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思考

2023-01-24王仲科杨万鹏史晓瑜肖守德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考研研究生考试

王仲科,李 亚,杨万鹏,史晓瑜,肖守德

(1.石河子大学 研究生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考试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2019 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落实防控措施,阻断疫情传播链条,一些全国性的考试被迫推迟或取消。疫情对研究生招生(以下简称“研招”)工作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2020 年研招复试工作被迫延期举行。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高校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局面,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统筹疫情防控工作和研招工作两个大局,确保研招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世卫组织强调,疫情仍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现在不是从疫情防控中退缩的时候,而是真正加强已经到位的防疫工作的时候。[1]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研招面临的复杂局面,形势十分严峻,任务极其艰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不确定因素重重叠加、环环相扣,致使研招工作压力倍增,研究生招生各环节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疫情对研招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1.就业形势严峻,考研规模逐年攀升

近年来,全国高校本科就业压力持续增大,2022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 万人,同比增加167 万人。毕业生规模首次超千万,也是近几年增长人数最多的一年。而疫情让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为了提高学历水平、提升就业能力,寻求心目中理想的岗位,众多应届生纷纷选择考研谋求出路。在历届庞大的“考研大军”中,往届考生占总落榜考生人数的30%,[2]其就业机会远不及应届生,唯有通过考研“二战”甚至“三战”,努力寻求“上岸”的机会。同时,在职考生已成为考研队伍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为了提升职务、薪酬等方面的发展空间也加入考研的行列。以石河子大学为例,2022 年考研的6994 人中,应届考生2382 人,占总数的34%;往届考生2376 人,占总数的34%;在职人员考生2236 人,占总数的32%。应届、往届、在职考生人数比例基本为1:1:1。

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呈逐年上升态势,招生规模随之逐渐扩大。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22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457 万,比2021 年增加80 万,增幅达到21%,为历年来的最高峰。国内考研人数屡创新高,预计2023 年考研报名人数将突破520 万大关。

2.疫情影响点多面广,组考难度逐年加大

国家教育考试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选才的重要使命,涉及广泛、牵涉众多、影响重大,是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体现。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作为一项国家教育考试,与广大考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3]当前,新冠病毒仍在快速传播且不断变异,研招考试工作如遇到疫情突发状况,涉疫考点组考工作将极其艰难,考场设置、人员配置要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重新安排部署,试卷的转运、收发工作难度大幅增加。疫情导致部分外地考生滞留疫区,无法返回所属考点参加考试,按照教育部“应考尽考”的原则要求,当地疫区考点须给滞留考生单独安排考场,考生所属考点须安排专人运送自命题试卷。疫情给初试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和挑战,工作量成倍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相关支出成本加大,疫情传播风险进一步扩大,但更为紧要的是自命题失泄密的风险大幅增加。

3.技术平台发展滞后,线上复试弊端凸显

借助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网络远程复试虽说是应急之举,但在疫情初期,此举确实有线下复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然而随着三年的实践经验,线上复试的弊端日趋显现。一是网络不稳定造成复试中断的情况时有发生,复试服务平台承载力有限,高峰期网络拥堵、信号延迟,从而造成复试过程中视频、音频卡顿现象,严重降低工作效率,影响面试质量;二是网络远程复试对于考生作弊的防范难度更大。尽管采用了双机位进行实时监考、实时录像,但在复试过程中仍然存在盲区,考生一旦实施作弊,监考老师很难发现和取证;三是为有效防止考生之间透露考题,复试须提前准备足量且不重复的考题供考生随机抽取。为了控制复试的工作量,无论笔试还是面试,每个考生所答的题量不会太多,而且每题分值较大,答题的结果不能全面考察考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所以反应出的结果并不是十分客观;四是专业技能考察或许流于形式。通过网络远程复试,针对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不同类型考生的差异化考核手段局限性较大,操作性不强,实践技能考察效果并不理想。

二、疫情迫使研招改革加速推进

1.复试录取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复试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拔尖创新实用型复合人才中发挥着择优筛选和质量保障的关键作用。[4]

探索多元的复试方式,是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云面试”打破了传统的现场复试模式,线上复试是当前情况下应对疫情的最佳选择,开创了网络远程复试新模式。[5]线上复试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推动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的科学化、规范化、公平化和透明化。[6]研招工作全面开启“云复试”模式,研招改革迈出了前所未有的一步。“云复试”的实施避免了考生的跨区流动和大量聚集,从源头上掐断了疫情的交叉传染路径,成功化解了疫情给研究生复试工作带来的难题,也为其他全国性考试或各级各类考核面试提供了成功的样本。“云复试”既节省了考生的时间成本以及交通、住宿等经济成本,也大大提高了复试的工作效率,是未来研究生招生选拔中拥有应用价值的优势选项。[7]

2.招生考试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研招考试自2005 年开始实行网上报名,但是截至2020 年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考生报考信息的确认工作还没有完全实现网络信息化,全国仍有很多考点采取的是现场确认的方式。疫情发生以后,考生信息确认工作已基本实现网上确认全覆盖。相比以往的现场确认,网上确认减少了人员流动,节省了资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方便了考生,节约交通成本,减少了现场确认过程中考生排队等待的焦虑,避免了因忘带材料或材料不符合要求无法及时通过信息确认而引起的各种矛盾。从研究生报名、初试、复试、录取等各个环节中,除了初试因其特殊性要求不能实现网络信息化以外,其他各环节工作流程已基本实现信息化。

