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为血海”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2023-01-21邢利威庄海娜徐金龙堵靖舒尹国臣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冲脉血海任脉

邢利威,庄海娜,徐金龙,陈 阳,堵靖舒,尹国臣,赵 荣△

(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海南 海口 571103;3.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34)

冲脉作为奇经八脉之一,有“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之称,其上行至头,下行至足,背行于脊内,前行于胸腹,与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及任督二脉、带脉、阴跷脉、阴维脉诸经脉的关系均较为密切,是人体输送经脉气血的要道,与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神志功能及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在人体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血证论》云:“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1],“冲为血海”理论已成为指导中医临床调整阴阳、推动气血运行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将从冲脉的命名、起源、生理功能浅析“冲为血海”的理论依据,并归纳总结其在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1 冲脉的命名

“冲脉”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中末期的《内经》,“冲”古作“衡”,考究文献发现其有多种含义。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有云:“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是十二经脉根本。此冲脉血海,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海也……当知冲脉从动气生”[2]143,此处认为脉之搏动由气之冲动导致,且已有冲为“血海”之载。而《黄帝内经·灵枢》将足少阴脉常动不休的原因归结于冲脉,“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此脉之常动者也”[3]186,此处之“冲”意为气之冲动,泛指有冲撞经脉之感。杨玄操《难经集注·二十八难》云:“冲者,通也。下至于足,上至于头,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故曰冲焉”[4]86,此处之“冲”已初步揭示冲脉贯通全身上下,并与十二经的气血密切相关。《太平圣惠方·卷第一》云:“冲脉者,起于气冲,并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5]。冲脉受十二经气血之濡养,气血旺盛,贯通上下,且与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并行,气血壮盛,杨上善将其形容为“冲,壮盛貌。其脉起于脐下,一道下行入足指间,一道上行络于唇口,其气壮盛,故曰冲脉也”[2]189,此时已将“冲脉”列为气血充盛的重要载体。以上对于“冲脉”命名的演变说明了冲脉作为人体重要经脉,贯穿全身上下内外,其调节气血的生理功能逐渐为人所知。

2 冲脉的起源

冲脉之起源,分别有起于“胞中”“气街”“气冲”“肾下”等之说。《黄帝内经·灵枢》《针灸甲乙经》均有记载:“冲脉任脉者,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该起源逐渐被后世沿用。《难经·二十八难》记载:“冲脉者,起于气冲……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4]53,此后,《针灸甲乙经》《十四经发挥》等历代医籍皆引用《难经·二十八难》,认为冲脉起于“气冲”。后世医家把《素问》《灵枢》中的“气街”译作“气冲”。至于“冲为血海”,载于《奇经八脉考》:“冲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气冲”[6]。“气冲”位于骨盆腔中,气冲穴是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里体表搏动最明显的部位,因此有一说,即冲脉起源于足阳明脉气所发之处。此外,张介宾在《类经八卷·经络类》中记载:“冲脉亦十二经之海,与少阴之络同起于肾下,出于足阳明之气冲”[7]246,同样,《黄帝内经·灵枢·动输》中有云:“其冲脉者,与足少阴肾经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足阳明胃经之气街”[8],上述多家论点,均认为冲脉并非起于“气街”,而是起于“肾下”,即“起于气街之内,外出于气街”。《素问·痿论》又有其与阳明“会于气街”之说,即为外出气街,与阳明经气相合于此之意。因此,冲脉在起源上便与以足阳明经脉为首的整个经络系统联系密切,受到后天谷气资助。

3 冲脉的生理功能与“冲为血海”的联系

3.1 冲脉主渗灌溪谷,调节十二经之气血 冲脉是奇经八脉,因此具备奇经的特点,即“十二经脉气血盛时,则溢入奇经而蓄之”,起到贮藏气血之功。滑伯仁有云“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9],说明冲脉可辅助正经起到贮藏气血的功能。《灵枢》认为其是“经脉之海”,可以蓄藏和灌注经脉和络脉的气血,且其既“上循脊里”,又“循腹上行”“循足下行”,上到头面鼻咽部,可渗入诸阳经,灌注精气;下到足下,渗入三阴经,抵达全身,起到蓄藏、调节、濡养全身经络气血的功效。同时,冲脉可与足少阴肾经并行,又可与后天谷气相合,故气血充盛,灌注于骨肉聚会之处,正如《黄帝内经太素·带脉》所云:“冲脉血气壮盛,故为经脉之海,主渗灌骨肉会处,益其血气”[10],又如张介宾所云:“血海者,言受纳诸经之灌注,精血于此而蓄藏也”[7]242,冲脉纳藏着十二经之气血,将气血灌注于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因此,冲脉可贮藏并调节灌注十二经之气血,为“冲为血海”提供了理论依据。

