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启发诱导的教学艺术
——周志恩《宇宙的边疆》教学赏析
2023-01-24蒋雨婷孔凡成
蒋雨婷 孔凡成
启发诱导,历来是传统语文教育的精髓,也是当代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是历经了时间与经验打磨后始终贯穿在语文教育中的珍贵教学艺术。《礼记·学记》中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强调君子之教,不在于一味灌输式地传道授业,不在于揠苗助长式地催促学生成长,而在于教师积极地引导、鼓励与点拨,使学生得到自然拔节的生长。同样,孔子在《论语·述而》里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认为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思考,找准学生似懂非懂、欲言而难言之时恰到好处地启发和诱导,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周志恩老师《宇宙的边疆》一文的教学中,打破以往说明文教学中的壁垒,借助启发诱导的教学艺术,在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的教学中将科普说明文的人文精神及科学素养的双重魅力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通过关键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品词析句,启发学生的思维心智;通过语境教学,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大道至简,启发诱导则成为了这堂语文课的核心动脉,促进着语文优质课的生成。
一、提问串珠,激探究热情
提问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重要手段。在科普文章的教学里,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借助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则必不可少。然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直都存在课堂提问繁杂琐碎、平淡无力等根深蒂固的老问题。提问的不当,不仅影响课程教学的进度,还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课堂教与学的效果。周老师在面对《宇宙的边疆》这类具有科普性的说明文时,借助“主问题”设计,一改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长期提问琐碎、提问不集中的状况,通过几个重要提问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深入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既提高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深入理解了宇宙奥秘与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教学中,周老师开门见山,首先提出:“文中哪一句话最能带给你思考和启发,或者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对理解文章内容与结构很重要。”这一问,成为了贯穿整堂课最关键的问题,总领整篇课文的教学。由此,便有了下文学生通过文本细读,表达对探索宇宙的意义、感悟、条件、信心等内容要点的归纳、见解与讨论。此外,在提出关键问题之后,周老师也并非就此放任学生各抒己见,而是见缝插针进行相机诱导。当学生的眼光都停留在课文开头四段时,适时补充提问:“还有没有同学从文章后面找出句子要谈的?”引导学生要在阅读中关注上下文的完整内容。当学生只回答了“关于文中最能带给自己思考和启发的句子”时,再次提问引导:“还有没有同学找出对理解文章内容与结构能起重要作用的句子。”甚至在学生阅读与表达遇到困难时,周老师自然而然抛出文中的一个句子:“经过一番漫游之后,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再次启发学生对关键语句的重视和剖析。在学生行将彻悟时,再次追问课文行文结构上的安排是为何意:“为什么要写前面四段与后面四段呢?这样写有何作用?”层层设问,一线串珠,使教学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处处都激发着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正如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遇到困难和矛盾处随时引发着学生的注意,诱导着思考方向。在启发和引导中发问,串连起学生的思维,又促进着课堂的生成。
余映潮曾说:“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周老师不仅在贯穿全课的“主问题”设计上,启发诱导学生深度思考宇宙探索给人的启发,更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改善与超越:利用“大问题”套“小问题”、“主问题”嵌“次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漫游”的地点和行踪,提醒学生《宇宙的边疆》作为解说词,交代“漫游”的具体地点时,还借助重要句子点明了从星系、恒星、太阳及行星、地球的行踪。由此,在“主问题”的一线串珠下,整个课堂教学高度凝聚,“次问题”的带入也将教师潜在的教学思路显性化、深刻化:从课文内容安排的探究,走向行文结构、表现手法的梳理。
借助关键问题的提出,一步步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探索,对语文课文的深度理解和把握。这看似质朴简单,实则需要教师丰富的教学机智的相机发挥。每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提出、问题预设的答案学生能否得出、提出的问题指向什么教学目标……这些都是教师借助提问进行启发诱导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周老师在这一方面运用得炉火纯青,能够结合《宇宙的边疆》一文蕴藏的清晰脉络、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三大特点,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恰到好处地追问,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积极交流,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深度学习。学生的课堂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二、析句立骨,启思维心智
正如周志恩老师所说:“无论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对各类试卷的讲评中,都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予以高度关注,加以深入的分析、挖掘,力求读出既切合文本内容又有自己真切感悟的深刻理解。”语文教学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就在于语文教学往往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句的分析和理解,去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及价值观等。教师对课文内容的透彻把握,对妙词佳句的精妙解读,有助于学生思维与心智的培养,能促进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那么,如何让科普性说明文的教学,既能够分析“这一篇”课文谋篇与表达的独到之处,又能够使学生掌握获取“这一类”文本信息的方法?周老师在《宇宙的边疆》教学中,除了精心预设提问一线串珠外,更敏锐准确地挖掘出课文的关键语句,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剥洋葱”式的剖析和鉴赏,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内容的纵深处。
