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提升对策研究*
2023-01-24徐健孙贝贝李萌金光春
徐健,孙贝贝,李萌,金光春
1.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山东省合作经济研究会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是政府通过统一规划,涉农企业相应集中成片,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生产要素有机融合和复合,提升整体效益的乡村振兴典范区。在“十四五”期间,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山东省委省政府做出了统筹规划和战略部署。而青岛市作为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桥头堡”,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作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突破口,协同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优化农业价值链,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走出一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青岛之路。
一、青岛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现状
青岛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稳步推进,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建设奠定了基础。根据青岛市统计局数据,截止到2021年,青岛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约为607万人,占全市的59%左右;而且青岛市政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积极建设了7个涉农相关市(区)、90个涉农乡镇(街道)、10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产业强镇、5个市级以上田园综合体、31家标准化示范场、1005个“三品一标”,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农林牧渔增加值约为501亿元,同比增长6.8%。
(一)乡村产业振兴
在科技赋能保粮食安全方面,自2018年开始,青岛市年粮食产量超过300万吨,蔬菜和食用菌产量超过660万吨,水果产量也达到120万吨左右,肉蛋奶产量总和超过100万吨,水产品产量超过100万吨,完全有能力实现粮食安全保障。尤其是近几年,青岛市积极研发和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国内35个大中城市相比较,主要农产品综合产量及粮食保障能力名列前茅。
在数字化转型助推农业现代化方面,青岛市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作为发展理念,积极招引高质量企业入驻,已经建设百亿级粮油奶产业链8条,千亿级畜牧及农副食品加工业2条,10亿级特色产业链15条。具有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产品达54个蝉联国内副省级城市第一名,而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具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达到4万个左右,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36家,创建山东省智慧农业试验区1个,建成国家数字农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1个,青岛市竭尽全力要建设成数字农业示范城市[1]。
(二)乡村人才振兴
青岛市政府通过内部强化培训和外部招才引智等措施,乡村人才队伍逐年增加。根据青岛市2020年统计局数据,全年共教育培训农民3893名,跟上一年比提高了近10%;有56人被授予“齐鲁乡村之星”称号,比上一年多出37名;返乡创业就业人数为8660人,比上一年高出0.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村党支部书记比率约为40%,比上一年增加2.2%;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业从业人员比率约为6.3%,比上一年增加0.2%[2]。另外,青岛市政府提出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行动,近五年都被青岛市纳入市办实事中。如约有20470人成为新型职业农民,2.38万人接受乡村转移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并培养1348名农村致富女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女农民等人员;100多人被评为“乡土技能人才”和“绿领新型职业农民人才”,1699人参加了市举办的第一届专项职业能力考评,建设双创农村示范园35个,扶持3233名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补贴发放约3373万元。
(三)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昌盛不仅意味着乡村经济社会得到大发展,而且是乡村振兴的另一个代表性的标志。青岛市一直提倡现代社会文化和传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此带动乡村文化提升。青岛市政府积极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每年开展乡村文化艺术节、乡村广场舞大赛、乡村歌手大赛等娱乐活动,丰富了农民们的生活,也传播了现代文化。截止到2020年,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率约为96%,比上一年增加了近16%;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实现率约为87%,实现目标的97%左右;被评为山东省“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县4个和示范村3个。农村居民接受教育评价年限基本达到9年,完成既定目标的97%左右,农民文体娱乐综合率达到76%,完成既定目标的89%[1]。
(四)乡村生态振兴
青岛市以“生态+生产+生活+服务+人文”五美为标准,可持续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在生态环境治理上,青岛市加大力度治理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农业生态进一步优化。根据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农业生态环境综合利用率约为96%,比上一年增长了近3%。其中,畜禽粪综合利用率为95%,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为96%,化肥农药使用量近五年持续减少,国家二级空气质量目标已经实现,近海水质优良率约为99%,农用耕地土壤质量整体良好。乡村居住环境进一步得到整治,农村基础设施档次升级,即农村无害化公共厕所普及率高达95%,农村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率为100%,垃圾分类覆盖率为100%,行政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31.1%,比上一年增长近13%[1]。
(五)乡村组织振兴
决定农民群众是否致富的关键在于党的基层组织。青岛市全面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将引领发展、治理、服务一体化,建设战斗堡垒团队,激活乡村组织振兴,并提出乡村基层区域化党建理念,乡镇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和新农村联合委员会负责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和农村治理结构等问题。根据青岛市统计局数据,2020年,青岛市实现95%的乡村组织振兴率,比上一年增加2%;31%的村两委带头人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上一年增加2%;实现35%的五星级村党组织率,比上一年增加2%;实现每个农村社区都有党群服务中心,完善了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村级两委班子,以及100%的乡村综合治理中心标准化建设率[2]。
二、青岛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力军作用尚待发挥
青岛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在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时,政府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性作用,很多农民合作社为套取国家补贴而成立,尚未规范发展。政府还忽视了高等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等主体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贮藏、加工、流通、销售等一体化方面重视不够。而且,政府招商氛围不浓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销售、电子商务、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刚刚起步,一些政策不完善,妨碍了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工商联合等经营模式无法被有效推进[3]。
(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
从农业科技创新角度分析,青岛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尚未有效形成,导致初级农产品基本就近销售或中间商收购,乡村农业产业发展面临老龄化加剧、耕种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因素的约束。而且先行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尖端技术、瓶颈技术等高科技尚待突破。在我国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青岛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农产品加工业需要在未来转型升级,需要研究与开发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或符合现代社会的商品较少,科技含量不高。青岛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农产品一般为传统初级农产品,需要科研院所研究出适合当地加工专用的品种。农产品产地基本上都缺少保鲜、贮藏等加工设施设备,导致品质不高、损失较大,进而出现农民增收困难、农业成本变高、经济效益低等问题。
