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基础与地方高校实践
——以重庆邮电大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2023-01-23黄东东

重庆行政 2022年6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黄东东

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是国家建设的主要方面,而教育则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历次党代会报告相比,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一个章节专门部署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这样的体例安排凸显了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党对战略考量核心问题的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谱写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逻辑起点与基本内涵

逻辑起点是一切社会发展进程中矛盾运动的“胚芽”,既是历史的起点也是理论的起点。[1]研究并厘清教育根本任务的逻辑起点,不仅有助于把握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的方向,而且有助于明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内涵。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逻辑起点

关于教育根本任务逻辑起点的研究见仁见智。经过多年争议,“以马克思主义解释马克是主义”已经成为基本的学术共识,但何谓逻辑起点依然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教育根本任务的逻辑起点是个人与社会;[2]还有观点提出,逻辑起点是国家或统治阶级的需要;[3]也有观点强调,逻辑起点应该是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结合,[4]等等。

一方面,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逻辑起点来源于哲学基础。教育根本任务的逻辑起点主要有认识论哲学观和政治论哲学观两种观点,前者强调知识的传授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后者认为知识传授基础上的价值追求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守正创新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认识论范畴的教育根本任务只能由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因而,认识论哲学观所谓知识的传授始终还是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梳理人类社会教育发展史,“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6]教育的根本任务总是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现实目标与未来方向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实践是教育根本任务的逻辑起点。一切社会生活的本质都是实践,只有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才能准确理解深嵌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教育的初心和使命。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教育实践的伟人是列宁,他从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出发,明确提出:“我们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7]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内涵

立德树人是新中国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只有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才能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其一,“立德”与“树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8]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关系逐渐走向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新阶段。而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在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重要的是“为谁培养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换言之,树人先立德,立德为树人。

其二,“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是中国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有总体性诉求,也有现代性诉求。[9]总体性诉求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现代化诉求要求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完善民主和法治建设等等。从理论和历史的逻辑看,立德树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且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10]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实践的逻辑看,对西方式现代化和东欧剧变的反思,发展模式转型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事业的需要,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立德树人的“德”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立德树人的“人”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1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因为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2]

(一)坚持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此,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明确教与学的关系。一是教育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既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只有将学生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结合,激励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实现自我价值,才能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13]二是实现从教师到学生、从教学到学习的中心转变。学是目的、教是手段,学是主体、教是主导,学是内因、教是外因,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14]三是着眼学生的未来持续发展,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意识和创新思维,将学习知识与实践实习有机融合起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重视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功能。通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自学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通识教育得到国家大力推行的背后,有着民族国家竞争的背景。[15]一是以价值引领和素质教育为目标打造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应当对通识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大力建设,选派优秀教师负责每一个通识教育课程组。二是引进优质通识网络教育资源,丰富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库。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校内教师指导和答疑为辅,为学生提供学习名校名师名课的机会,有效提高拓展学生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

(二)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是立德树人的基石,是把握教育本质和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是推动立德树人与时俱进的源泉,是不断适应社会变迁需求的能力。

守正要求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各方面和各环节。立德树人的“德”是以教师之德和学生之德两个维度支撑起来的。一是教师之德。“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而“传道”居于首位。与授业和解惑以言传为主相比,传道的实效重在身教;教师以自己的人品、精神气质和价值观念去感染和濡化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最好的“立德”教育。二是学生之德。所谓学生之德,要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包括明确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德、遵守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要求教育以推陈出新的姿态回应社会变迁和坚守立德树人的时代新使命。伴随“互联网+”“网络空间安全”“大数据智能化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数字时代的道德伦理和知识结构的变迁赋予了立德树人新的要求和新的内容,这是创新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数字时代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网络信息技术等多元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树立适应网络空间的伦理道德。这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方面予以创新,完善基于育人结果导向的持续改进。二是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创新。通过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以面向数字时代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落实科教融汇;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新鲜度,建立覆盖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辅学的多维度智慧学习环境。

(三)坚持系统观念

教育是一个多维发展的复杂系统,[16]系统的结构安排和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度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程度。

从立德看,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结构体系。一是将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以“党建+各类教学资源”的方式,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 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以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校园活动和网络平台等打造立体化的育人载体。[17]二是重视师德对学生道德养成的濡化作用。通过找准学生立德与成才的心理契合点和感情共鸣点,使立德树人的内容与方式为学生认同和接受。[18]

