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儿童行为 坚守儿童立场 促进儿童发展
——幼儿自主性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3-01-24无锡市梁溪区侨谊幼儿园华发东园
■文/无锡市梁溪区侨谊幼儿园华发东园 蒋 洁
自主性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从小对幼儿进行自主性培养,能够唤醒幼儿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更好地认识社会,并在思考、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多元的经验,成为一个有主见的、敢于不断挑战自我的人。
自主性的培养是以幼儿常态化的主动探索为基础的。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思想中强调:“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持幼儿的自主性学习和游戏,使他们获得真知识、发现真世界呢?
一、适度留白,给幼儿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幼儿的经验是在不断探索中获得的。每位幼儿都具有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和时间,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接纳、支持和陪伴,让他们能够经常性地带着问题去探索,不断拓宽幼儿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1.在时间安排上留白
在一日活动安排中,教师不断尝试在时间上给幼儿留白。如,执行一日活动弹性作息制度,减少整齐划一的活动,增加幼儿自主活动的时间,幼儿可以在每个时间段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我服务、自主游戏、区域学习或者户外运动。
2.在班级环境中留白
在班级环境创设中,教师将权利还给幼儿,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认知水平和审美来打造班级环境,不仅使环境变得更加充满童趣,也使幼儿的学习能够看得见。比如,用学具箱垒成台阶状作为班级区域的隔断,将午餐桌放到走廊里或活动区,桌上摆放了用彩泥和树枝制作而成的花瓶,使每天的进餐都成为一种享受,主题墙上有大块留白,随时呈现幼儿的创意和问题……
3.在活动方式上留白
在活动方式上,幼儿有充分的自主权。区域游戏采用插牌选区的方式,幼儿可自主选择游戏区域和游戏伙伴,户外运动时自己组合器械、布置场地,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中尽情玩耍,午餐时间自选进餐区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盛取适量的饭菜……
二、捕捉亮点,支持幼儿的创造性行为
幼儿的自主意识是在独立做事、思考、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起来的,教师应坚持“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原则,通过深入观察,及时捕捉幼儿活动中的亮点,放大自主探索中的创造性行为,并给予材料和方式上的支持。
1.鼓励变通,让作品更有创意
在“木匠工坊”中,几名幼儿原打算用木板制作一张小椅子,但在操作中发现,锯泡沫板比锯木板容易多了,立刻改用泡沫板制作椅子,最终做成了一张泡沫板椅子。试坐时,他们还相互提醒:“轻点坐,不然要散架的。”虽然他们最终做了一张并不牢固的椅子,但在整个活动中,他们对泡沫板和木板的材质有了进一步了解,还获得了“画设计图、使用工具、看图制作、分工合作”等能力。在游戏分享时,教师让这组幼儿重点介绍了制作椅子的过程,以及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使原本因椅子不结实而有些遗憾的幼儿重新欣赏起自己的作品。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前往“木匠工坊”制作泡沫家具成了幼儿的首选游戏。
2.鼓励质疑,让“金点子”变成现实
升入中班后,幼儿觉得原来的插卡签到没意思,教师就积极鼓励幼儿自己设计签到墙。有的幼儿说:“我们可以写自己的学号。”有的说:“要做一星期换一次的签到墙,每天的颜色要不一样。”……依据幼儿的意愿设计制作而成的签到墙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热情,幼儿每天来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签到,再也不用教师提醒了。
3.鼓励创新,让游戏呈现新貌
以“邮局游戏”为例,“邮递员”因为没有详细的送货地址而常常送错地方。在讨论中,幼儿回忆了爸爸妈妈寄快递、收快递的经验,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为班级各个游戏区设计了创意十足的门牌号,很好地解决了投递错误的问题。幼儿也在游戏中学会了用图画、符号等方式标注收件人姓名、地址等信息,不仅使游戏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且自身获得的经验也更加多元。
三、顺应需求,助推幼儿的自我挑战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自有内在的成长节律,他们的活动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幼儿的自主性培养中十分关注幼儿之间的差异性,通过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来推动幼儿自主意识的萌发,帮助他们不断进行自我挑战。