3.多元化的宣传模式逐步呈现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各高校转变招生宣传理念,创新招生宣传模式。线下宣传已不再是重点,线上广泛开辟宣传阵地渐渐成为主流趋势。各高校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等官方网址开展宣传的同时,结合学校自身招生信息网建设,创建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平台,积极推介学校的风情景色、人文历史、特色文化、品牌印象、知名专家等。紧密结合青年学生热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自媒体的特性,直播校园活动、科研讲座、体育赛事,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除此之外,相关二级学院根据招生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考研答疑咨询QQ 群,通过网络咨询平台、邮箱、电话等多途径,加大与考生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了招生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

4.招生考试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疫情发生以来,连续三年的研究生复试工作,“云面试”工作日渐成熟规范,“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后台管理从单一的“研招网后台管理”平台,升级演化为“研招网后台管理”“网上确认后台管理”“远程面试后台管理”“在线考试后台管理”等4 个管理操作平台,进一步突显了研招各环节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精准性。“云面试”工作也促使腾讯会议、阿里钉钉、中国移动“云考场”等一众平台的迅速崛起及广泛应用,各大平台专门针对研究生面试扩增功能、推出定制服务需求,同时也催生了一批专业的线上面试服务平台系统,形成了“云面试”平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力推动了研招考试技术平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5.专业人才选拔的紧迫性更加凸显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中国医疗系统经历了一次全方位的考验。我国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仍需加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要持续优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执业医师不足。2018 年末,中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是2.59 人,一些发达国家已超过4 人。[8]同时,疫情也对我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以及应急管理、物流管理、社会工作等人力资源专业提出严峻的考验,相关领域涉及的学科专业已成为当前急需的学科专业。[9]

研招工作肩负着为国选才的重大职责和使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10]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我国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从1978 年的1 万余人,发展到2020 年的300 万人。近年来,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相关高校加大了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双一流”建设。瞄准“四个面向”,资源配置向国家急需专业领域倾斜。学科专业招生结构以及学位类型招生计划不断优化,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整体接近2:1。

三、疫情常态化研招改革的措施及建议

1.顶层设计统筹管理,确保初试工作平稳有序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阶段一般为10 月5 日-25 日期间,初试在12 月下旬。根据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相关要求,“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所在地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不接收本省(市、区)以外高校的应届生选择当地考点报考。每年下半年进入冬季,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严峻,部分省(市、区)考生因疫情原因滞留疫区无法到考点参加考试。鉴于近几年疫情防控的形势,建议教育部加强统筹管理,协调各省级教育考试部门,适当调整考生报考相关要求,允许疫区高校无法返校的应届考生以及其他考生在当地考点报考,就近参加考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传播风险,确保考生应考尽考。

2.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整合优化自命题工作

招生单位自命题工作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招生单位招生自主权、体现办学特色、提高人才选拔质量的重要机制。[11]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受疫情常态化叠加影响,研招自命题工作压力被无限放大。考点之间自命题试卷往来邮寄难度空前未有,通常情况下自命题试卷机要邮寄预留半个月时间绰绰有余,但在疫情防控新形势下,至少要提前一个月时间才能确保试卷按时寄到。为了确保防疫安全,自命题邮件在邮寄途中每经过一次转接均要进行消杀处理,试卷安全系数大打折扣。试题安全是招生考试的生命线,防范化解自命题失泄密的风险漏洞,关键还要从优化研究生初试环节入手。为了规避风险隐患,确保自命题试卷安全,建议国家研招管理部门加大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力度。一是精简初试科目。保持管理类统考科目不变,其他非管理类科目统一考3 门,科目一、科目二不变,科目三统一使用满分为300 分的专业综合卷。考虑到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异性,部分学科专业可设置2~3 门专业综合科目供高校选择;二是加大统考科目比例。在教育、农业等生源较多的专业学位类别增设统考科目,提高统考科目的可选度,减少自命题科目设置。或者通过2-3 年的过渡期后,实现统考科目全覆盖,同时允许高校选择自主命题。将自命题专业课考试纳入复试环节,为研招工作降压减负、提质增效。

3.强化基础网络保障,加速数字信息化建设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一项战略任务就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推进研招改革,一是要加快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22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推进5G 规模化应用。[12]这为高校统筹疫情防控和“云面试”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基础保障和可靠技术支撑;二是要进一步优化“云面试”平台,高校用户须密切联系相关数字平台企业,反馈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研究生复试特点提出针对性的需求,强化平台应用功能,提高复试质量,确保复试的公平公正,推进研招工作改革不断深化;三是要积极联系当地电信部门,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体系构建及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学院要配置高质量的硬件设施,建立专门的场所,确保“云面试”网上通道畅行无阻。

4.统筹制定复试方案,严格规范复试组织管理

复试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录取的必要环节。在疫情常态化新形势下,教育部鼓励高校采用网络远程复试的方式,尽可能采用综合性、开放性试题,题量要充足防止外泄。在复试过程中,要加强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一是加强考生身份审核和思想品德考察,严防替考;二是选用规范可靠的招生远程面试系统,强化考前复试演练,提高复试工作效率;三是加强复试导师和工作人员的遴选、培训工作,强化保密意识,严肃考风考纪;四是加大复试巡查、抽查力度,严防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五是严格执行招生政策,规范开展调剂工作,加强信息公开,确保公平公正。

5.完善招生体制机制,健全研招综合保障体系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研招改革工作不断深化,改革的成果及影响需高度重视、权衡利弊。如何兴利除弊,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研招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完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各环节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应该构建完善的研招保障体系。研招工作不只是高校研究生院(处)一个部门的事,应该举全校之力保障研招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研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指挥研招工作。研究生院(处)牵头组织实施具体业务,统筹疫情防控,多个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只有学校、各职能部门步调一致、团结合作,才能形成研招工作的合力,构建稳定的保障体系,为研招工作奠定良好的保障基础。

猜你喜欢

考研研究生考试
我的考研故事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