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大思政课”的逻辑内涵和实践理路

2023-01-23张国启林思彤

青年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政课大思根本任务

张国启 林思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2],使思政课教学充分彰显其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善用“大思政课”,关键是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活动,将深刻的哲理转化为生动的道理,因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必须善用“大思政课”,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持续改革创新,持续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求和期待,从而更好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独特价值,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4]服务。

一、“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

新时代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育人课程,具有引人以立大志、启人以明大德、助人以成大才、育人以担大任的重要作用,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渠道。“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提出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新形态,旨在通过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促进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进而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概言之,“大思政课”意味着结合社会发展实践和青年成长实际讲道理,在守正创新中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传递给青年学生、武装青年学生,使之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进而转化成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其立志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第一,“大思政课”是一种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的教育教学形态。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深”是“讲透”的基础,“讲透”是“讲深”的升华。把道理讲深讲透是对思政课的基本要求,它意味着“大思政课”必须讲好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真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也是一个涵盖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大思政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学习研究中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进而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成长的需求和期待,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大思政课”还必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及时发现并以透彻的理论回应学生在思想上遇到的“盲点”和“堵点”,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6]的理论逻辑与历史必然,持续强化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持续增强其为之奋斗终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只有在“讲深”、“讲透”的基础上才能把思政课“讲活”。把思政课“讲活”意味着要很好地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如何彰显的问题。这是适应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新时代思政课提质增效、激活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的关键一招。“大思政课”不仅要讲深、讲透、讲活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主动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讲好社会思政课。思政课教师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的理论阐释和生动鲜活的实践事例,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方法把深刻的哲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把形而上的理论变为“接地气”的事理,“打造更多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的精品课”[7],真正做到把思政课“讲活”,坚持在对“大思政课”的守正创新中实现其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

第二,“大思政课”是在对思政课基本属性、规律和要求的坚守中讲道理的教育教学过程。思政课教学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开展,注重把握思政课的基本属性、规律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思政课堂对道理的阐释必须体现思政课的基本属性、规律和要求。同时,“大思政课”必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课程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引领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他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团结奋斗。“大思政课”必须坚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9]。“大思政课”是在对思政课基本属性、规律和要求的坚守中讲道理的教育教学过程,绝不能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绝不能在内容和形式上边缘化、庸俗化、娱乐化,必须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保证思政课的红色底色永不褪色。“大思政课”的生动开展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和锤炼青年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的过程,也是“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运用现实生活素材丰富思政课内涵,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和实践教育渠道,创新教学方法,以求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10]的教育教学过程,要科学认识和把握“大思政课”现实发展的规律性,使其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服务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

第三,“大思政课”是一种在大格局、大系统和大学科的突破创新中讲道理的教育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11]。“大思政课”是传统思政课顺应时代变化、回应现实要求的应有之义,也是思政课提质增效、迈向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大思政课”首先表现在格局之“大”。“大思政课”立足于两个大局的时代境遇,不仅面临如何引领青年学生继续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还需要应对云谲波诡的国际形势带来的外部挑战,聚焦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2]“大思政课”作为以科学回应时代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模式,首先要向青年学生讲清楚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面对什么样的问题,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育时代新人。“大思政课”也表现在系统之“大”。思政课是一门社会大课,是系统工程,光靠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各方参与方能有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13]。“大思政课”是一种汇聚全社会育人合力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整理融合社会各部门力量及社会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网络互联互通的教育生态系统,以系统合力保障思政课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课”还表现在学科之“大”。思政课是一门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的专业课程,容纳了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是一门极具复杂性和交叉性的课程。“大思政课”要求既要发展思政课程,也要着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一种着眼于形成立德树人育人合力的教育模式。

二、善用“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

“大思政课”以更为广阔的格局视野、更加全面系统的协同育人理念和更庞大的学科交叉实践实现了对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形态、过程和模式的质的突破和阶段性跨越,是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时代之问、国家之问和人民之问的积极回应。新时代善用“大思政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切实贯彻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是满足青年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的必然选择,有助于疏通目前阻碍思政课实效发挥和思想政治引领作用的“堵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要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4]只有深刻把握“‘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内在逻辑,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大思政课”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独特意义。

第一,善用“大思政课”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紧密围绕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人”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大思政课”正是深入挖掘现实社会蕴含的各种立德树人因素、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促进思想政治理论和学生成长成才实践充分互动的一种教育教学形态,体现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形态。这有助于充分激活一切有利于立德树人的现实因素,真正做到协调和整合各种教育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及社会实践能力。善用“大思政课”强调在内容上强化立德树人必须具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更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更为生动的现实素材,在形式上延展了思政课的时空视域,是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一体贯通、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与社会力量协同育人的应有之策。

第二,善用“大思政课”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一方面,善用“大思政课”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接续奋斗的人才。“大思政课”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之下,以时代精神为指引,以民族振兴为担当,要求青年关注时代问题、社会问题,并由此涵养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持续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从而实现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善用“大思政课”有利于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体现国家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政治愿景。“大思政课”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政治愿景与立德树人的实践形态紧密结合,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进行价值引领,借助社会大课堂把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转化为青年学生投身现实的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大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转化为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说,善用“大思政课”是集多种教育资源、多方社会力量和多维教育场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形式,反映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

