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志强教授以“辨病辨证”论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经验

2023-01-21刘海平赵亚云陈静洁申旭阳王开爽陈志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21期
关键词:通络患者

刘海平,马 赟,赵亚云,陈静洁,申旭阳,王开爽,陈志强

(1. 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2. 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之一,发病隐匿,因病因难寻故称之为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针对IMN低危患者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中高危患者运用激素合并免疫抑制剂治疗,目前靶向药物逐渐成为治疗IMN的又一关键手段[1]。然而,单纯西医疗法有不良反应明显、药物依赖、费用高、易反复等短板,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IMN临床症状,延缓IMN进展方面优势突出,广泛受到医疗工作者的应用及患者肯定。陈志强教授为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批聘用研究员,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工作近40年,在慢性肾脏病的诊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陈志强教授认为,IMN主要病位在脾肾,脾肾亏虚是决定IMN发生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湿、瘀是IMN的主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因此脾肾两虚、湿瘀内阻当属IMN的主体病机。为此陈教授以健脾补肾、祛湿化瘀通络为治疗大法,以恢复脏腑气化功能为主要思想,遣方施药、临证化裁,现将陈教授辨治IMN经验总结如下。

1 主体病机辨病论治

1.1脾肾两虚与健脾补肾、益气温阳 脾肾两虚是慢性肾脏疾病(CKD)的主体病机之一。中医认为脾肾为先后天之本,陈教授认为,先后天之本失养日久则各脏腑之气必然受损,机体正常生命活动难以维持。《素问·逆调论篇》有“肾者水脏,主津液”之论,肾对体内水液的潴留与排泄主要依赖肾气的开阖有度,肾中阴阳平衡,因而体液分布与代谢正常。若肾气不足,肾中阴阳失衡,开阖失司,水液代谢异常发为水肿;肾藏精,封藏失司,精微外泄,则出现蛋白尿、低蛋白血症[2]。《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及“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言四肢、面部浮肿与腹部胀满等症与脾失运化相关,脾气亏虚,运化水湿及精微失职,水湿停滞而泛溢四肢及面部为肿,脾气不升,精微无以布散而四肢无力,浊阴不降,水留于腹而胀满。《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侯》中提到“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阐述了脾肾在水气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在慢性肾脏病湿浊证候中脾肾不足是必然因素,临床上IMN患者大多会出现水肿、乏力、纳差、便溏、腰痛、癃闭等症状。因此IMN的主体病机之一为脾肾两虚,治疗重在健脾补肾,恢复脾肾之气,调节脾肾阴阳平衡。

IMN患者有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等证,但临床多以脾肾气虚、脾肾阳虚二证多见,陈志强教授在辨证时注重舌诊与脉诊相结合。早期无或轻度水肿患者多为脾肾气虚证,症见腰痛、乏力,便溏,无明显寒热之象,舌稍暗红、苔白或腻,脉细缓。脾气亏虚无以运化水液,肾气亏虚无以养腰府,善以黄芪为君药,以后天滋先天,并取黄芪补而不滞的之性补气以利水消肿,此时用药剂量常大于45 g,再配伍党参、白术、炒山药、刺五加、桂枝等益气通阳。现代研究表明,黄芪甲苷能显著改善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脏病理损伤及白蛋白尿, 减轻DN大鼠足细胞损伤与凋亡[3]。

中后期随着病情发展大多患者会从脾肾气虚发展为脾肾阳虚证,临床上出现中重度水肿、腰酸乏力、畏寒肢冷、面色无华、或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夜尿频等症状,黄芪用药剂量进一步增加,约90~120 g,再合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肉苁蓉、续断、杜仲等益气补肾助阳,陈教授常以二仙汤助阳以利水,以“先天补后天”。同时还注重“阴阳互根互用”原则,在补阳药中酌情加入滋阴药,取“阴中求阳”之意,使得补阳不耗阴。先后天互资互助,脾肾气化之功方得恢复。当疾病发展至大后期时,患者脾肾阳虚加重,阳虚水泛,水气凌心,此时以附子、肉桂、干姜等纯阳之品合并人参回阳救逆,大补元气,搭配红景天益气活血,佐白芍、五味子防温燥伤阴。

1.2湿浊内阻与宣通三焦、祛湿泄浊 湿浊内阻是IMN的又一核心病机,湿是IMN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浊则是湿的一种严重状态,通常难以将两者分开,故合称为湿浊,所以祛湿化浊是治疗IMN的另一关键。然湿邪属阴,作为致病因素,无论外感湿邪还是内生水湿,其性黏滞,都与慢性肾脏病缠绵难愈密切相关;作为病理产物,湿浊内生,气机受阻,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自然受损,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恶心、食少纳呆,腑气不通等症,舌苔多白腻,或湿郁化热,苔呈黄厚腻等。

