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3-01-24张弘
张 弘
(太原科技大学)
高校作为培养国家优秀人才的摇篮,要时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下足功夫。[1]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时刻坚持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日常教育,给广大青年学生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在新时代下,探析高校对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明确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从而发现其中的优势和问题,不断加以发展和改善,对国家方针政策作出积极回应;而且能从实际出发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后期的学习生活中磨练自己,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一个新局面。
故此,我们不仅要注重课堂之上的教育,更要把课堂之外的教育看得同等重要,将二者均作为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课外的社会生活实践教育与课堂教育并举,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都兢兢业业、恪守本分、勤劳育人、奋发进取,一直跟随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积极进步和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近年来不断涌现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为祖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进程,而且会延缓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发展速度。
(一)课堂教育成果陷入瓶颈
在日常的大学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是有限且不充分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老师们大多采用的还是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时代下,照本宣科的方式显然已经不再受用,这样的方式不光显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而且不利于学生有效接收,学生更愿意用更加便捷的方式去学习和了解,长此以往,这样缺乏创新、逐渐与时代脱轨的形式在学生主观意识中会被逐渐淘汰,大家更愿意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些效率更可观的学习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被瓦解的隐藏风险,老师们的教学进度难以维持、教学目标难以完成、教学成果收效甚微。加之在新时代下,青年大学生的主观意识更加强烈,多元文化带来的影响是绝对不可小觑的,它们来势汹汹且无处不在,对于这些信息,青年大学生心理还未完全发展成熟,对各类文化还有信息的甄别能力还有待于提升,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更加大了课堂教育的难度,但是不论何时,课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它承担着为大学生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的重要任务,其地位是一如既往且不容忽视的。所以,在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情况下,夯实课堂教学成果这一任务刻不容缓。
(二)课外思想政治社会生活实践教育处于弱势
新的大环境下,各种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让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雪上加霜,还让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生活实践教育的地位更加微乎其微,在大学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青年大学生课堂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较少,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少、活动内容枯燥、活动方式单一、高校重视程度不高等。一方面,马克思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毛泽东也曾说过:“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从这一理论出发,高校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对学生实践活动加以重视并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基本学习和日常生活为基本点,多多组织各种类型的实践教育活动,从中发现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对其思想政治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化,同时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上都会得到有效的升华和提高。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关于人的本质论述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所以,不能单一从课堂中汲取知识,要走进人群中,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也是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在这个体验式的过程中,青年大学生学习到的经验和知识会比课堂中更加生动和丰富。费尔巴哈曾经说过:“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所以,实践是属于根源性的位置,要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体来说,高校在大学生日常社会生活实践教育这一方面还很薄弱,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大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实践教育,让其从实践中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基本要求和推进方向,实现课本与现实的结合,理论与现实的统一关系到能否将思想政治教育课讲的有温度、有力度、有效度。[4]
当下思政教育课堂体现出来的一大特点就是学术性强,各大高校都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日常基本围绕课本知识展开教学,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不足,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十分艰难,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常常自我矛盾,陷入困境;而课外的社会生活实践教育活动缺乏创新性,且方式单一,它更偏向于日常生活,单一的实践活动不仅会弱化学生的体验感,不能使其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也不能适时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其中,缺乏系统理论知识的支撑会导致学生思想空虚,出现断层。二者虽然目标一致,但这样的局面使二者在对青年大学生的日常教育方面都略显单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特点更加明显,课上课下互不交流,理论实践不能发挥相互配合的协同优势,想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难上加难。而且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广大学生的思想不断层层递进,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尽相同,是一直处于变化中的。所以,在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在多元文化的影响冲击下,针对每一个青年大学生思想上发生的跳跃,各大高校要多加关注,对其日常生活和思想动态加以分析,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体系,建立良好的、完整的协同育人机制,不论是课上大课堂还是课外小课堂,都应相互联系,增加配合,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以及课上课下理论与实践的育人合力,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不断开创新局面。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完善路径
