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五大经验
2023-01-23陈坦
陈 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多年历史,也是党不断抵御风险、应急处突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应对20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1978年唐山大地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玉树特大地震、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经受住了对党的应变能力和执政智慧的巨大考验,夺取了应急处突、化解风险的伟大胜利。本文所述重大突发事件,主要包括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温故而知新,鉴往而知来”。系统梳理历史上党对历次重大突发事件的系列应对措施,深入研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历史经验,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执政安全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应对波谲云诡的国内外形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背后折射出五大宝贵历史经验。
一、发挥组织优势,强化党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战胜一切风险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定海神针”。突发事件处置需要资源集中、行动高效。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才能做到全局谋划、“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党政军民各方力量;才能做到国家的政令统一、步调一致,迅速建立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运行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确保“一竿子插到底”,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迅速传达至最基层,形成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强有力“拳头”,从而使重大突发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遏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有效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安全风险,成功应对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突发事件,创造了许多抢险救灾、应急处突的奇迹。1998年,珠江、长江、嫩江、松花江全国南北全流域洪水,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民兵预备役部队投入500多万人,出动成千上万的飞机、车辆、舟艇等装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先后投入30余万兵力,动员各地群众8000多万人投入抗洪抢险斗争。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决定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组织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北京、辽宁、黑龙江、河南、河北、山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天津、重庆、江西、吉林、广东等19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什邡等19个市县,组织开展了中国历史上动员范围最广、救援速度最快、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短短一年半时间,支持帮助灾区重建家园,充分体现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制度优越性。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党中央统一决策,建立省际对口支援工作机制,统筹安排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以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确定对口支援关系,把救治资源和防护资源集中到抗击疫情第一线,保卫大武汉、保卫湖北省、保卫全中国,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决把救治资源和防护资源集中到抗击疫情第一线,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损失,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从而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显著优势。
纵观新中国史,中国共产党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宝贵经验,从组织和制度层面看,一是“举国体制”优势,二是“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三是“对口支援”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从全国整体和大局出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统筹运用综合国力,举国上下形成了全党动员、全军集结、全民行动的应急处突局面,开展了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资源运动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真正做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二、遵循演进规律,加强党对突发事件应对实践的经验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加强党对重大突发事件客观演进规律的理性引导和积极推动,加强党对人民群众符合重大突发事件规律的正确实践及其经验的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演进历程上,我们党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由被动到主动、由相对匆忙到比较娴熟的规律,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特质和客观必然性;在变迁互动上,我们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策略变迁与党的历史方位转变、执政理念转变相互推动,实现了策略与理念的双重变迁;在管理方式上,我们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从缺乏应急机制和大型机械工具转变为启动应急机制和运用现代科技;在依靠力量上,从以党和政府为主体指挥人民群众解决问题,转移到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辅助党和政府解决问题上来。
今天,我们要准确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内在规律,特别是总结吸取某些个案处置的惨痛教训,运用其内在规律和经验教训来提高党抵御风险、应急处突的能力,实现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高效率化和低成本化。社会信息化趋势要求我们党在重大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彻底改变过去的封闭控制模式,转向公开透明化,大力消除无端谣言,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此外,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优势,努力拓展社会各方面、各阶层、各领域的信息获取渠道。对所获得的相关信息,要善于过滤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统计分析,运用辩证联系的思维抽丝剥茧,把握其发展趋势,最大限度预防或避免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不能因长期生活在相对和平稳定生活之中而忽略危机教育,不能将海外支援拒之门外,不能在错误政绩观驱使下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能简单以强制性行政指令为主处理问题,不能隐瞒事件真相而导致事态恶化,不能凭借主观臆断和个人好恶抵御风险、应急处突。
三、贯彻群众路线,凝聚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组织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充分发挥“赤脚医生”的独特作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领导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消灭血吸虫病、鼠疫等传染性疾病的人民战争,各级党组织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凝聚起疫病防治的磅礴伟力。1998年特大抗洪斗争中,全国直接参加抗洪的军民超过800万人,加上水利、通讯、铁路、交通等战线的人员,总共动员的力量有上亿人口,依法征调和广大群众主动捐献的各种物资难以计数,密布起一道道防控严密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无论在20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还是在1960年解救山西平陆中毒事件中的“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抑或是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不惜一切代价救人、调集一切可以调集的力量,都反映了抵御重大突发事件中以人民为中心、以生命为至上的理念。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还体现在抵御风险、应急处突中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战略方针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全民动员、众志成城,带领广大志愿者、医护人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下沉干部、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等各方力量, 开展了一场世所罕见的全地域、全人力、全物力总动员的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人民战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疫情防控当作当前头等大事。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的。在困境和危机面前,显示出的是人民的力量。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中,我们党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真正从人民的生命安危和切身利益出发,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到战胜困难和风险的强大力量,赢得一场场抵御风险、应急处突的人民战争的胜利。
四、深化改革发展,锤炼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强大能力
党在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发展经济,用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支撑做后盾,才能有效地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改革开放越前进,经济发展越快速,承担风险能力就越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形成的全链条产业能力、完备经济体系,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在2003年非典斗争中,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战胜SARS的有力支撑,SARS造成的损失需要经济上予以弥补,战胜SARS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做可靠后盾。这也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以雅安地震为例,灾后重建工作的支出可能介于1000亿元至2000亿元。而各省、市等地方政府、企业的捐款总计只有105818.2万元,仅占灾后重建资金的1%~2%。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我国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健全的物流体系和丰富的物资储备,摆脱了曾经物资匮乏或运送不及时的窘境,避免了由此产生的次生灾害。由此可见,增强综合国力在抵御风险、应急处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化改革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是抵御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保障。抵御风险、应急处突的资金来源依靠综合国力,这就必然要求用发展经济的方式来为抵御风险、应急处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大改革和发展的力度,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和创新,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提供雄厚的物质技术依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所需要的各种物资、设备,做到前线需要什么,国家和各地就能提供什么,这是我们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可靠保证和宝贵经验。
五、常怀忧患意识,在严峻形势和复杂环境中发扬斗争精神
在积极主动地化解危机中做到居安思危,彰显着我们党百年来对内外环境的深刻把握,也是我们党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经验。我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初掌国家政权,清醒地看到了看似稳定中的种种危机,做好了思想准备,做到了居安思危,通过“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等运动化解了内部危机,通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行动了解决外部危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等领导人敏锐地看到了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深刻危机,领导全国人民秉承居安思危的思维,发出了“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的呼声,积极思变求变,实行改革开放,做到了早预测、早预警、早准备,科学决策,有效应对,消除了党和国家面临的多种危机。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积极主动地化解危机,还看到了危机中的种种先机,并努力从危机中捕捉机遇,积极创造机遇,做到于变局中开新局。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只有具备居安思危意识,才能及时准确地预判危机,当危机到来时做到不惊慌失措,沉着、有力地应对危机。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正确认识、科学评估自身居安思危的意识状况,并通过理论学习等有自我针对性的做法,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居安思危意识,使这种意识能够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符合本职岗位的要求。此外,要善于在严峻形势和复杂环境中发扬斗争精神。党员领导干部不论担任什么职务、在哪个岗位,无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灾难还是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都要敢于担当、攻坚克难,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该斗争的就要斗争,保持坚韧的斗争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