陈教授认识到IMN中湿浊之邪顽固难除,简单祛湿之法难以遏制,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化乃机体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体现。三焦气化为诸气化生之本,上焦如雾,化生宗气;中焦如沤,化生营卫之气;下焦如渎,化生元气,上、中、下三焦气化相济是诸气化生的关键[4]。由此,从论治三焦角度出发,以恢复三焦气机舒畅为目的,根据三焦功能特性创新性提出“三焦祛湿法”[5]。即宣散上焦,选用芳香化湿药物,如麻黄、藿香、佩兰、香薷等;中焦健脾助运燥湿,常以苦温或苦寒之品燥化水湿,舌苔白腻者常用豆蔻、砂仁、陈皮、半夏、苍术、白术、草果、草豆蔻等药物,苔黄厚腻者常用黄连、黄芩、茵陈等祛湿泻热;下焦通利水道、通腑泄浊,常以甘淡渗利或苦寒泄浊药通利下焦,如车前草、冬瓜皮、茯苓、猪苓、薏苡仁、萆薢、蒲公英、泽泻、白花蛇舌草、大黄、土茯苓、积雪草、六月雪、败酱草等药物。祛湿必行气,再配枳壳、厚朴等理气药,三焦同治,共达祛湿之功。

1.3瘀邪壅滞与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瘀邪为慢性肾脏病的另一致病因素及病理产物,伴随IMN始终。医家叶天士提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提示慢性疾病机体脏腑功能受损,常病入血络,而慢性肾脏病缠绵不愈,久病必瘀入络。《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有“血不利则为水”之论,提示慢性肾脏病中水湿内停与血瘀关系密切,然水湿阻滞气机,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气虚无以推动血液亦瘀。久而湿、瘀互结,临床上患者常见舌质暗淡或紫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多厚腻或黄厚腻,舌下静脉青紫或紫黑曲张,此舌脉特点在肾病综合征的患者中表现尤为突出,其机体常表现为高凝状态,血栓是此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6]。对此,陈教授提出了“益气活血通络法”,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加减以达补气、活血、通络之功。补气以重用黄芪为首,酌情佐以党参、白术、红景天等药物,并基于IMN病程长短、舌质瘀象的不同程度判断,病程较短且舌质瘀象轻者治以活血药为主,常用当归、丹参、川芎、红花活血化瘀;病程冗长且舌质瘀象重者,常基于活血之品加以藤类或虫类药祛风通络,如海风藤、青风藤、鸡血藤、地龙、全蝎、土鳖虫、水蛭、蜈蚣、乌梢蛇等以达化瘀通络之功。气行则血行,再同陈皮、青皮、木香、乌药、香附等行气药相配以达行气活血之效。在此要强调的是,陈教授在使用通络药时,注重长期服用后其毒副作用对机体可能造成损害,常交替使用单味通络药,如地龙与水蛭、全蝎与蜈蚣等。同时注重半夏、仙茅、胆南星等有小毒类药的使用时间及用法,如半夏成人初始剂量为9 g,并以生姜佐制,次诊则减至6 g或停用。

2 客体病症辨证论治

IMN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人体质差异、感受六淫之邪、激素的运用等不同因素,可出现相应客体病症。

2.1个体差异 从体质因素的差异来看,未有激素用药史,平素喜食辛辣刺激之品者,易生热生火,表现为口干喜饮、烦躁、怕热易汗出,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辨别属火热之体,用药易清火除烦、养阴生津止渴,常以“白虎汤”或“黄连解毒汤”为基础方加减,佐以生地、石斛、麦冬、五味子、牡丹皮等养阴之品。久则火热伤阴,甚则出现阴虚火旺、阴虚生风等常见证型,此时则以滋阴降火、祛风养阴为主,方选“知柏地黄丸”或“大定风珠”为基础方加减;平素喜肥甘厚味者,易生痰生湿,体型多为肥胖,表现为气虚疲乏无力、渴不欲饮,偶头晕,口中黏腻,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或滑细。此时需以除湿化痰为主,以“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组方,并嘱合理控制饮食配合适量运动治疗;平素脾胃虚弱者,表现为乏力、纳差,口淡无味,形体消瘦,饮食难消,大便多稀溏不成形,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运脾胃为主;另外,临床上诸多老年患者,因机体脏腑功能减弱,常腹胀大便干燥难解,甚则三四日一行,此时陈教授注重恢复患者肠胃蠕动之力,增液排便,擅用“小承气汤”或“增液承气汤”加减,常配合莱菔子、决明子等平和之药增强通便之功,而少用大黄之峻下猛药。