在教学中,周老师引导学生找出“对理解文章内容与结构能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进行分析时,重点对“经过一番漫游之后,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这个弱小的星球”一句展开追问。通过替换法和对比法,诱导学生理解“漫游”不同于“慢游”,也不同于“畅游”“遨游”“神游”,而是一种范围广、地点多且线路清晰的“游”。不仅没有简单地直接给出语文知识,而是一步步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即使面对学生错误的观点,也给予充分的表达空间,最后在学生集体沉思与困惑时指点迷津。由“漫游”一词,再引导学生归纳“一番漫游”的具体地点、行踪。从关键语句中的关键动词切入,关注解说词的行文清晰的特点,又展开对“这一篇”解说词全文脉络的梳理,诱发学生思维与心智、审美与鉴赏的双重提升,以小见大,鞭辟入里。除此之外,周老师还注意到副词“终于”和形容词“弱小”在语句中的运用价值,由此再度诱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品词析句,表达自身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带领学生洞悉与品味出《宇宙的边疆》一文不同于其他科普说明文所具有的语言表达的抒情色彩。在字、词、句的相互勾连分析中,让学生的所思所感都成为足以统摄全篇课文的关键,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记忆,融汇成学生语文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心科指出:“阅读说明文,一方面要通过解说明白的文本掌握一望而知的信息,另一方面更要通过各种方法掌握其无法解说明白的重要信息,即需要读者通过搜索、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应用等方法来获得的这些信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周老师没有琐碎生硬地课外延伸,也没有华丽的语言表达,却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而带有挑战“最近发展区”意味的鉴赏空间,在启发诱导学生搜索、归纳、分析语句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思维与审美素养,在掌握科普知识的同时感悟科学与人文的双重魅力。在周老师的语文课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想成果的展现,无不暗藏着教师的精心引导和教学匠心的独运。
三、因境导学,育核心素养
就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安排而言,两者都需要教师在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特定情境里作出分析与处理。实际上,所谓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即是语文教学的语境,根据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认知语境等因素确立语教学内容已经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能否在启发诱导学生利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在教学语境中凝聚语文课堂,利用课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衡量语文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周老师在《宇宙的边疆》教学中,利用语境定学的方法,紧扣科普文章的上下文语境及学生在课堂上随时表达所生成的情景语境进行启发诱导教学,使之对整个教学带来正面影响,更实现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升语言运用、提高思维能力与审美鉴赏水平等素养目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也在特定的语境中生发出了更为高效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周老师尤其关注到了《宇宙的边疆》中宏观的上下文语境因素:选文类型、文体、语体及风格。根据王荣生的选文划分类型,周老师将本篇课文作为经典定篇进行教学,综合考虑《宇宙的边疆》作为说明文文体及解说词语体的具体特点,进行解说词的内容安排与行文结构的教学。除了关注到科普说明文“这一类”文本的上下文结构特点外,还看见了“这一篇”课文兼具说明、议论与抒情特质的独特语言风格,引导学生对抒情性的语调及表现手法进行品味和鉴赏。从教学细节上看,周老师的教学引导始终紧扣单篇文章的深度解读,对文章一句、一词、一段及全篇都以整体的视角敏锐洞察,深入钻探。例如,在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最能带给你思考和启发”的句子进行解说时,及时提醒学生关注后文的其他语句;在学生忽略“经过一番漫游之后”一句中字词使用、表达效果的精妙时,启发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潜在内涵,尤其是引导学生说出“浅蓝色星球”的语言表达与前后文呼应又饱含作者对地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上下勾连启发学生理解关键句后,周老师也不忘整篇课文各部分的安排与行文意图,诱发学生在课堂结尾处三言两语道出文章的巧构。周老师利用“上下勾连”的上下文语境教学途径进行教学,由点带面,“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课文的上下文展开活动,加强对语言自身的学习,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本身的吸纳、积累、领悟和内化”,使教学本真高效。
此外,在《宇宙的边疆》一课的课堂生成上,周老师还围绕情景语境进行教学,随时根据现场教学的情景及学生的表现来确定教学内容,在环环相扣的启发诱导中为学生打开了素养提升的新窗。一方面,周老师不仅随时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提问,更随时关注着交际对象双方的思想观点。在学生对课文第三段第一句话进行分析时,周老师就讨论交流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阐释怀疑与想象的本质,不停留于表面而助力学生的深度思考。在学生对倒数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进行分析时,周老师根据学生的表达话题诱导学生对“在这里”“正在”等内容进行文本分析,使学生的表达内容逐渐具体、丰盈,促进学生语言建构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关键语句的点拨中,周老师不仅看见学生认知的空缺,如对“漫游”一词粗略的理解,更结合学生在课堂情境的表达适时进行总结,利用词语替换、创设虚拟语境等方式,诱发学生想象电视解说中电视镜头里观赏宇宙空间的思路,真正理解了词语本身的内涵,为之后对全文脉络的分析做好铺垫,从而促成了学生在理解解说词内容安排、行文结构与表现手法上的深度学习,实现了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生成与发展的长远目标,精导妙引,课韵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