1.聆听心声,满足愿望
擅长音乐的萌萌想要在新年举办一场属于自己的新年音乐会,这虽是个人愿望,但教师发现了其中的教育契机,组织幼儿一起讨论“怎样举办新年音乐会”。讨论结束后,幼儿分头制作宣传海报、音乐会门票,推选主持人,排练友情出演的节目。音乐会当天,有的幼儿负责布置音乐会舞台和观众席,有的负责站在大门口向进园的小伙伴发放门票,有的负责检票,有的则帮助小观众寻找位置。在所有幼儿的共同努力下,萌萌的新年愿望变成了现实。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萌萌实现了一次自我挑战,其他幼儿也同样获得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了解了新年音乐会的含义,学会了制作宣传海报、用排序概念安排会场以及协商解决问题,其自主性、自信心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创设条件,引发探究
辉辉自从见过南京长江大桥后,连续一周都在涂鸦本上画长长的桥。教师发现以后,立刻邀请辉辉进行分享,不仅专门开辟了一个区域,集中呈现辉辉的大桥绘画作品,还在区域内投放了很多的清水积木以及与桥梁有关的绘本,拓展幼儿对桥的认知。教师的支持不仅推动了辉辉的探索,还吸引了其他幼儿加入到桥梁的研究项目中。那段时间,“桥”成了幼儿游戏中的热词,辉辉更是成为了同伴心目中的“大桥建筑师”。
3.察觉问题,助力脱困
新入园的瑶瑶不肯和小伙伴玩,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撕餐巾纸。教师察觉到瑶瑶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后,就在美创区提供了很多的旧报纸,然后告诉大家“瑶瑶会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撕纸”,并请瑶瑶给大家展示。在教师的助推下,瑶瑶加入了撕纸活动,并和小伙伴一起用撕下的纸条玩起了团纸拓印和自由拼贴。在撕纸的快感、拓印的美感和拼贴的成就感中,瑶瑶感受到了活动的乐趣,建立了自信,逐渐消除了分离焦虑,融入了新环境,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新朋友。
四、唤醒自我,鼓励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
在传统评价中,教师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对幼儿的身体发育、知识技能和社会性情感等进行评判,以此考量幼儿是否达到了一般儿童的发展水平。在这种评价中,教师注重的是发现幼儿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评价的目的是便于教师后期调整教育目标,让幼儿在以后的发展中能够扬长避短。而以儿童为主体的评价模式是“为了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而进行的评价”,注重提升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助推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1.在自我评价中获得自信
幼儿的自我评价反映了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是幼儿对自我行为的一种自然评判。如,当小班幼儿画了“一本书”和“一只眼睛”表示自己正在看书时,他会说:“我用大眼睛看书,我看得很认真。”幼儿的这种自我评价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则应及时捕捉幼儿的这种自然评价,引导幼儿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能力,从中获得更多的自信。
2.在同伴评价中学会包容
在倾听幼儿自我评价的同时,教师也会积极引导幼儿发现、寻找同伴的长处,有意识地鼓励幼儿相互评价,学会认同、信赖和鼓励同伴,感受包容、友爱、温暖的集体氛围。如,当佳佳在“今日播报”中分享了防疫知识后,圆圆表扬佳佳说:“谢谢佳佳把知道的知识分享给我们听……”幼儿对同伴的评价,不仅客观公正,还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为其营造充满欣赏、包容、友爱的氛围,使其自信心不断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寻求教师帮助的次数越来越少。而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冲突,不管问题能否解决或者解决的结果如何,都不会过多地影响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反而使他们学会了在困境中坚持,愿意投入到更有挑战的活动中。
我园教师不断调整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为幼儿创设开放、自主、充满机会和可能性的成长环境,把游戏开展、环境打造和过程性评价的权利还给幼儿,积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心智去思考,逐步形成了以“追随儿童”为原点,以“发现儿童”为核心,以“支持和引领儿童”为策略的教育思维,助推幼儿在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活动中不断提升自主能力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