2.2邪客机体 临床上患者常因感受风寒、风热、风湿之邪而使疾病加重或复发,治疗遵循急则治其标之原则。感风寒者,麻黄汤合荆防达表汤或越婢加术汤加减祛风散寒、宣肺利水;感风热者,桑菊饮合银翘散或越婢汤加减疏散风清热利水;感风湿者,常以九味羌活汤加减;若患者合一身悉痛,常以羌活、独活、葛根合用祛风除湿止痛。

2.3激素运用 IMN患者因特殊病理类型,或急性进展阶段常以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但药物作用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中医认为激素属壮火阳燥之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少火生气,壮火食气”,阳燥耗阴,运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整个过程中,患者常表现有脸部痤疮、口干口苦、烦躁、喜凉善饥,体重增加、两颧潮红、乏力、易汗出等诸多症状。陈教授特别注重舌诊,早期足量给予激素时期以湿热证为主,且伴随时间长,舌象暗红,苔黄或黄腻,常以“三仁汤”“八正散”或“甘露消毒丹”加减宣畅气机、清利湿热,药用杏仁、豆蔻、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瞿麦、萹蓄、茵陈、龙胆草,分别从上中下三焦清热利湿以祛邪外出;当激素运用至临近减量阶段,因药物积累作用多发展为热毒证,此时患者症状加重,舌暗红,苔黄干或黄燥,治以“黄连解毒汤”加减,常用栀子、黄芩、黄连、蒲公英、黄柏、积雪草、车前草、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大血藤、败酱草清热利湿解毒;激素逐渐减量至最低维持剂量阶段,因热毒伤阴,出现阴虚火旺之侯,治疗多以“知柏地黄汤”或“大补阴丸”为基础方滋阴降火;激素维持时期因阴伤太过发展为气阴两伤证,患者临证出现两颧潮红、乏力、易汗出、舌暗红,苔少等表现。前者以滋阴降火为主,在“青蒿鳖甲汤”基础方上酌情加入补阴药,常用沙参、麦冬、百合、石斛、生地,再取白芍、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后者以滋阴补气为主,在补阴药基础上配合补气药,陈教授多擅用党参、黄芪、太子参等平补之品,常以“二至丸”“参芪地黄汤”为基础方加减,若耗气过甚,常用人参大补元气。 值得一提的是,在激素应用的不同阶段均存在血瘀、湿滞、水停等病理因素,治疗都应酌情加以化瘀通络、除湿利水之药。

3 特殊用药

在IMN中出现的高脂血症,陈教授认为其与中医的“痰浊”有关,外因多由饮食不节、善食肥甘厚腻之品、酗酒等导致痰浊内生,聚痰生瘀,内因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气不化津,痰浊雍滞,气机不畅, 脉络瘀阻;又因痰浊之邪侵犯脾胃,影响CKD患者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药性论》中记载:神曲“化水谷素食、癥结积滞、健脾暖胃”。现代研究神曲富含消化酶、B族维生素等诸多活性物质,还包含酵母菌等多种有益菌种,具有促进胃肠动力、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等药理作用[7-8]。实验证实,炒品、炒焦品能促进胃酸分泌、增强胃动力,其中肠道菌群紊乱与高脂血症的发生机制密切相关[9]。为此,陈教授擅用焦神曲消食化痰,适用于各类慢性肾脏病任意时期,一般用量为30 g。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52岁,2020年12月21日初诊。2010年3月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水肿,伴腰酸、乏力症状,于本地医院查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为5.2 g/d,行肾穿示Ⅱ期膜性肾病,予激素合并环磷酰胺方案治疗半年后患者双下肢水肿减轻,查24 h-UTP为2.6 g/d。后因劳累,病情出现反复,2014年6月改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24 h尿蛋白波动在1~3.7 g/d,又因肝功异常遂停服用药,且未规律服药。2020年12月13日查肾功能示尿素氮15.3 mmol/L,肌酐446 μmol/L,尿酸531 μmol/L,其余检查:血红蛋白99 g/L,尿蛋白(),24h-UTP 5.6 g/d,血浆白蛋白30 g/L。刻下症:双下肢水肿,腰酸乏力,偶头晕、恶心,面色少华,四肢不温,纳差,夜寐欠安,大便质稀、日行1次,夜尿稍频,舌暗淡、舌下络脉青紫曲张,苔白腻,脉沉细。西医诊断:慢性肾脏病 4期-肾病综合征-Ⅱ期膜性肾病,肾性贫血,高尿酸血症。嘱低脂低盐低嘌呤饮食,控制血压、降低尿酸、纠正贫血等治疗。中医辨证脾肾阳虚,湿瘀互结,治以温补脾肾、通络泄浊。处方:黄芪90 g、桂枝10 g、仙灵脾15 g、仙茅10 g、当归15 g、川芎12 g、丹参25 g、地龙12 g、藿香10 g(后下)、佩兰10 g(后下)、陈皮15 g、白豆蔻10 g(打碎后下)、法半夏9 g、炒白术15 g、党参15 g、积雪草30 g、薏苡仁15 g、生姜10 g、焦神曲30 g。14剂,日1剂,水煎服用。并嘱避风寒,忌辛辣食物,适当运动。