3.2 冲脉与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之气血灌注于冲脉,故可营养五脏六腑而为海,正如《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中所云:“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3]548,同样,张介宾也有过类似记载,“凡十二经之气血,此皆受之以荣养周身,所以为五脏六腑之海也”[7]281,将冲脉称之为“五脏六腑之海”,以荣养全身。“冲脉起于胞中,十二经精血之海,五脏六腑皆禀焉”,“胞中”是冲脉和五脏六腑的沟通桥梁,精气聚集的“胞中”,是“胞中”“气街”“气冲”“肾下”的起源,同时与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和肾脉密切相关。同时,张介宾对“血海”进行了充分的解释,认为“血海者,言受纳诸经之灌注,精血于此而蓄藏也……盖阳明为多血多气之府,故主润宗筋而利机关。冲脉为精血所聚之经,故主渗灌溪谷……故均称为五脏六腑十二经之海。”因此,冲脉与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上述医家所言,从冲脉起源于“胞中”和十二经气血之灌注加以说明冲脉与血海和五脏六腑的关系,间接印证了“冲为血海”濡养五脏六腑的理论依据。

3.3 冲脉与神志功能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太素·任脉》有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皮部诸络,皆以任冲二脉血气为大,故为海”[3]125,意为全身经脉和络脉的精血全部储蓄于冲脉,故有“冲为血海”之称。张锡纯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云“人之血海,其名曰冲,在血室之两旁,与血室相通”,认为当冲脉不调时(有余或不足),则会产生神志功能障碍的病证表现,比如:“血多脉盛,故神想见身大也。怫,扶弗反,怫郁不安,不知所苦也”,或“形以血充,故血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怫郁也,重滞不舒之貌。血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隘狭也,索然不广之貌。此皆血海不调之为病,病在血者徐而不显,故茫然不觉其所病”。上述记载说明,血与神之间除了单向的濡养关系外,还蕴藏着“神化于血”和“血以蕴神”的双向关系。血清则神明,血病则神损,神宁则血安,神病则血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样,冲脉的有余或不足状态都会引起神志疾病,因而,血与神的双向关系间接印证了“冲为血海”的理论依据,且该理论证明冲脉参与了神志疾病的发生。

3.4 冲脉主生殖,司月事,与任脉同主胞宫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无子也”,而“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女性月经孕产等特殊生理受“肾气-天癸-冲任-胞宫”机制调节,肾气充盛,太冲脉盛,血海充盈,故月经应时而下;肾藏精,精化血,精血下注冲任,肾主生殖,气盛所化生之天癸亦可作用于冲任,使冲任二脉相滋,气血充盛,冲任通调,作用于胞宫而“有子”。若冲脉未充,则易导致生殖障碍,如叶天士所云“是以女子不育,多责之冲脉。冲脉无病,未有不生育者”。由此可见,冲脉经气充盛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而“血足”作为“有子”的重要条件,在女子生理机能“以血为本”“以血为用”的理念下,可作为基于“冲为血海”的重要理论依据直接指导女性孕产。

4 “冲为血海”疗法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妇人大全良方》中述:“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由冲任劳损所致”,冲任失调是妇科疾病的基本病机,若冲任亏虚或损伤,则会引起不孕、痛经、胎动不安等多种妇科疾病。基于“冲为血海”理论的治疗方法在妇科疾病中的诊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1-12]。

