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商民主视域下生态环境建设理论研究*

2023-01-24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杨鹃瑞

区域治理 2022年42期
关键词:民主化协商全球化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杨鹃瑞

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全球生态日益恶化。过去半个世纪里各国政府普遍倾向于追求经济增长,由此导致生态危机全球化问题的产生,主要表现为全球性的自然资源短缺,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等。2020年伊始,世界各地区便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澳洲的大火及洪灾、非洲的蝗灾、南极突破了历史最高温的记录,全球变暖及生态失衡等问题愈演愈烈,地球已多次向人类发出生态危机全球化的示警。

生态危机的全面爆发不仅会影响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繁衍,更将严重地制约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各个国家都对生态危机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小觑。从生态的视角出发,全人类共享一个家园。倡导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对生态危机全球化问题的解决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不论人类身处何国、是何信仰,人类已然处在一个共同的生态环境中,所以运用民主协商的思维思考并解决生态危机将会成为未来生态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前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推进还处于倡导与呼吁的初级阶段,如何进一步具体实践还有待研究。

所谓“生态环境建设”,即基于当前全球出现的生态问题深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维度;所谓“协商民主”,即采用协调商议的方式进行民主的实践。在此,就是以协商民主的方式进行理性的、普遍认同的国际合作来推动大家共同构建生态环境,主要是通过平等协商、民主实施的方式共同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

一、国内外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

目前,国外学术界关于“生态危机全球化相关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已经涉及生态危机全球化以及生态治理全球化的态度,属于概念延伸的研究,包括本选题的若干方面。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包含对待生态危机全球化的态度、生态危机全球化根源和关于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这几个方面。D·梅多斯等人面对生态危机持悲观的态度,因此他们提出了零度增长理论,认为只有零度增长才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唯一办法。H·卡恩、J·K.西蒙则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问题,认为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科技也是不断进步的。关于生态危机全球化的根源,美国著名环境学者丹尼尔·A·科尔曼在其代表作《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中提出,“资本主义崛起以来人类政治的示范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在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上,丹尼尔·A·科尔曼认为通过技术进步能够缓解甚至根绝全球生态危机。莱斯特·R·布朗以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来看待生态问题,认为控制人口增长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是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国内学者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

生态环境建设这一概念属于生态领域治理范畴,其相关理论研究大多以思想内涵、内在逻辑、思想价值为主。我国学者更倾向于用生态危机的概念来看待生态环境问题。严耕、杨志华提出生态危机与环境危机有着共同的生态原因,即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和信息交流被严重打破(严耕、杨志华,2009)。宋言奇认为,环境保护问题的实质不是科技,而是社会合作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宋言奇,2012)。穆艳杰、张可认为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的基础性阐释和价值研究,对当前的生态治理以及实现人类合理的交往方式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指明了方向。同时他们还认为,生态环境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不仅超越了环境伦理层面理论的道德说教,也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技术主义的治理路线(穆艳杰,张可,2020)。

总结来说,生态环境建设思想不仅为我国发展理念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全球范围的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范式。在这里,它所展现的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观有效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超越和融合,为全球性的生态治理提供了根本性理论指南。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我们全人类的共同参与,我们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同他人的命运和地球生态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真诚地携手合作,才能共同享有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成果,生态环境建设的美好愿景才能尽快实现。

二、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

“协商民主”即建立、确立或构建协商民主的方式,而生态环境建设具体国际化特征就是建立在更加民主的、全球共享的基础之上。生态环境建设的协商民主构建实际上是从民主的视域下深入理解和把握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国际范围内人与人乃至人与自然的生态共识,是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国际范围内或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项行动,因而属于国际关系范畴。

20世纪后期哈贝马斯对协商民主的哲学建构进行了研究,从交往行动理论出发,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分析了当代社会中的交往行为,提出了关于协商民主的完备的、富有特色的见解。20世纪90年代后期,协商民主理论的代表人物和研究成果开始集中出现。以约翰·德雷泽克为代表的学者在其《谈话民主:政治、政策与政治科学》《全球协商政治》等著作中集中探讨了超越自由主义和批判理论的协商民主理论,把协商民主推向环境领域和国际层面,并提出了协商而不是选举才是民主的本质的观点。当前协商的民主理论注重经验性的研究,开始从实践中汲取更多的理论资源。典型的有马克沃伦跟踪研究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会的政治实践,并于 2008 年主编出版了《设计协商民主:英属哥伦比亚公民大会》一书。目前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学者们尝试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去具体分析,理论焦点更具有针对性。

