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以来中国青运史研究述论

2023-01-23温亚旗

青年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史料运动研究

温亚旗 邵 雍

青年运动是青年社会群体为实现青年人的利益和包括青年人利益在内的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要求而进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1]。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自中国青年运动产生后就出现了许多关于青年运动的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中国青年运动历史(以下简称“青运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进入新世纪,在以前大量文献史料整理出版的基础上,随着中国历史研究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历史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突破,一些新的理论方法在史学研究中得以运用,这些都为青运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界对青运史研究也有了突破性进展,不但有对青运史新问题的探究,而且对旧话题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之际,为了全面反映新世纪以来学界对青运史的研究概况,本文拟对新世纪以来学界对青运史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总结新世纪以来青运史研究的特点,并对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进行论述,以期推进青运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青运史文献资料成果概述

21 世纪以前,关于青运史的诸多基础性史料以及地方专题性史料的整理出版,使青运史的基本史实得以重现,以此为基础的相关研究基本厘清了青年运动的发展脉络,为新世纪对青运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新世纪以来,一些专题性史料的出版或发表,对青运史研究具有推动性作用。

《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和《中国青年运动纪事长编》(中国青年出版社)是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运史的综合性史料。共青团中央、青运史工作指导委员会编的《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作为研究1915 年至1949 年青运史的基础性资料,在上世纪出版13 册,2002 年又出版了第14—19 册。这一资料汇编包含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运动的文件、报刊、档案等资料,内容全面,包罗广泛。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编的《中国青年运动纪事长编》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运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会议、文献、人物活动以及背景资料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青运史的专题性资料方面,有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编的《俞秀松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汇集了俞秀松的作文、日记、书信文稿、申诉书和他填写的调查表、履历表等,展示了自五四运动起俞秀松的革命足迹。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编的《觉悟渔阳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以报刊、书籍和亲历者、知情人的回忆等史料为主,包括创团成员当时撰著的、有关上海建团的回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前上海建团的历史文献、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大事记等内容。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编的《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中的上海学生运动史料选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年版),汇集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央上海局关于第二条战线的决策、第二条战线中上海学生运动的论述、参加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学生运动的地下党老同志的回忆、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各大专院校和相关中学的校史以及学生斗争史等内容,是研究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学生运动的重要史料。

新世纪以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备受学界关注。金光耀、金大陆主编的《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共七卷五千余页,收集了全国各省市方志中与知青、上山下乡有关的记载,是一部体量大、内容丰富的知青史料辑录。金大陆、林升宝编著的《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事录(1968—1981)》(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 年版)汇集了上海市档案馆开放档案资料、全国新编方志、《文汇报》《解放日报》以及公开或内部出版的书籍刊物中有关1968—1981 年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内容,是一部按时间顺序编排的上海知青史资料汇编。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档案馆三个单位共同组织编辑的《上海知青在江西档案史料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收录了上海知青在江西的原始档案资料,是研究上海知青史的重要原始资料。此外,还有《难忘的岁月:杭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侧记》(杭州出版社2008 年版)等资料出版。

新世纪以来,青年运动的口述性史料工作也有重要进展。比如,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和南京市团校共同编著的《青春无悔——南京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亲历者口述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年版)记录了67 位曾在南京战斗、工作过的青年工作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资料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发生在南京的历次波澜壮阔的青年运动以及青年工作者的人生感悟,内容丰富翔实,为研究南京的青年运动提供了珍贵资料。

二、青运史宏观性研究

新世纪以来的青运史宏观研究形成了丰富成果。在厘清和探讨青年运动发展历程与脉络方面,郭贵儒编著的《青年运动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以近代历史上青年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救亡运动、第二条战线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活动为线索,向读者展示了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青年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编写组编著的《当代中国青年运动》(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年版)结合党的领导同志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一系列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及青年和青年工作的实际,对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在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及经验总结方面,王海亭梳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青年运动的历程和发展规律[2];谭亚莉和李亚楠认为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经历了革命型、建设型、改革型及复兴型四个发展阶段,并在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积累了开展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3]。

在中国共产党与青年运动的关系探讨方面,魏久明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历程,用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青年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4]。胡献忠总结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历史成就和基本经验,认为在不同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党的青年工作在探索中前行、在困局中创新,取得了重要历史性成就,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经验[5]。

在青年运动理论研究方面,黄华君对青年运动的含义、基本要素、组织发展阶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6]。田杰论述了青年运动的概念、情境与前景,认为青年运动既是青年群体的社会行动方式,也是研究青年的一种视角、理论和方法[7]。这些研究对厘清青年运动的相关概念、丰富青年运动研究的相关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三、青运史专题性研究

新世纪以来的青运史专题性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事件,包括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抗战时期的青年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二条战线、青年参加抗美援朝运动以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等。