(三)农业多功能价值有待发掘
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中央和省政府发布的先行区建设相关政策大多涉及农用地使用、财税减免、资金支持等方面,而具体实施者却是地方相关工作人员,政策落实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青岛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建设是否顺利实施。地方政府在政策宣传和贯彻落实等方面有待加强,尤其是教育培训方面,知道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实质是什么?怎么做?如何做?也就是细化和实化成为政策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所在[4]。
二是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资金有限等因素,不能同时全部大规模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只能逐步按计划建设试点地区,但试点地区的河道、公共厕所、民宅屋前屋后、污水垃圾、乡村道路两边等脏乱现象仍然存在。在村庄道路建设过程中,部分村民占地、拆迁和补偿等问题得不到村民支持,村民又缺乏大局观,给改善村庄道路带来诸多阻碍[5]。
三、提升青岛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政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力军作用
青岛市以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为抓手,全面助推先行区发挥主力军作用,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水平。实施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实施标准化及规范化管理,权利和责任清晰,注重信誉,展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良好形象,打造“青岛龙头企业标准”;二是打造具有青岛市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名优品牌,扩大市场销售额和占领市场制高点。促进“政产学研+农工商”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装备,努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质量,积极开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名优商品等申报认定业务和工作,打造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积极拓展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主动参加农产品展示会和博览会,也不断扩展“农村+超市”对接范围。
第二,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能力。一是让零散小农户和贫困户通过“代耕代收”、承包农用地或林地使用权、政府扶持金等方式,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规模,而且零散小农户和贫困户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学习经营,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融入规模经济中,进而增加收入。二是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不影响自身发展的情况下,积极经营农产品加工、农家乐、农产品电商等新商业新业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三是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发展营造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环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第三,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一是鼓励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家庭农场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家庭农场应积极发挥带动作用,与有能力有素质有意愿的零散小农户合作,以土地入股等方式一起生产经营,规模种植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二是以农用地确权登记和交换及合并土地等方式,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而互利共赢。三是立足农业产业的长远发展,通过技术培训、与国内外同行业的交流合作,发展培育一批懂知识、有文化、会技术的年轻新型职业农民,创办家庭农场,把家庭农场作为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农经服务的主要对象,鼓励家庭农场打造一流农业生态园。四是鼓励家庭农场严格按照国家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发展产品采摘、田园烧烤、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一流的农业生态园。
(二)构建科学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推广机制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青岛市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集中发力,增强先行区核心竞争力。
首先,建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加强高等农业科研院校的大联合、大协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开展产业融合、功能划分、经营理念和模式等方面研究,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是提高参与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参与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开发,引进和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装备、新科技和新机制,提高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发展的技术水平。三是充分利用青岛市的科技、推广、旅游、咨询等单位的技术力量,建立激励性的技术服务指导机制,随时掌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其次,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机制。一是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使市场、科技人员、农户紧密相连,在充分发挥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同时,逐步形成以青岛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为技术源,以企业为主体,与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相连接的承担经营性服务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二是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实现配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高技术的转化率,提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生产质量与效益。三是成立青岛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农业科研机构,引进农业专业人才。依托青岛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所在的县(市、区)农业科研推广队伍和青岛市高等农业院校,在青岛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建设科研团队。
(三)积极开发农业多功能价值
目前,青岛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建设过程中,农业多功能开发方面主要以鲜果采摘、休闲旅游为主,历史文化资源、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形成的民俗文化有待发掘,创意农业、养生养老度假、乡村农事参与、民俗体验、精品民宿等休闲农业模式尚待开发。因此,应结合先行区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等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深度挖掘资源潜力,积极开发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传统农耕文明传承、田园休闲观光、农村旅游度假、农村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大力开发不同类型的农家乐,以及新型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等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功能区,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回归自然、欣赏田园风光的场所,使人们在亲近自然、体验农业文明乐趣的同时,接受农事教育,学习农艺知识,实现农业多功能的全面拓展,释放农业农村的活力,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因此,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引导和支持广大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开发农家乐、观光采摘、农业体验等新的乡村旅游项目,拓宽收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