4.1 基于“冲为血海”的针灸疗法 在《奇经八脉考·冲脉·冲脉为病》中记载:“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遗溺,胁支满烦,女子绝孕。”《内经》“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冲脉亏虚,血海不能满溢,天癸枯竭,导致月经闭止,影响妇人生殖机能,会导致不孕的发生。而基于“冲为血海”理论指导下的调理冲任、填精益髓等治则可对不孕的诊治有显著的疗效。庄海娜[13]研究表明,基于“冲为血海”的分期针灸疗法通过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可显著提高不孕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同时缓解患者肾虚肝郁症状,安全无副作用,可在辅助生殖领域广泛推广。杨泽冠[14]研究表明,在“冲为血海”基础上的针灸疗法配合激素替代疗法(克龄蒙),可以明显改善肾阴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临床症状、调节激素水平、增加卵巢基础窦卵泡数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可使血清中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浓度降低,血清中雌激素浓度升高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等有关。同时在“冲为血海”基础上的针灸疗法还被证实在辅助生殖领域对反复移植失败患者有明显的疗效,改善移植患者血栓前状态,显著提高患者的妊娠结局[15-18]。

4.2 基于“冲为血海”的中药方剂 冲脉起于胞中,与肾经并行,对妇女的生理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肾虚肾气不固,固摄失职或肾精受损,胞系失约,会造成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等。袁惠霞[19]使用寿胎丸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冲任不固型胎动不安,以阿胶血肉有情之品补血为要,补助妊妇,使冲任气血壮旺固摄,母强自能荫子。胥受天[20]根据气血充实则胎自安之理,治疗脾肾气虚,化源不裕,血虚不能积聚冲任濡养胎元所致胎漏,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为原则,方用固冲安胎汤加减,服药5剂,漏红已止,诸症改善。同时,冲脉病可表现为经行吐血、妊娠呕吐、气上冲心、胸脘满闷及气逆上冲等症,在《吴鞠通医案》[21]卷二“吐血篇”中记载有:“左脉沉大有力,类紧不甚数,体厚色白,少腹痛,小便短赤,咳吐瘀紫,继见鲜红血,喉中咸,此冲脉袭受寒邪,致经不得行,倒逆而吐耳,大忌柔润寒凉,宜温镇冲脉,行至阴之瘀浊,使经得行而血症愈矣。”患者感受寒邪致冲气上逆,血亦随其逆行致吐血,可治以温冲散寒舒脉,使冲脉气血恢复正常运行,缓解吐血,多选用茯苓、甘草、麦冬、人参以固本止血,同时理肝平冲治血、调胃平冲治血、安肾平冲治血的治则治法也同“冲为血海”的理论支撑密不可分。

4.3 基于“冲为血海”的推拿疗法 基于“冲为血海”理论的推拿方法也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娄爽[22]采用推任脉以畅通任脉以及三焦气机、团摩腹部以调和阴阳气血、点按两侧血海、梁丘、足三里、三阴交穴以行血活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温通冲任腹部推拿法”可有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止痛方面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疗效相当,改善寒凝血瘀证特有症状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王晓丽[23]进行了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认为在补血活血基础上的推拿对于原发性痛经有显著疗效,可以改善原发性痛经患者的VAS评分、痛经症状积分、COX痛经症状评分、NRS评分等,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王强[24]研究表明推拿具有活血补血、通阳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可显著改善痛经患者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与舒张期峰值之比(A/B)等指标,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疗效。

综上,“冲为血海”理论在临床治疗中运用广泛,究其理论依据,与冲脉的命名、起源、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在命名上,“冲”之释义说明冲脉为人体重要经脉,贯穿全身上下内外,是人体输送经脉气血的要道,冲脉起于“气冲”,与阳明谷气相合而出,得后天气血资助。在起源上,冲脉与整个经络系统尤其是足阳明之经联系密切且受后天谷气资助。而冲脉的生理功能又间接为“冲为血海”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基于“冲为血海”理论的针灸、中药方剂、推拿疗法等在妇科疾病中已被广泛应用,因此在理论与临床应用领域的相关探索,对于中医理论基础的发展及妇科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冲脉血海任脉
任脉释名浅析*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中医名言拾粹
从冲脉试析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活血化瘀按血海穴
“气至病所”验案三则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手机“血海”:中小品牌末路将至?
从冲脉论治经前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