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中高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实证研究
2023-01-23刘茜
刘茜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1200)
一、新媒体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概念分析
新媒体因其传播方式的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其速度快、立体化、覆盖广、承载量大、互动性强等传播优势,更是赢得了高职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并迅速成为高职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渠道。2021年8月2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根据中国网民年龄结构分析,我国30-39岁网民占比为20.3%,在所有年龄段群体中占比最高;40-49岁、20-2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8.7%和17.4%,在所有年龄段群体中占比位列第二、三位。高职大学生网民规模不断扩大,并保持着平稳增长,新媒体的模式不断创新,为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提供巨大助力。
道德判断能力是个体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整合自身的道德情感,对面临的道德问题进行充分辨析,做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并付诸实际行动的能力。它作为道德主体的判断能力,以主体已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和原则为标准,以思想观念、实践活动和现实影响为对象,是对道德情境进行善恶价值判断的能力。在道德能力中,道德判断能力占据核心地位,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道德发展水平的高低,也能制约人的道德水平的发挥。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德针对道德判断能力创新性提出了“道德行为与发展双面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林德教授编制的“道德能力测验(Moral Competence Test,简称MCT,2014年前称为MJT)”。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同时评估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分数的测量工具。道德能力测验的主要指标为道德判断能力分数,即Competentscore,简称C分数,它反映的是被试根据道德论点本身,而不是他本人是否赞成或受外界压力影响等其他因素,对赞成和反对观点的接受程度进行判断的能力,因此它可以测试出被试的道德判断能力等级[1]。根据Cohen(1988)的建议,C分数被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非常低(0-10分);低(10-20分);中等(20-30分);高(30-40分);非常高(40-50分);极其高(50分以上)。
本次实证研究采用自制问卷“新媒体对高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通过网络问卷方式随机发放,主要选取某校部分高职大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发放问卷262份,剔除无效问卷1份,有效问卷共261份,有效回收率为99.6%。问卷设计主要围绕高职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基本情况、新媒体环境中高职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新媒体对培育高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作用等40道选择题,以期了解新媒体环境中高职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现状。
二、新媒体环境中高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
(一)高职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住址、年级、获奖学金次数、宗教信仰、父或母工作单位、家庭月收入、父母关系、年龄、学校、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和难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换言之,这些因素与高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无直接联系,并不会过多影响高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但仍需关注部分因素的潜在影响。例如,家庭环境对高职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作用;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能衡量道德判断能力水平的高低;年龄与高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呈非正相关关系等。
通过对被试的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发现,一是新媒体环境中被试使用微信、QQ、抖音或快手和网页的人占绝大多数,这四种新媒体作为被试获取信息和人际交往的工具,都具有信息更新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满足了被试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新媒体已成为被试学习、社交、休闲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但不少被试在使用新媒体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休闲娱乐和交际上,学习动机不足,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二是利用新媒体来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和交际沟通的被试所占比例最高,体现了新媒体共享性、便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2]。三是被试使用新媒体的频率很高,每天使用4小时的占比超过50%,可见新媒体在被试学习和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新媒体环境中高职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情况
根据对高职大学生道德认知情况的调查,绝大部分高职大学生认为当前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对网络道德现状具有一定的认知,并认为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加强网络道德十分必要;高职大学生对新媒体上内容的真实性抱有怀疑态度,只有极少数高职大学生会对新媒体上的内容持绝对性的判断;一半以上的高职大学生认可新媒体对自身道德判断的积极影响;大部分人反对人肉搜索,认为人肉搜索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大部分人认识到黑客是会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的不法分子,但有接近40%的高职大学生对黑客的态度模糊不清,甚至抱有模仿的想法;超过70%的高职大学生承认了网络道德绑架的存在;大部分高职大学生能够坚决抵制违法和不道德行为。在所有不道德行为的选项中,下载使用盗版音乐、影视和软件和抄袭网络资料的选择比例是最低的,高职大学生平时很有可能已经有了这些不道德行为,但并未意识到这是不道德的,而对于散布谣言或虚假信息、诈骗、人肉搜索这些极其不道德或者违法的行为能够做出正确判断。