2021年 1月5日二诊。双下肢水肿及腰酸较前减轻,偶头晕乏力,纳食尚可,夜寐差,便软,每日2行,舌暗,苔薄白,脉弦细。复查肾功能:24h-UTP 4.8 g/d,尿素氮14.5 mmol/L,肌酐417 μmol/L,尿酸501 μmol/L。中医守方去地龙12 g、法半夏9 g、仙茅10 g,加烫水蛭6 g、败酱草15 g、巴戟天15 g、炒苍术15 g、红景天15 g、肉苁蓉15 g,黄芪降至60 g,继服14剂。

2021年 1月20日三诊。双下肢水肿稍加重,因3 d前外出不甚遇阴雨天气,出现咳嗽、恶寒等症。复查肾功能:尿素氮15.7 mmol/L,肌酐441 μmol/L,尿酸516 μmol/L,24h-UTP 5.8 g/d。刻下:双下肢水肿较前稍加重,伴恶风、咳嗽、咳痰色黄,咽痛,舌暗红,苔黄,脉浮滑。另用方:桑叶10 g、菊花15 g、连翘15 g、金银花15 g、蝉蜕6 g、防风10 g、浙贝母9g、前胡15g、牛蒡子15g、桔梗15g,服用7剂。

2021年1月28日四诊。感冒症状好转,双下肢水肿较前稍减轻,继以二诊方去桂枝6 g,继服14剂,门诊随诊。后复查肾功能:尿素氮12.9 mmol/L,肌酐386 μmol/L,尿酸405 μmol/L,血红蛋白108 g/L,24h-UTP 2.7 g/24 h,血浆白蛋白36 g/L。中药继守四诊方,水蛭地龙交替使用。

[按]本案患者有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10年余,首诊表现为双下肢水肿,腰酸乏力,偶头晕、呕心,面色少华,四肢不温,纳差,夜寐欠安,大便质稀、日行1次,夜尿稍频,舌暗淡、舌下络脉青紫曲张,苔白腻,脉沉细。辅助检查提示血肌酐高、血尿酸高、轻度贫血,西医诊断为“慢性肾脏病4期-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肾性贫血、高尿酸血症”,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湿瘀互结证,治当温阳利水、通络泄浊。方中黄芪、桂枝、炒白术、党参、仙茅、仙灵脾补肾健脾温阳,当归、丹参、川芎、地龙活血通络,藿香、佩兰、陈皮、豆蔻、半夏、薏苡仁、积雪草三焦祛湿、通腑泄浊,加焦神曲健脾消食化痰,生姜佐制半夏之小毒并以和胃。二诊时,患者双肢水肿及腰酸乏力改善,纳食好转,仍头晕,乃气血亏虚,故继续益肾健脾、和络泄浊,佐以益气补血,考虑到患者症状改变及药物有小毒性,遂守方去地龙、法半夏、仙茅,加烫水蛭、败酱草通络泄浊,巴戟天温补肾阳,炒苍术燥湿健脾,红景天、肉苁蓉温补肾阳。三诊时,因感风寒后转风热证,患者症状稍加重,故先祛邪外出,另方以桑叶、菊花、连翘、金银花、蝉蜕、防风、浙贝母、前胡、牛蒡子、桔梗疏风散热、止咳化痰利咽。后复查肾功能稍好转,故守二诊方去桂枝继服。本案陈教授抓住患者主体病机脾肾阳虚、湿瘀互结的特点,兼顾外邪的客体因素辨病辨证结合自拟方药,使患者24 h蛋白定量下降,肾功能及各项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延缓了IMN进展。

5 小 结

IMN每个阶段均存在脾肾两虚、水停湿滞、血瘀阻络表现,当以补肾健脾、除湿利水、化瘀通络为主线辨病论治。益气温阳,重在健脾补肾;祛湿利水,重在三焦气化;活血化瘀,重在通经活络。病程中常因个体差异、外感因素、激素运用出现的各类病症进行辨证论治,陈志强教授运用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在临床上针对性地治疗IMN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通络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辛润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探析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2020年来多名新冠患者隐私遭泄露 患者隐私应如何保护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通络益肾汤辅助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MMP-9、TIMP-1水平的影响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通络醒脑泡腾片经Nampt/SIRT1/FOXO3途径改善SAMP8小鼠的学习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