第三,善用“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满足青年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的现实回应。当前我国正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社会发展中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种“新问题”会不断出现,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给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带来的多元价值挑战,思政课教育教学必须持续进行改革创新,回应新的实践需要,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善用“大思政课”强调思政课教学要科学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和期待,“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6]。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的学习实践中,感悟、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科学性及其对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所提供的科学理论指引,从而持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思政课”要积极关注学生“需求侧”,不断优化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注重从亿万中国人民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中汲取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不断以新知识、新视野、新实践丰富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满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期待。善用“大思政课”,一方面意味着思政课要真正讲深、讲透、讲活,以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另一方面,要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中充分发挥“显性”小课堂与“隐性”大课堂的立德树人价值,在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求和期待中持续激发他们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成大才”。

三、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理路

“大思政课”既是一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课,更是一门引导青年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实践课。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7]善用“大思政课”显然不能只停留于概念的理解和理论的灌输,而是要在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上下功夫,通过理论与实践、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视野拓展、场域互通与力量凝聚,在人才培养问题上下功夫。“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8]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统筹兼顾,落好“大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子”,布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局”。既要在“国之大者”的大局观下开辟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理路,又要在善用“大思政课”的生动实践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第一,善用“大思政课”必须坚持历史自信的大视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19],才能真正讲好“大思政课”。善用“大思政课”需要深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史中的优秀文明传统,体现“大思政课”的历史厚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风骨、民族智慧和民族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最直接的底气来源。“大思政课”要用好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赋予民族文化遗产以新时代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通过挖掘与“大思政课”内在逻辑一致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大思政课”的历史内容和民族特色,让“大思政课”在透视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验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科学性,使青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用“大思政课”,还需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宝贵经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持续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同时,善用“大思政课”意味着必须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开展思政课教学,引导青年学生坚持正确党史观并树立大历史观,在鲜活生动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0]。“大思政课”不仅需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而且需要讲好新时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故事,引导青年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我国国情,厚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学会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待自身的成长成才问题。

第二,善用“大思政课”必须搭建互联互通的大场域。善用“大思政课”需要构造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教学系统。“大思政课”必须完善学校内部思政课教学体系,统筹安排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与内在逻辑,使各个阶段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既达到该阶段学生接受能力和现实需要的统一,又实现其前后衔接、层层递进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壁垒和“肠梗阻”,避免出现“重复教学”、“无效教学”以及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断层、缺位等问题。善用“大思政课”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一体化的思政课建设大格局。“大思政课”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场域,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充分有机结合,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显性隐性有机统一,真正“把思政课置于更为广阔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虚拟空间,把机械灌输式、空洞说教式教学变为现场体验式、问题启发式、互动研讨式教学”[21]。既要发挥好学校在思政课教学中作为主渠道的重要作用,以积极、正面的思想理论系统武装学生的头脑,又要发挥好家庭、社会、网络等校外生活对青年学生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开展家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使思政课教学在学生的校内校外生活中同向、同频,推动学校与家庭、社会、网络等在制度性社会实践教学中的合作和联系,提升思政课的渗透性、亲和力和全面性。通过打通思政课理论与现实维度,拓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使青年学生近距离洞察时代、感悟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做到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从而引导其实现胸怀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有机统一。

第三,善用“大思政课”必须凝聚协同育人的大力量。善用“大思政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完善思政课教育教学生态系统,凝聚协同育人的大合力,在系统性思维下整合多方育人主体和教育资源,为思政课教育教学开辟新的平台和空间,在协同合作中共同画出一个“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同心圆”。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厘清思政课各要素之间、各要素与思政课教学整体之间的关系,以全面、综合、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通过科学有序的统筹安排和资源的系统性整合搭建动态平衡的思政课教学生态系统,使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协同发挥作用,凝聚教育合力。善用“大思政课”必须落实主体责任,做好主体协同育人工作,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强化党的领导在思政课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以党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为依据,推动“大思政课”的整体性建设,确保“大思政课”建设坚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各教育行政部门、大中小学校和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切实履行自身的管理职能和教育职能,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系统全面的课程教育、丰富多彩的育人资源及多维开阔的育人场域。思政课骨干教师要不断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打造更多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和青年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2]善用“大思政课”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思政课程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推动思政课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总之,善用“大思政课”必须凝聚协同育人的大力量,在多主体的协同育人合作中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补齐传统思政课存在的教学“短板”,持续形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效应和育人合力。

第四,善用“大思政课”必须培育德才兼备的大先生。“大思政课”建设不仅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而且扩大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体队伍,丰富了大先生的时代内涵。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施者、主导者和执行者,必须“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3]。只有教师自身信仰坚定、身体力行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用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思想、真理的传播者,更应当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是人类灵魂和生命的塑造者,必须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指引,以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为行为规范,自觉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及时回应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需求,才能以透彻的理论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说服学生,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善用“大思政课”不仅需要提升专职思政课教师素质,而且需要拓宽大先生的培育范围,要推动社会其他领域的模范人物担当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大先生,使他们以个人亲身经历作为思政课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素材,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思政课榜样示范教育,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使之“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24],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过程中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政课大思根本任务
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路径探析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疫情之下线上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强化课程思政理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