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研究。五四运动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罗志田认为五四运动是一个蓄势待发而被瞬间点燃的运动,其所蓄之势是多方面的,这些蓄积虽非一日之功,最后的“引爆”仍是突然的[8]。张治银从青年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五四时期先进青年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认为青年真正深入群众,用实际行动吸引群众、唤醒群众、服务群众,实现了自身情感的彻底转化[9]。在五卅运动研究方面,李蕉、熊成帅分析研究了五卅运动前后的青年学生与青年团,认为正是经过了诸如五卅运动的风浪的历练,一代新青年才得以出现和成长,进而走上革命救国的道路[10]。

抗战时期的青年运动研究。专著方面,王连弟所著《抗日战争时期国共青年运动风云录:中国共产党抗日青年统一战线方针与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年版)以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青年工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青年工作、青年组织以及抗日青年运动的合作与摩擦等内容。论文方面,陈廷湘论述了九一八事变引发的学生请愿示威运动的兴起及发展,并分析了运动起落的原因,指出此次运动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组织和一致的奋斗目标,也未与工农商各界相结合而形成持久运动[11]。周斌考察了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国民党、青年党等党派与学生反日运动的复杂互动关系,认为各党派对学生运动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以学生利益为主体,是否尊重多数学生抗日救国的意愿[12]。杨彬彬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探究了中国共产党在一二·九运动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入分析了学生运动的动力因素和斗争策略,认为一二·九运动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推动全民族抗战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13]。关于一二·九运动的领导问题,周斌认为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领导了一二·九运动,国民党所谓“领导”不过是一厢情愿[14]。

第二条战线研究。关于解放战争时期的青年运动,第二条战线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金冲及认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经历了从小到大逐步壮大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青年学生为了爱国、民主和生存,毫无畏惧地起来反抗反动的国民党政府,教育了众多原来在政治上处于中间状态的同学,也博得社会各界众多人士的同情,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众叛亲离[15]。华彬清所著《五二〇运动史:1947 年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年版)是一部研究解放战争时期五二〇运动的专著,作者用大量原始史料详细地叙述了运动的历史背景及过程,介绍了南京、上海、北平等18 个大中城市学生运动的全过程,并总结了运动的基本经验。此外,邵雍对解放战争时期上海的五二〇运动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上海学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同情与强烈的反响,有力地促进了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16]。

青年参加抗美援朝运动研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主要是以某一地区的青年为研究对象,集中于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毕晓敏论述了上海青年在抗美援朝中的贡献,认为上海青年的抗美援朝运动是全国青年抗美援朝运动的一个缩影,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谱写出了壮美的篇章[17]。孙萍对抗美援朝初期南京学生反美控诉运动进行了研究,认为青年学生的反美控诉运动给中国人民提供了巨大的行动动力,也让社会主义世界的人民增强了斗志[18]。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胡献忠详细考察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结构的变迁,认为整个动员过程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高层号召与基层自发自愿相结合,改变农村面貌与青年成长路径相结合,城乡现实需要与革命理想主义相结合[19]。金光耀、金大陆利用新编地方志资料,对知青的安置经费、动员政策、知青婚姻和与知青有关的案件等进行了讨论,从区域史的角度深化了知青史研究[20]。

四、青运史区域性研究

新世纪以来,学界对青运史的区域性研究更加广泛。专著方面,有广州青年运动史研究委员会编的《广州学生运动史(1919—1949)》(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李宾编著的《青春似火:山东青年革命运动史话》(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年版),徐康编著的《青春永在:1946—1948 年北平学生运动风云录》(北京出版社2004 年版),罗炳权、王慧君主编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南京学生运动》(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等,这些著作对不同历史时期某一区域的青年运动进行了论述,有助于厘清特定时期、特定区域青年运动的基本概况。

论文方面,李健认为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江西后,南昌学界商界纷起响应,青年学生站在运动的最前列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21]。赵正桥、尹博论述了五四时期上海学生运动的基本情况、行动特点与行为逻辑[22]。黄飞回顾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湖北青年运动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特点、作用及历史经验[23]。杨新新回顾了1931—1937 年广东青年抗日救亡运动与中共广东地方组织的重建过程,认为受益于中共中央在陕北站稳脚跟,恢复并加强了白区工作,中共广东地方组织的重建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中青”、“突进社”等秘密青年革命团体汇于一途,最终被整合入党的正式组织结构中[24]。廖深基探讨了1945—1949 年国民党对福建学生运动的防范和压制策略,认为这些策略实施的结果是失败的,它既不能有效预防和疏导学生运动,也压制不了学生运动的发展,反而更加激起广大青年学生的反抗,导致学生运动愈演愈烈[25]。

此外,刘富珍、何南南从青年社会参与的角度考察了青岛地区青年社会参与的历史脉络与阶段特征,认为建团百年来青年社会参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坚持与人民和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青年自身成长和发展[26]。