随着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逐步成熟,国内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以俞可平发表的《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为起点,紧随其后,不少学者开始了对协商民主的系统研究,如林尚立、陈家刚以及朱秦军、燕继荣等。关于协商民主的渊源,万平和罗洪梳理了协商民主发展的历史和理论形成过程,最终得出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是历史渊源,柏林的积极自由理论、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哈贝马斯的商谈政治理论是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万平、罗洪,2011)。协商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燕继荣从参与协商民主的角度进行了研究,陈家刚则从协商民主的实践意义方面展开了论述,认为:“通过参与和表达促进合法决策;有利于实现公民精神和公益政治;控制非民主的行政权力;为协商民主的实践提供现实支撑”。包心鉴论述协商民主的意义是从政治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包心鉴,2013),他提出了协商民主的两个优势,一是能够最广泛地发展政治参与,二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吸纳各方面的利益诉求,从而促进民主和科学决策。

由此可见,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论述协商民主,阐释协商民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参与价值、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等方面他们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提出了宝贵意见。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各自阐述了关于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是他们无论是从西方各国或者中国、还是从历史发展或代表理论的研究,都局限于单一方面来论述,缺少现实的、具有针对性的研究。

三、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研究

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本质是和平、发展、合作,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最优选择,是实现人类持久和平的前提,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更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离开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多极化和全球化将难以为继,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就难以重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目标就难以实现。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各国之间的交往不断深化、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强,有关国际民主问题的研究也多了一些。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俄罗斯研究员叶夫谢耶夫认为各国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只有找到利益支点,才能共享美好未来。

国内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论述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首次提到,虽然入门比较晚,但有关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研究却发展迅速,尤其是2000年以后,我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倡多边外交,致使有关此方面的论述明显增多,可以说国内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理论研究随着中国外交策略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国际关系民主化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从当前国际关系处于的现实情况与面临的困境出发,郭志俊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追本溯源,具体分析了影响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积极因素与制约条件,列举出了国际社会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有效途径(郭志俊,2006)。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尚未解决,在经济方面则是经济全球化下还未能与之相匹配的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在文化方面则是西方早期已经占据了主流的“权力争斗”国际关系思想。二是从现有的以及可建构的国际机制出发,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是能够协调的,在无政府状态的组织体系中,国家之间仍可通过国际机制来谋求合作,国家文化、观念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行为及利益的形成,甚至有着建构性作用。

横向平视整个世界的时代发展,全球化、多极化的形成需要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同时,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国际交往的时代要求。纵观历史上国际社会民主的进程,从威斯特伐利亚跳跃开启民主之旅,到一战时民主价值的唤醒,再到二战时联合国的成立,民主历程的发展越发呼吁国际关系民主化。归纳而言,学者们对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内涵、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基本的解决途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丰富了国内关于这一理论的研究,但就从新时代中国角度出发研究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一块的成果还相对较少,为系统地研究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留下了空间。

四、总结

生态问题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而变得日趋复杂与严峻,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人类需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去找寻破解生态危机的对策。在探索生态危机全球化过程中,民主协商的思维方式能够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新对策,并在维护各国生态关系平衡之间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克服已有的传统思想观念和治理方式的弊端,宣扬生态环境建设理论,还能在人与生态关系的问题上寻找治理生态问题的新路径,力求从根本上治理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同时,在民主协商的视域下,能够让人类重新审视全球生态问题,认识到生态才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类只有一个家园,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应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协商民主思想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都知道大家的命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生存的地球是全人类的家。我们应该突破传统的生态观念,从全新的视角用协商民主的思想提出生态问题治理方法,让人类自觉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生态危机全球化的研究相对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关于全球化民主构建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为生态环境建设的民主构建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主要涉及内涵、思想来源、价值意义以及实现路径等几个方面,并取得不菲的成就,但也有不足:首先,目前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尚处于碎片式阶段,没有形成系统性与全面性的观点和理论,针对这方面研究的专著还较为缺乏。其次,当下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渊源的研究缺乏深入性,虽然众多文章都提及思想来源,但将协商民主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没有较为准确地对其定义。最后,对于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的可行性研究还不深入,尚处于研究的浅水区。关于协商民主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虽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但仍可从中获取对协商民主视域下生态环境建设更为全面的理解。

自古以来,人们对构建理想社会付出了不懈努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不断渗透,理想社会的实现与各个国家紧密相连。改善生态危机是全人类的目标,只有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类的幸福发展,才能推动理想社会的构建,从协商民主这一新的角度出发,促进实现生态平衡,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与和平进步。

尽管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协商民主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就总体而言,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多是限于概念内涵或思想价值等理论研究,而对于具体构建路径的研究还停留在表象研究,未能上升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生态环境建设与协商民主是内在逻辑关系十分紧密而又内容相关联的两个理论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结合,又是同属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理论,将协商民主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不仅完整、鲜明地体现出了新时代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的内涵和特征,同时,在协商民主视域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应遵循的发展理念。

猜你喜欢

民主化协商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如何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律化
论我国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论我国新一轮司法改革:职业化还是民主化
构建乡镇政府财政监督民主化制度框架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