真善美”。意识就相当于人的道德准则,其实在思考一件事情可做与否时,会优先基于自己的道德准则进行深入地思考,在确定事件并不违反自己的道德准则,或者说并不会影响自己对美的追求时,其才会尝试着完成这件事情。简言之,美育教育可以帮助人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这一观念可以让人意识到什么才是真善美,也可帮助人形成正确的道德准则,进而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正确前进,越走越“美”。
(二)美可启智
智育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万物的认知,对真理的探索,并将其用于对世界的改造。从表层意义上来看,智力教育与美育教育并无太多的关联,智力教育的核心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实践探索能力。但学生在接受智力教育并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之后,其是否会将自己的收获运用到对世界的改造之中,这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古往今来,无数人凭借自己的智力获得了巨额的财富,甚至做出了某些错误的事情。而美育教育可以帮助人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美育教育也可激发出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探索,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激发出人的学习动力,进而推动智力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美育健体
体育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适当的训练提升人的身体素质,帮助人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和终身体育精神。但运动向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需要人长久地坚持,并且形成正确的运动习惯。在人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多数人会中途放弃,导致体育教育的持久性、有效性不足。而将审美教育与体育教育相融合,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人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意识到体育教育对自身的提升,例如体育教育可以带给自己身体直观的形体美。但在缺乏美育教育的前提下,人对美的追求欲望不足,他们虽然知道体育教育可以带给自己形体美,但却无法长久地坚持下去。而将美育教育与体育教育相融合,可以使人追求美的欲望,大幅度提升,进而在体育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也是追求更美。
(四)劳美共进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劳动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轻松。这意味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学生劳动教育观念匮乏的现状。人们在进行劳动时会根据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进行调整和控制,根本在于为自己服务。例如打扫房间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改造劳动工具是为了提升劳动效率等等。在这些观念的前提下,人可以产生更好更完善的追求。并且在人类社会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美育教育和劳育教育早已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4]但因为当代高校大学生习惯了舒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其对劳动和美好之间关系的理解不够充分,导致部分大学生存在懒惰的现实问题。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重点推动劳动教育与美育教育共同成长,让学生意识到反复的练习是“劳动”,最终呈现的却是“美好”。
三、高校美育教育现状
(一)高校和大学生对美育重视程度不足
高校对美育、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并未切实地开展对于美育教育的宣传,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环境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其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美育教育作为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其更偏向于日常环境的渗透,通过细枝末节的理念传递来增强美育教育的效果。而高校忽视美育教育宣传,导致美育教育的有效性不足,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较为缓慢。优美的校园环境属于物质文化层面,而校园文化则代表的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其中精神文化是美育教育的主要载体,其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校园文化中的美育教育,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而在当前高校美育教育中,部分学校过度注重校园外在环境的营造,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构建,导致美育教育的有效性。现阶段,大学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其过度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和运用,忽视了对于自身审美素养的培养。虽然大学生对美育教育有一定的认知,但美育教育并未深入到学生的道德层面,导致美育教育的有效性不足。具体表现为部分高校生在选修艺术类课程时会抱着“好玩”或者“容易拿到学分”的态度进行,而非是为了获取美学知识、美育理论基础或者为了提升自我。
(二)高校美育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的师资团队是高校开展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团队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美育工作的有效性。但当前高校对高水平美育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并且大部分高校缺少专业的美育教师。具体表现为高校在进行美育教师选择时,会由行政人员来兼职上课,诸如出于平时兴趣爱好,在申报课程时就按照平时喜好来申报艺术类选修课,在教授自身专业课的同时兼职教授艺术类选修课。这一类教师的专业性不足,能够投入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导致美育教育的有效性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缺少专业的美术教研教室,也很少具有专业的美育教师,这使得学生对美育的兴趣不足,其会根据兴趣爱好申报课程,而教师也难以根据学生所申报的课程进行专业的美育教育。
(三)高校美育课程不完善
高校美育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适性不足,大部分学生在想到美育课程时,依然停留在一些基础的艺术类课程上,如诗歌鉴赏、绘画课程等等。这意味着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并不完善,也代表着高校对美育的定位不够清晰和明确。美育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其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在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的前提下,学生刚刚接触美育课程并有了一定的成果之后,教师所提供的帮助不再对学生有效或者效果逐渐降低,这造成了学生美育学习进程较为缓慢,学生难以深入研究的现状。
(四)大学生疏于美育实践活动
美育教育可分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方面。进入高校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其会主动参与社团和校方开展的各类活动。美育教育活动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学生可能会主动地参与到美育活动中,但因为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对于美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宣传,导致美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甚至部分学生并不知道学校存在美育类社团和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这一情况导致大学生参与美育类活动的状态分为两个极端。一种是主动参与各种美育实践活动的学生,其美育素养较高,也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从未参加过美育活动,甚至其对美育活动并没有明确的概念。
四、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创新美育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突出育人导向,建强教师队伍
高校师资队伍是影响美育教育的重要因素。现阶段高校美育教育有效性严重不足的原因之一,便是缺少师资力量雄厚的团队。因此高校美育教育工作创新,应当从突出育人导向,建强师资队伍开展。[5]高校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配齐和配足美育教师,以保证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高校也需要根据学生选修的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师培训和进修工作,保证美育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能够满足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必要的情况下,学校也需要调查学生的美育学习概念,并针对性地建设强大的教师队伍,以突出育人导向,在五育并举理念下彰显出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优化结构布局,推进课程建设
在五育并举概念下,高校应当结合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育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并合理地安排结构布局。[6]具体来说,美育作为五育并举的核心之一,教师应当从学校工作全局出发,优化综合领域的结构布局,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具有东方韵味、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高校美育课程。另一方面高校美育教育不应当只面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而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设置具有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完善艺术体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要求,学校应当重视五育并举,通过与思政教育同行、与文化课程相辅相成等具体措施,打造美育教育课程体系。
(三)丰富美育资源,营造良好氛围
高校应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美育教育资源,通过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耳濡目染地接受美育教育,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具体来说,需要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不仅需要在课堂主渠道上发力,也需要注重第二课堂的建设。在课堂教学之外,美育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各类美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美育类比赛,例如“书画大赛”“朗诵大赛”等等。通过各类第二课堂比赛丰富校园文化,吸引年轻人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认而然地提高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充分调动学生创造美的积极性。
(四)创新工作载体,提高审美意识
高校美育教育工作创新的核心在于高校美育的思想意识属性创新。现阶段不少高校美育教育仍处在较为基础的表层阶段,其主要原因是重视程度不够,创新意识不足。高校应提升对美育的重视,将美育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相互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不仅让学生了解美育教育,更要从心底上产生认同感。因此,创新的主要路径应当放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上,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美”、感受“美”,学会如何追求“美”和创造“美”。
五、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美育教育创新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管理人员应当结合当前美育教育中存在的重视程度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确定问题的根本所在,并通过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提高高校美育教育的有效性,落实“五育并举”,推动“五育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