调查发现,新媒体对被试道德判断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被试的道德判断能力产生影响,证明了被试具备一定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力,能够区别网络行为是否道德。同时,新媒体文化对培养被试社会责任感和提高被试自身道德修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新媒体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被试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诱发其对社会的负面情绪,被试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力仍有待加强。
(三)新媒体环境中高职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情况
根据对高职大学生道德情感情况的调查,绝大部分高职大学生观看电视节目时首选电视剧、电影、综艺娱乐等项目;超过80%的高职大学生会对剽窃此类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感到羞愧;超70%的高职大学生会对浏览色情图片这种影响高职大学生的认知、情绪、性格和行为各方面产生消极影响的行为感到羞耻;近90%的高职大学生会对侵犯别人的隐私权等网络虚假行为感到内疚;超60%的高职大学生能够理解在网上宣泄不满情绪的人,以己度人,对他人产生共情;近80%的高职大学生提倡利用网络揭发社会中不公的现象;近96%的高职大学生认为公民有维护网络安全、促进网络社会文明健康的职责。
调查发现,被试虽然更多地受到新媒体开放性的影响,将注意力集中在娱乐休闲上,但整体而言,被试网络道德情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即具备合理的羞耻体验,心智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具有较强的网络责任意识。但部分被试在面对道德认知和现实存在巨大的反差时,不懂得如何理性地去平衡道德理想和道德现实的差距,调和认知与实践的矛盾,从而导致道德情感冷漠。
(四)新媒体环境中高职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情况
根据对高职大学生道德行为情况的调查,发现新媒体营造了一个虚拟空间,但近80%的高职大学生不会选择将自身不良情绪转嫁于他人;超90%的高职大学生认识到新媒体并不是宣泄不满、转嫁仇恨的工具;面对网络欺骗信息,超60%高职大学生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遇到附带强制、威胁性转载信息时,选择转载的高职大学生仅占3.82%;从不说粗话和偶尔说粗话的高职大学生占绝大多数;近80%的高职大学生在网络上面对不同观点时能保持理性的状态,面对黄暴信息时仍能保持理性状态;在通过新媒体交流时,大部分高职大学生会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只有极少数的高职大学生会有“猎奇”的心态;在面对不道德的行为时,超过一半的高职大学生能够在遵守社会公德的同时,做到见义勇为,帮助弱者,其他的高职大学生选择了逃避和无视,或是以此来博得关注,极少部分的高职大学生会爆发出愤怒和厌恶的情感;在道德失范行为中,超20%的高职大学生选择了忽视和逃避;高职大学生在面对最基本的“尊老”这一道德准则时,出现了犹豫和摇摆不定的状况。
调查发现,被试在道德行为的公德方面做得比较好,在网络道德中会自觉做出利他行为,但由于并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丰富的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上仍存在道德行为失范的可能性。
(五)新媒体对培育高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作用
根据新媒体对培育高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作用的调查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中,部分高职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比较薄弱,网络道德认知不够;大多数高职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在新媒体环境中道德宣传与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肯定了国家力量在社会稳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的必要途径;高职大学生意识到在新媒体环境中,课堂教育仍是网络道德意识宣传的主力军;大部分高职大学生不会经常反思自身的行为;高职大学生肯定了新媒体对道德能力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方面;高职大学生认识到利用新媒体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必须通过国家、学校和社会等主体的通力合作,但在调查中家庭的作用仍未发挥出来;对于提高自身道德能力,高职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包括主题宣传、影视节目等非正式方式。
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试自身的道德行为带有一种自发性,尚未产生比较、反思自身道德行为的意识,既不考虑行为是否带来了影响,也不考虑行为是否有改进的空间,但绝大多数被试肯定了新媒体对培育自身道德判断能力的作用,并能正确认识到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自身通力合作,通过影视节目、主题宣传、微信等新媒体才能快捷、有效地提高自身道德判断能力。
三、新媒体环境中高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途径
根据实证调研结果可见新媒体环境中高职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培养高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一)重视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应该担负起培养具备文化素养和道德品格的人才的责任。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从新媒体环境中高职大学生的认知与思维习惯出发,针对性地对高职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同时,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将德育理论以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形式,渗入到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3]。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在新媒体环境中,一支优秀的德育队伍不仅需要具备道德素养,也需要熟练运用新媒体技能将道德理论知识融入理论教学,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更有效地讲授德育理论。教育者通过新媒体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上的动向,以便及时调整方向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免受新媒体环境中多元文化和各种价值观的冲击。
(三)创设道德判断情境
根据新媒体环境的变化,高校现行的道德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高校要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新媒体式道德教育,帮助高职大学生在新媒体这一复杂的环境中提升道德判断意识和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立体、多样的道德教育模式,将现实道德教育与新媒体道德教育进行互补与融合,创设虚拟的道德情境,让老师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最终做出合理的道德行为。在教学中,教师会运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法,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学生们经历了多次道德两难故事讨论法的训练,会更加从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从而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