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四位一体”体育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2023-01-21尹彦张小龙王凯

体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课外体育锻炼

尹彦 张小龙 王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体育与人文艺术学院,北京 102249)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一论断深刻阐述了学校体育的新价值和新目标,提出构建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目标体系。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体育锻炼意识[1]与健康意识[2],减缓了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趋势[3],但是在促进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能力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4]。进一步落实高校“四位一体”的教育目标,探索构建新时代“四位一体”目标的高校体育教育新模式是当务之急。本文通过研究构建高校“四位一体”体育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并分析这些关键因素对教育主体——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实现新时代“四位一体”目标的高校体育教育新体系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复旦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7 所高校的在读本科生。构建高校“四位一体”体育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家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查阅国务院和教育部近几年发布的体育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体育教育学方面的专业书籍,以及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和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相关的期刊文献。根据文献资料设计专家访谈提纲,并制定“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关键因素及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影响”调查问卷(初稿)。

1.2.2 专家访谈法

根据专家访谈提纲进行专家访谈,请20 位高校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进行筛选,再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与补充后形成问卷终稿,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估。

1.2.3 问卷调查法

共发出问卷2500 份,回收问卷2404 份,回收率为96.16%;其中有效问卷2387 份,有效率为95.48%。通过对20 位专家的咨询,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结果发现CRV=0.8;通过SPSS 软件对问卷信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Cronbach α>0.8,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构建高校“四位一体”体育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分析

高校“四位一体”目标是指学校体育应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要实现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目标,首要的也是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教学,一是要教会,二是要勤练,三是要常赛[5]。

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筛选出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6 个,分别是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校园竞赛、体育代表队与体育骨干榜样作用、校园体育文化、体育场地设施。

2.2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喜欢运动并经常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占38.35%;有超过一半(50.29%)的学生虽然知道体育的重要性,但是偶尔参与运动。在体育认知上,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都有明确的认识。其中,认为参与体育活动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愉悦感受的学生占68.93%;认为能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占70.47%;认为能改善体形让自己更加自信的占82.07%;认为能够使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清晰的占48.75%;认为能更好地与同学沟通的占44.43%。

调查结果还显示,只有35.4%的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能够每天或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有18.68%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较差;8.53%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虽然早在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 号)就提出,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6]。但是调查发现,只有35.86%的学生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体育锻炼并且每次能够持续30分钟以上的学生仅占11.5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不符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标准[7]。

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学生群体还未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促进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但是其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缺失现象还相当普遍[2,8]。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还处于很低水平,知行分离现象比较普遍,这是学校体育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中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分析

2.3.1 体育课程因素

体育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校体育教育最主要的组织形式。调查结果显示,73.21%的学生喜欢体育课,26.79%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28.54%的学生认为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让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31.74%的学生认为没有在体育课程上掌握新的运动技能。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课程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增强体质和学习运动技能的需求,仅依靠体育课程难以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认为体育课程最需要改进的方面依次是场地器材数量和种类(62.84%)、运动项目种类(57.57%)和课堂趣味性(55.99%)。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中的跑步(81.94%)和引体向上(57.86%)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运动项目。61.56%的学生认为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是有趣的并表示愿意参加,这一点值得学校关注。

2.3.2 课外体育活动因素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和内容的体育活动[9]。《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10]。但是有研究表明只有76.4%的本科院校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11]。调查结果显示,60.57%的学生认为学校通过半强制性的手段要求其参加体育锻炼是有必要的,可以促使其进行体育锻炼;67.64%的学生表示接受并愿意参加以健身类APP 为考核评价方式的课外体育活动。这结果应该引起我们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导向和组织方式的深刻反思。

2.3.3 体育代表队与体育骨干榜样作用因素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指出,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有效发挥体育特长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组建学生体育运动队,科学开展课余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和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竞赛[10]。但是调查发现,72.09%的学生不想参加学生体育代表队,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擅长的体育技能(78.07%)和没有兴趣(31.91%)。由此可见,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不高是制约学生参加学生体育代表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因素。在学生参加体育代表队的原因中,为学校争得荣誉的仅占19.63%,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占21.51%,丰富自身经历的占21.34%,多交朋友的占15.56%。发挥体育骨干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激励更多学生加入学生体育运动队。

2.3.4 校园竞赛因素

组织校内体育竞赛,不仅有利于营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塑造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11]。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加最多的校内体育竞赛依次是田径运动会(48.43%)、篮球赛(26.81%)、乒乓球赛(15.83%)和羽毛球赛(13.62%)。学生所在学院组织最多的比赛依次是篮球赛(77.45%)、趣味运动会(52.29%)、足球赛(46.38%)和羽毛球赛(33.19%)。除了传统的校内体育竞赛之外,还应该建立更加灵活的体育竞赛机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育竞赛的机会,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戴霞等人认为,开发互联网+“约战系统”、配置不同层次的竞赛可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参与体育竞赛的软环境[12]。

2.3.5 校园体育文化因素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活跃的,其中认为非常活跃的学生占24.09%,认为很活跃的占48.85%。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处于高等教育的特定范畴内,具有不可争辩的育人本质[13]。高小平等人认为,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基于身心和谐的锻炼功能、基于团队合作的凝聚功能和基于价值追求的导向功能[14]。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普通高校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学生体育社团是非常重要的社团组织之一。学生体育社团在提升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增强学生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和认可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4]。但是调查发现,仅有15.1%的学生参加了学生体育社团,这其中又有23.14%的学生参加的体育社团基本不组织活动,这表明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张小龙等人调查发现,在广东超过20 个学生体育社团的高校占比不到20%[11]。

通过制定鼓励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措施,为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建设和活动开展提供指导、场地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使之形成学校大体育教育的重要支撑基点,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6 体育场地设施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受到运动场馆的限制,学生认为场馆数量太少(61.19%)、场馆设施较差(41.35%)、没有锻炼指导者(34.4%)和场馆开放时间不合理(33.28)是最主要的问题。体育场馆场地是硬件设施,对学生体育教育的影响很大,因此学校需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以满足学生体育需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处于较低水平。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力与作用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增强体质、学习运动技能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需求。

3.1.2 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校园竞赛、体育代表队与体育骨干榜样作用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是实现高校“四位一体”目标的体育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如何促进普通高校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实现“四位一体”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3.2 建议

3.2.1 改变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翻转课堂、分层式教学和俱乐部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在体育课程中的创新应用,同时探索课内外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2.2 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成效。创新性地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中,是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的有效手段。高校应积极探索并建立覆盖面更广的、形式更加灵活的、更多水平层次的校内体育竞赛体系,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2.3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体育代表队与体育骨干榜样作用,促进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建设和活动开展,创建浓厚的、内涵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

3.2.4 通过有机整合提升高校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构建高校体育教育多因素组合的大体育教育平台,促进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实现“四位一体”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课外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