五、青运史相关人物研究

共青团领袖人物研究。李静认为,俞秀松在党的指示下创建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指导各地建团,为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俞秀松为青年团组织作出的重要贡献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7]。徐光寿、王文杰认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俞秀松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不仅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创立者之一,而且毕生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者[28]。窦春芳论述了施存统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贡献,认为在担任团中央书记期间,施存统除主持繁重的团务工作外,还积极撰写文章指导青年团的工作,组织、领导广大团员和青年投入各项政治活动,做了大量的实践性工作[29]。邵雍对施存统早期的革命活动进行了论述,肯定了其在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大力宣传科学社会主义、主持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作方面的历史功绩[30]。叶学丽探讨了任弼时对中国青年运动的贡献及现实意义,认为任弼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青年运动的重要思想,为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和共青团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现在指导青年运动和共青团的工作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31]。

党的领导人的青年观与青年思想研究。黄志坚等人对毛泽东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思想的科学体系、理论特征及当代价值进行了论述[32]。陈卓君考察了胡耀邦对新中国青年工作所作的贡献,认为胡耀邦在推动新中国青年工作发展,实现新时期青年工作重心的转移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33]。黄泽文论述了邓小平的青年思想,认为邓小平在青年和青年工作方面的重要论述和指示形成了严密、科学的青年思想体系,是培养教育青年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强大思想武器[34]。刘佳探究了江泽民关于党的青年工作思想,认为江泽民关于党的青年工作思想为党的青年工作科学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对指导党的青年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5]。侯燕探究了胡锦涛的青年思想,认为胡锦涛的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36]。李雅丽、谭武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视角探析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认为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是紧紧围绕新时代青年价值维度、青年教育维度、青年发展维度和青年工作实践维度的精准判断和深刻阐释,是关于新时代境遇下新青年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方案[37]。

此外,李红论述了张太雷对中国青年运动所作的贡献[38];李天华、朱迎认为形成于20 世纪20 年代前后的恽代英青年思想,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它对于我们思考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思考当代青年运动的方向、路径和实践策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9]。

六、总体评价与研究展望

(一)总体评价

青运史是一个时间跨度长、涉及内容广的宏大研究领域,新世纪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积累,青运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以上对新世纪以来青运史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对新中国成立以前青年运动的研究主要以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青年运动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二条战线为中心,侧重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对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年运动的研究以青年参加抗美援朝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主要内容。

总体来看,新世纪以来青运史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研究广度、深度在拓展,对个案的考察不断丰富。新世纪以来的青运史研究既有对青年运动的宏观把握,也有对青运史上的具体事件本身进行的深入细致考察,专题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青运史的专题研究、区域研究、人物研究等拓展了青运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加强了对现实意义、经验借鉴的论述,更加注重精神引领,以史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为明显。一些研究者(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运动、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进行了诸多研究,并注重对其现实意义及启示的总结。

从某种程度上说,新世纪青运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史料挖掘不够,一些揭示青年运动历史细节的史料还有待挖掘,只有加强对多种史料的挖掘与运用,才能做到论从史出,增强说服力。二是创新性不够,存在重复研究的问题,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多以青运史上的几个重大事件为中心,推陈出新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较少。三是重描述而轻论述,侧重史实的叙述,深入研究与探讨较少,研究手法与视角单一,在问题意识及对问题的解释方面有待加强。

(二)研究展望

1.加强对多种史料的挖掘与运用

目前对青运史的研究多利用资料汇编及部分档案资料,资料较为单一。要深入推进青运史研究,最基本的是要加强对多种史料的挖掘与运用。首先,是对档案资料的挖掘与整理。在青年运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而目前对档案资料的挖掘远远不够。其次,要注重对口述史料的挖掘与运用。口述史料能直观地反映当事人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要加强对已有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出版,还要注重对青运史口述史料的抢救。再次,要注重对报刊资料的运用。众多的报刊资料对青年运动进行了刊载并作出了评论,对这些从不同立场出发报道青年运动的报刊进行整理与研究,不但可以对有关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可以探究舆论和媒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有利于全面认识和看待青年运动。此外,由于数字人文的兴起,对史料的搜集、查阅和保存提供了诸多便利,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青运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2.拓展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如何拓展研究视角、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是今后青运史研究应重视的问题。青运史具有多重复杂的面向,内容丰富多样,研究角度也多种多样。青年运动既包括青年参与革命运动的政治性活动,也包括青年参与经济性活动和文化性活动。从经济性和文化性活动切入,可以拓展研究视角,进一步探究青年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此外,要突破传统革命史的研究范式,在传统叙事史学的基础上,借鉴新文化史、新革命史的理论与方法,对青运史进行多维度的创新性研究。同时,要加强跨学科的研究与交流,可以采用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学科交叉的路径对青运史上的各种问题进行考察与研究。

3.深入开展微观研究与个案考察

要加强对青运史的微观研究及个案考察,将研究视野下移,深化拓展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方面青运史的个案研究。将青运史研究的关注点适当转移到微观事件或边缘人物身上,这样可以让研究的问题更具生动性和新颖性,也能深化相关研究内容,更加全面准确地展现波澜壮阔的青运史历程。

总之,在党和国家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与教育的背景下,在对青年运动相关史料的挖掘与出版的基础上,随着多种史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以及跨学科交流的深入,今后青运史的研究必定会出现更多的高质量成果,达到新的学术高度。

猜你喜欢

史料运动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史料二则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