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的现实问题与改进策略
2023-01-24泰州市许庄幼儿园
■文/泰州市许庄幼儿园 赵 莉
随着2022 年《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国家从立法的高度,明确了家庭、幼儿园双方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家园双方不再是一主一辅、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两个主体相互补充的关系。本文结合学前教育领域的特点,针对家园共育的现实问题,研究家园共育的改进策略,以期进一步增强家园共育的教育合力,提高协同育人、科学育人的综合效能。
一、当前家园共育的现实问题
综合多年的保教工作、经验和实地调研结果,我们发现家园共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现实问题,需要园长、教师引起高度重视,保持客观认识,为后续对标找差、扬长避短提供思想准备。
1.家庭园所角色发生错位
从实践看,首先,的确有为数不少的家长认为“把子女送到幼儿园,怎么教育就是幼儿园的事”,乐于做“甩手掌柜”,把教育子女的责任转移给幼儿园。部分园长、教师虽然在思想上知道应重视带动家长共同参与幼儿教育,护航幼儿成长,但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有效抓手,甚至连一些常规交流措施也落实不到位。其次,家长或教师单独一方发挥主导作用的家园共育,虽然交流的内容、提出的问题、商议的策略更有针对性,但也存在互动频次低、交流时间碎片化等局限。最后,幼儿园或班级组织的集体交流活动模式,虽面向全体,内容丰富,环节紧凑,步调统一,但很容易造成家长被动接受、园长或教师占据话语主导权的局面,从而使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呈现不平等状态。
2.家园沟通方式存在偏差
在家园共育推进过程中,有的幼儿园比较重视家园共育的协作效率和最终结果,却忽略了与幼儿家长的信息分享和对策商议,对有价值、有质量的沟通认识不到位。有的幼儿园采取公布周工作、月工作以及学期工作日程安排的方式,要求家长给予必要的配合即可。有的幼儿园还存在园长、教师当着众多家长的面公开批评个别幼儿的情况,使得一些家长对幼儿园产生不良印象。我们常常看到家园双方在沟通方式、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矛盾,如有的家长认为园长、教师缺乏责任感,对教师的教育理念、育人策略、服务模式不认可,有的园长、教师抱怨家长与幼儿园配合不够紧密,只知道依赖教师,实则双方在家园沟通上都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
3.家园共育工作浮于表面
据了解,绝大多数幼儿家长及园长、教师虽能认识到家园共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家园共育推进过程中,有的家长仅停留在参加亲子开放活动、电话联系教师了解情况的层面,有的教师则满足于在班级微信群通报幼儿表现、召开集中会议反映表面情况等基本工作,彼此之间缺乏深层次、个性化的沟通与合作,在接送交流、家教咨询、家长访谈、在园在家表现反馈、社交工具在线私聊、突发事件对接等方面缺少常态化的行动,不能全方位、浸入式地参与到幼儿的成长中,导致家园共育工作出现相互割裂、各自为政、不同程度脱节的情况。
4.家园共育活动不成系统
家园共育工作需要具体抓手和实际载体,才能务实推进,有效达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任务。然而,在家园共育实践操作中,幼儿园对于家园共育活动的设计、安排、推进、检查和总结等尚未完全做到全链条、闭环式的管理。一些家园共育活动随意化、零散化,且缺乏体系、不成系统,不能充分传递信息,更无法有效凝聚合力。除此之外,当前不少家园共育活动并未针对民主型、权威型、高压型、宽容型、放纵型等不同家庭进行分类指导,家访、家长论坛、家长助教、电话沟通、即时工具通信、线上家长会等互动活动也没能做到集中主题主线、切合时间节点、跟随形势发展,无形中影响了家园共育活动的序列化、体系化和可操作性,降低了活动对于家长、教师双方的借鉴意义和实际作用。
二、家园共育的改进策略
家园共育的现实问题,需要依靠家庭和幼儿园双方共同研究、协调解决。因此,家园双方应认真把握存在问题的表征现象及内在原因,有的放矢地研究与推行家园共育的有效策略,从而更高质量地服务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
1.准确把握并认真履行家园双方的角色和职责
准确定位各自的育人角色,科学把握各自应尽的义务、应有的职责和权利,是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从幼儿家庭来讲,家长一方面要创设条件,注重幼儿的饮食营养和阅读积累,加强幼儿的体育锻炼和劳动实践,提供安全、健康、适宜的生活情境和活动场所,促进幼儿健康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初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要注意言传身教,带领幼儿接触大自然、融入社交圈,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行习惯和规则意识。就幼儿园而言,一方面要提供科学、必要的保育教育,不拔高要求,不降低标准,重视游戏与生活的教育价值,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与感性经验,保护幼儿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另一方面要营造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适合每个幼儿个性成长的多样环境,支持幼儿对于周边事物与未知世界的实践操作、直接感知和切身体验,形成相应年龄应该具备的生活经验和科学认知。
2.优化并丰富家园共育的沟通方式
增进与扩大共识,形成并增强合力,必定来自于家园双方良好的沟通和密切的互动。一方面,可以优化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常规沟通活动的流程安排与内容设计,改变一成不变、单一输出、高耗时低效率的不良现象。例如,幼儿园和各班级可以分三个环节召开家长会,先公布近期的园所和班级工作计划,通报幼儿在园的总体表现,点名表扬部分幼儿的亮点之处,不点名提醒部分幼儿的不足之处,安排家长提问、家长助教展示、分享育儿经验等环节,保障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充分交流,最后由本班教师或优秀家长集中解答共性的疑惑和个性的难题,并分享参加家长会的收获和心得。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影音传输、视频监控、即时通信、微信群等手段和渠道丰富家园共育的互动方式,拓展时空,丰富内涵。
3.深层次、全方面推进家园共育工作
家园之间的沟通畅阻与成效高低,取决于双方互动的深度与协作的广度。要想做到深层次互动和全方面协作,幼儿家长应履行好自身对子女的监护、抚养和教育责任,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并积极主动参加幼儿园开展的家园共育活动。园长和教师则应履行好自身对于幼儿的保育教育责任,指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优化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知,并支持不同职业的家长入园助教,共同呵护好幼儿的身心健康。家园共育工作涉及幼儿的生活与学习、身体与心理、家庭生活与园所学习等方方面面,唯有家园双方深层次互动、全方面共育,才能避免家庭教育与园所教育出现此消彼长、互为掣肘的情形。
4.系统谋划和精心组织家园共育活动
家园共育活动的形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跟随社会大局、教育形势及家长所盼、幼儿所期,进行灵活调整和动态补充。例如,小班幼儿入园指导、幼小衔接、疫情防控注意事项、亲子运动会、开学期间家长关注重点、家庭育儿支持方略等丰富的主题内容,就是因时、因势、因需开展的家园共育工作,具有很高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受到了广大家长的普遍欢迎。针对不同家庭环境的幼儿,尽量做到“一生一案、一户一策”。比如,对于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家庭的特殊群体幼儿,可以通过代理家长、爱心爸妈、志愿助教等公益形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经济贫困家庭、服刑人员家庭以及身体或智力有缺陷等特殊群体幼儿,可以采取定期视频通话、设立融合资源活动室、引入社区代偿帮扶等办法,切实履行好关心与服务每一个幼儿成长的师者担当。
总之,家庭与幼儿园双方应做到同步同向、同心同力,积极破解家园共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合力推行家园共育的有效改进策略,共同为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