(一)课上课下教育齐头并进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特别强调,思政课“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教学特点出发,既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以创新手段推动实践环节的优化”。[5]首先,高校作为一线执行者要坚持党的领导、积极跟随大方向、调整教育方针、制定完善的教育策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一方面,不仅要继续坚持课堂教育,而且要在坚持中不断改善和进步,使课堂教育更贴近实际,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更加富有生动性和可实践性;另一方面,坚持完善课下教育,开门办思政课,将社会大课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增强学校与社会、老师与学生、课上与课下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体验感,在体验中有针对性地获得提高。其次,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也要积极践行,将二者有效结合,不但要做到与学生进行课上交流,将理论知识完整且系统地教授给学生,提高课堂教育效率;而且要十分重视参与学生课外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为其提供丰富可靠的理论支撑,夯实课堂教育成果,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言传身教,担任好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角色。最后,广大青年学生作为知识的接收者和活动的践行者,更要明确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之上要积极配合老师,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促进课堂之上的沟通,让整个课堂生动活跃,扎实自己理论知识;在课下积极参与社团实践活动、社会志愿服务等课外实践教育活动,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正处于经济腾飞,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高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大势,尽早占领思想新高地。在高校的日常教学中,要通过创新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的方法,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从学校的角度,一方面可以迈出大胆的一步,改变以往思政课一以贯之、特立独行的局面,试着实行与其他专业课相互配合的上课方式,比如:心理学、历史学、法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这些都与思想政治教育课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碰撞,不论是课上学习还是课下交流,都会让学生耳目一新,不仅可以巩固本学科的知识,还可以开辟新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学校应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格调高雅,而且还要紧跟时代热点,利用新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让校园文化实践教育活动走上一个新高度。如,可以在抖音开放校园平台账号,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有奖征选,学生可以通过记录日常实践活动的形式参加选拔;还可以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公众人物增加实践活动的热度和亮点等。从老师的角度,要改变以往枯燥无趣、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运用新奇的方式方法,如采用“微课堂”的教学方式,在缩短教学时间的同时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实行学生讲课老师补充的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新媒体,减少课堂的乏味性等。总之,创新是星星之火,是活力源泉,是发展动力,勇于创新才能开辟新天地。
(三)加强师生互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是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始终承担着神圣使命。作为引路人和指导者,老师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师风师德的建设,还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担任好“传道授业解惑者”这一角色。青年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二者承担的责任不尽相同。作为辅导员,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兼具责任,不仅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同时要有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方法,在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为其创造良好的政治思想氛围,加强日常的沟通和互动,培养其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此外,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积攒日常工作经验和实例经验,将实践中的经验升华成理论,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辅导员更加应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参与感,参与对学生的课堂教育,将平时所掌握的学生信息运用到课堂之中,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专业课老师,应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素养和丰富的授课经验,但是,不光要专注于传授课上知识,打好学生的理论基础,也要关注关心学生的课外日常生活,进行课下交流,将理论知识贯穿于生活实践,并结合课下实践经验补充课堂知识,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亲和力,增进与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感。最后,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也要积极沟通,相互配合,交流工作经验,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实时增强师生互动,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有效结合。
(四)立足传统文化,走在思想前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要时刻紧跟党的步伐,走在思想的最前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好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以带动高校的其他工作稳定进行。一方面,高校在迈出新步伐的同时,也要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其运用到日常思政教学中。五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它之所以成为传统,是因为其对国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是国人安身立命之根本。它是一个民族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代表,是实现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础,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无形中有种巨大的整合力量。其中的传统道德是塑造青年大学生优秀人格的重要精神资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高校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在思政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开创新天地。另外,高校要实时走在时代前列,不仅要紧跟大政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新教学内容;还要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新陈旧观念,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变化要时刻保持警惕,调整教学策略。最后高校教育要在实践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整体性原则,全面把握其核心要义,将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完整地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当中,不是单一地“植入”或替代;同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针对每门课的学科属性、特点和要求,将价值观与其知识模块一一对应,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问题,也不能忽视次要问题,突出性的问题重点解决,在教学中也要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住重点。此外,在进行融入的过程中,更要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和路径,根据不同科目的学科特点进行合理切入,提高其合理性和准确性。
三、总结
青年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大学生涯乃至整个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培养效果非同小可。它作为高校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不仅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进程,也影响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各大高校要紧跟时代潮流,跟随党的步伐,在大政方针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有效开展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论是课上大课堂还是课外小课堂都要同样重视,积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增进师生交流,创新教育体制,迈出新步伐,尽快建立起一个学校与社会一体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