从树人看,以系统有效的举措推动育人改革,回应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供给的现实关切。一是制度层面。教育制度体系及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决定了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能力,从管理制度、投入制度、招生制度、就业制度、教学和学术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确保教育系统各构成要素及其整体运行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二是培养层面。优化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各环节,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要素耦合。从系统论的角度,推行人才培养各环节标准先行,依据标准对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定时与不定时修订。通过反向设计、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对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评价方式、师资队伍等制定发展规划和落实推进措施。

三、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地方高校实践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主要措施

依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以重庆邮电大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其目标是依托重庆邮电大学信息技术学科优势,坚持“德法兼修、夯实根基、突出特色、注重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实“坚持价值引领、强调人才素养、注重学科交叉、实施产教融合”的专业建设路径,打造“法学+信息技术+行业应用”的专业特色,以新文科建设为抓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坚持价值引领,培养德法兼修的法律人才。一方面,注重法学教育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专业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支撑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坚持“一课双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融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找准课程思政的渗透点和映射点。另一方面,依据《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科学设定课程体系。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等理论课程体系,以及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律职业伦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和两个特色课程选修课程群。

夯实专业根基,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养。法学专业学生的素养包括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法律素养四个方面。一是夯实专业根基培养法律素养。专业课程群设置突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结合和紧扣数字时代法治实践的特点,构建法学大类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实践教学课程群、专业选修课程群等。二是精心打造支撑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等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体育与军事课程群、大学外语课程群、计算机与大数据智能课程群、创新与创业课程群、人文与沟通课程群、审美与修养课程群、科学与技术课程群、环境与社会课程群等通识必修和选修课程等。

突出专业特色,通过学科交叉培养网络信息法律复合型人才。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不断凝练特色方向和持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其一,凝练专业特色方向。聚焦数字时代的国家和重庆市战略发展需求与学术前沿,依托重庆邮电大学信息技术主干学科和所在学院学科交叉组织架构优势,以网络空间法律治理为专业特色。其二,打造特色课程。开设《法律专业计算机概论》《法律与信息安全技术》等必修课,同时开设“ICT 企业法律实务”和“网络空间安全与智慧法务”两个选修课程群。

注重能力养成,以产教融合培养数字时代应用型法律人才。产教融合是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举措。首先,利用理论教学环节,促进产教融合。开辟“产学研微课堂”等教学单元,邀请产业精英、实务专家传授实务知识,建立“法学+信息技术+实务专家”多导师制,提升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其次,以实践教学环节为平台,强化产教融合,构建了计算机犯罪与取证实验教学平台、智能终端犯罪与取证实验教学平台等,支撑本科教学与科学研究。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经验

以全国优秀基层样板党支部建设为抓手,做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三全育人战斗堡垒。开展向我院法学专业知识产权系全国样板党支部学习活动,实施“主题党日+教研活动”“主题党日+读书会”“主题党日+微竞赛”等系列活动;落实教师联系学生制度,增强党员与群众的互动。其次,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凸显三全育人目标内涵。结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注重优秀课程思政案例挖掘撰写;开展“课程思政讲课比赛”和组织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最后,狠抓思政队伍建设,夯实三全育人工作基础。实施“选优配强”工程,形成了以专兼、主辅和硕博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建立“基础—专项—常规—研修”辅导员四级培训体系;协同推进管理育人与组织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岗位工作之中。

以国家、地方发展战略和法律行业需求为目标,持续改进人才培养各环节。首先,瞄准国家和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战略”方向,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和社会适应性。重庆市委市政府要求努力把重庆邮电大学建成“大数据智能化实验场所、人才高地、科技高地”。法学专业作为学校定位的特色专业,以网络信息法学为特色,为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和助推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战略培养相关法律人才。其次,跟踪法律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学校董事会为契机,完善教学实践互动机制,强化用人单位参与教学环节和指导学生职业规划;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需求同步、课程开发与法治改革同步、教材建设与法律行业应用同步、教学方式与法治实践场景同步、师资提升与法律行业发展同步。

构建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通过社会服务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首先,加强教学科研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已有的“重庆市网络空间安全法治研究基地”“重庆市版权研究基地”“重庆邮电大学知识产权中心”和“重庆邮电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其次,推进学术交流。以“网络空间法治大讲堂”和“网络空间安全与法律治理论坛”为主,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来校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以“网络空间治理学术沙龙”为主为师生搭建校内交流平台。最后,通过与实务部门合作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利用“3.15”“4.26”“12.4”等时间节点,由专业教师和实务部门专家带队,联合开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普法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供给法律咨询和诊所法律服务。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振兴发展是老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