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儿童本位,探寻幼小衔接新路径
2023-01-21文唐艳
文 唐 艳
大班幼儿即将步入小学,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说过:“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幼儿园教育本身就有为入小学做准备的功能。”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本文从环境、活动、评价三方面,就科学实施幼小衔接进行探讨。
一、有效环境,打开理念与时空的格局
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人、事、物的互动中学习和探究的,环境是幼小衔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支持性因素。为了更好地构建紧密衔接的班级环境,我园充分发挥环境作为隐形课程的作用。
(一)构建幼小衔接的物质环境
区域游戏是幼儿每天都喜欢并积极参与的一项游戏活动。我园将区域环境中的角色体验区,调整为“我上小学了”体验区,为幼儿提供小学生桌子和椅子,让他们直观感受“小学的样子”,在这个“小学”里“上课”,从多方面了解小学。同时,在语言区中,我园提供丰富多彩的小学环境照片,让幼儿感受小学校园美丽的环境,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在其他区域中,我园提供丰富的小学生学习用品、材料。幼儿可以在区域角学习时间管理、绘画自己上小学的路线、学系红领巾等。
游戏材料要突出“开放”与“邀请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一物多用”。我园收集了有关幼小衔接方面的材料:红领巾、包书皮、铅笔、橡皮、笔袋、卷笔机等。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园在操作区投放了棋类、“拼拼乐”等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和专注力。为了有效达到操作材料投放的目的,我园在部分操作材料中增设操作单,便于幼儿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或操作结果,增强幼儿操作时的规则感和目的性。对大班幼儿而言,操作区材料投放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点和幼小衔接主题活动的开展,动态调整操作材料。
此外,我园着力激发幼儿学习的无限可能,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内在节律自由生长。幼儿的沉浸式学习游戏时间不局限于30分钟,只要幼儿有持续学习探究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就可以弹性延长时间,为幼儿进入小学40分钟持续性学习做经验准备。
(二)构建幼小衔接的精神环境
幼儿园环境有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功能。有些环境需要相对稳定,让幼儿有安全感和秩序感;有些环境需要一些变化,让幼儿有新奇感和探索欲;有些环境需要呈现幼儿自己的作品,让幼儿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幼儿园环境还要给幼儿表达的机会,让幼儿拥有倾诉的权利。
“自信榜”——通过对幼儿能力的培养,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环境,鼓励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挑战困难,建立自信。
“心情墙”——让幼儿记录自己每天发生的开心、激动、烦恼、难过的事情,记录、分享和释放自我情绪,从而为入小学做好积极情绪的积淀。
“守时小达人”——时间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多幼儿会因为迟到而担心。幼儿通过每天打卡入园,发现谁第一个到、谁最后到,从而激励自己早早来园。
二、多项活动,激活能力与品质的密码
幼小衔接是基于幼儿的各种真实需要,在幼儿终身发展理念引领下进行的。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品质养成,针对学前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让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获得直接经验,在自发的学习中获得后继学习需要的学习品质,为步入小学做好准备。
(一)值日生项目活动——助推幼小衔接的起点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将幼儿的学习自理和参与劳动,作为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让劳动教育自然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入大班后,幼儿随着能力提升,可以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习更多劳动技能。因此,值日生工作内容也要在原有基础上“大升级”。
起初,幼儿每周五都举办一场“小组会议”,从自由分配值日生,到讨论制定计划,逐渐感受了值日活动的意义,思考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幼儿在讨论、分配、承担自己的值日任务时体验着作为值日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小学与幼儿园的值日任务有所不同。幼儿通过采访小学生找到了答案,主动尝试体验小学中不一样的劳动内容,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二)“课间10分钟”体验项目——缓解幼小衔接的坡度
大班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期待,但也面临许多困惑:小学生是怎么上课的,小学和幼儿园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上课的时候想喝水怎么办,想上厕所怎么办……带着疑问,大班幼儿去询问自己的哥哥姐姐,知道小学里有“课间10分钟”。基于经验,幼儿知道一分钟就是数60下、秒针走一圈、跳67个绳、拍89个球。那么,10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幼儿就此展开讨论,决定体验“课间十分钟”。有的幼儿看绘本,有的幼儿玩游戏,有的幼儿观察蚂蚁,有的幼儿整理物品……
面对新奇、有趣的10分钟尝试,有的幼儿觉得很“自由”,有的幼儿觉得很“遗憾”,但都发现了问题所在。这就是不知道合理安排“课间10分钟”。为此,幼儿发放调查表,咨询哥哥姐姐、爸爸妈妈,知道了在课间10分钟,首先是解决生理需要(如厕、喝水),其次是课前准备(卷笔、整理书包等),最后是游戏(跳绳、聊天等)。
(三)趣味签到活动——解决幼小衔接的难点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我园以游戏化的趣味签到方式,帮助幼儿答疑解惑。幼儿进入大班以后,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时间概念,对整点和半点有了认知,能够记录电子时钟上的时间。为此,教师对不同时间段的时间用黑色、橙色和红色进行区分,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入园时间,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签到。
(四)毕业大闯关活动——成就幼小衔接的基石
出于防护的需要,大班幼儿毕业典礼不能像以往一样举办。为了不让幼儿留下遗憾,教师和幼儿进行讨论,决定采用“毕业大闯关”这个特别的方式,让幼儿在闯关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满怀期待地开启小学之旅。
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依据日常对幼儿的观察评估,我园确定了9个闯关项目,即时钟滴滴答、更上一层楼、系红领巾、花样跳绳、我会写名字、花样拍球、漂亮的蝴蝶结、叠被子大赛、整理小书包。
三、多维评价,放大经验与生长的视野
“无边界学习”理念下的发展评价是多元化、多角度、多形式的。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个视角,幼儿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一)开展个性化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幼儿在自我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幼儿自主性行为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价值。自我评价可以为幼儿步入小学,自主找准个性化的学习目标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幼儿上大班后,物品随之增多,物品柜因疏于整理而显得凌乱不堪。如何收纳这些物品?幼儿在评价了物品柜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整理计划,整理意识和整理能力显著提升。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幼儿只整理个人物品,对班级公共用品“不以为意”。为此,大家就班级物品整理展开讨论,进行总结评价,列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并付诸实践。与此同时,教师的幼儿提供《区域整理自评表》,把区域整理分为四方面,每栏对应五颗星星。幼儿觉得自己做到几颗星,就用颜色涂满几颗星。
(二)开展互动性的同伴评价
在同伴评价中,教师秉承“以优促优”的教育观,引导幼儿关注同伴在游戏过程中的情绪表达和行为表现,发现并清晰表达同伴的优点。幼儿在相互赏识的环境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还能激发被评价者的自信,保持对游戏的热情。
同伴评价主要以自主结伴两两互评、自主选择小组互评和自由结伴合作共评三种方式展开,让幼儿在自主、开放的互评中体验游戏活动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全过程的教师评价
观察记录是指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以期对幼儿的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审视环境和教育的适宜性。教师每日工作记载的关键是,能否抓住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认真、细致地观察,客观、详尽地描写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记录、便笺条记录、视频和录音记录等方式,对幼儿行为进行专业分析,了解每个幼儿个体的发展情况和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从而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定适宜的教育目标。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幼小衔接不是一段集中的类似“学前班”一样的“集训”,而是要浸润在幼儿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它是一种能力的积累,是一种自然的过渡。这种衔接其实就发生在每日的来园、离园、盥洗、进餐、阅读、锻炼等活动中。教师期待幼儿都能充满自信地走进小学,快乐成长,如同在幼儿园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