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幼儿体育专业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机理研究

2023-01-21刘次琴

体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校企协同

高 升 刘次琴

(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东 江门 529000)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1]。国家和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使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获得政策性的保障,其地位得到有力的支撑与保护。这标志着我国体育教育从“十四五”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教法》),《职教法》使得企业深度参与办学获得了法律性的保障。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由过去校企供需的“客户关系”,转变为校企协同的“合作关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真正进入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行业参与的发展阶段,对未来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行业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

在《双减》与《职教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国家体育职业人才的主阵地,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脉络,以国家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依托,以解决体育教育的热点问题为目的。聚焦于幼儿体育和幼儿体育专业人才的热点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实现体育教育与学前教育融相互合,构建具有社会需求和行业潜力的幼儿体育人才培养方向。幼儿体育属于新兴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应当同企业深入开展合作,从职业要求和能力需求出发,根据企业对幼儿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符合企业、社会、幼儿园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保证人才质量与岗位需求形成实现“供需平衡”。如若不然,高职院校幼儿体育专业人才,将陷人才能力与岗位需求脱节的不良后果。因此,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模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发挥行业和企业优势,将其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此实现,现阶段高职院校幼儿体育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目标。

1 我国幼儿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1.1 幼儿体育概念

通过对中国知网和相关学术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与幼儿体育相关的论文约5.2 万篇。近5年,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幼儿体育相关研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过去,国内多青少年、初高中、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研究,导致我国幼儿体育处于研究滞后的现状。目前,国内幼儿体育多理论性研究、少实践性研究、欠体系化研究,在幼儿身体健康、幼儿运动能力、幼儿动作发展、幼儿运动测量与评估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增长态势。

幼儿体育是对特定人群体育教育的概念,它为小学体育、中学体育、大学体育奠定体育教育基础又与三者体育教育呈现出不同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规律和特点[2]。幼儿体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层次性和阶段性特点,幼儿体育是由体育教育与学前教育构建的交叉领域,主目的是通过身体教育和游戏活动,实现促进幼儿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的应用性内容。幼儿体育不仅具有发掘幼儿运动潜能、促进生长发育、提升幼儿健康等方面的作用,也具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提升幼儿社会适应、完善幼儿情感发育的作用。由此可见,幼儿体育对个体具有深远且终身的影响,相关研究证实:幼儿阶段体育受教育水平和质量,是个体终身体育发展水平的基础。

1.2 我国幼儿体育发展困境分析

我国的学前体育起步较晚,与之相关的研究起步也较晚[3]。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幼儿身心健康水平的需求也持续加大。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持续向往,为了下一代拥有健康的身心和体魄,作为体育最初环节——幼儿体育,成为国家、社会、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现阶段我国幼儿体育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幼儿体育发展,其中:由于重视不足,导致现阶段幼儿体育发展滞后;幼儿园缺乏幼儿体育专业教师;幼儿体育课程倾向于“小学化”;幼儿体育缺乏个性化教学;幼儿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我国幼儿体育发展困难的多个因素中,幼儿体育专业人才不足是核心因素。因此,提升幼儿体育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改善,我国幼儿体育发展滞后的现状。

1.3 我国幼儿体育专业人才发展困境分析

体育强国,关键在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是推进我国幼儿体育发展的核心要素。与发达国家实践教学体系相比,我国协同育人模式还属于起步阶段,仍然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4]。由于我国幼儿体育处于起步阶段,相比西方国家存在一定差距。面对我国在幼儿体育的巨大需求,如何弥补与国外在该领域的差距?如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幼儿体育人才需求?高校必须以国家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相契合。但是,现阶段我国幼儿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幼儿体育专业人才数量较少;幼儿体育专业培养体系有待健全;国内开设相关专业院校较少;幼儿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与内容不明确;人才培养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等。

2 幼儿体育专业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机制的理论构建

2.1 多部门协同,构建“五联动、四共建、四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

构建“五联动、四共建、四融合”的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并进行实践,旨在充分利用政府、学校、幼儿园、企业、行业优势资源的“五联动”,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专业核心课程的、共建一体化课堂的“四共建”,充分落实专业能力与岗位技能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的“四融合”,实现高职院校幼儿体育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的“三提升”。从而实现,新时代高职院校幼儿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由过去的院校培养向全社会、多部门、多方位、多角度的协同培养转变,使得过去管理者、用人单位、行业标准制定者转变为人才培养的参与者,充分利用、调动、协调各方参与,实现幼儿体育师资培养质量的提升,缓解现阶段幼儿体育人才“供需失衡”的现状。政府、企业、行业等深度参与高职院校幼儿体育专业人次培养,可发挥其对高职院校幼儿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指引作用,根据用人需求调整幼儿体育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使得幼儿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能力成长,能够与企业的需求形成接轨。不仅保障了幼儿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要求,在毕业后形成完备的职业竞争力和较强岗位适应能力。

2.2 多学科协同,搭建复合型人才协同的培养机制

制约我国幼儿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少复合型专业技术性人才。幼儿体育属于跨学科专业方向,没有相应的课程、教师也就无法教授适应于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体育知识[5]。为满足幼儿体业人才的行业要求,实现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胜任幼儿体育工作的岗位需求,幼儿体育人才应采用跨学科协同培养机制:(1)打破课程的限制,实现跨学科课程教学。发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优势,将学前、早期教的部分课程与体育专业进行联通互动,通过跨专业的课程学习,培养懂体育,又懂幼教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实现以体育为主,以幼教为辅的跨学科专业技术人才;(2)打破学科的实践限制,实现跨学科专业实习与见习。幼儿体育的授课主体是幼儿,因此,在幼儿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见习、实践活动,与幼儿园、早教机构等进行对接,帮助学生了解和建立一线幼儿教育理念、幼儿教育方法、幼儿教育手段,有助于幼儿体育专业学生了解幼儿园的(3)构建跨学科的“1+X”证书考评体系,实现幼儿体育专业人才的多学科能力认真。建立体育教育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这里1 是指把握住一个方向,体育师范生的培养导向不变,X 表示多重并举的多方向培养应用型和服务型地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6]。由此,提升幼儿体育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提升考取从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实现技能学习、能力提升、资质认证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保证其从业水平和岗位胜任能力。

2.3 多动力协同,构建多维驱动发展协同的培养机制

构建多维动力驱动机制,是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与企业对人才的多维评价和鼓励,激发和强化了学生成为优秀幼儿体育专业的内部和外部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全方位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学校对学生进行学业的评价和鼓励,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的评价与鼓励,使得学生获得多维度的认同与鼓励,有利于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1)学校设立学业奖励机制,企业设立行业奖励机制,实现多维奖励机制驱动学生自我提升的目的;(2)学校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练习驱动,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提升驱动,多维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目的;(3)学校以知识和技能作为评价和激励途径,企业以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作为评价和激励途径,实现多维驱动学生岗位胜任力的目标;(4)学校以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的学生为培养目标,企业以具备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学生为培养目标,实现多维驱动学生专业水平发展的目标。在系统化、多层次、多方向、多内容的多维动力驱动下,培养高职院校幼儿体育专业学生对本行业的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热情,日后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幼儿体育专业人才。

2.4 多目标协同,实现校企顶层设计协同的培养机制

缺乏完整、清晰的顶层设计是影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7]。构建顶层设计,是统筹全局工作的重要保障。在校企协同育人培育机制中,充分重视顶层设计工作,清晰、目标明确、方向统一顶的层设计,有利于中层、底层工作的顺利推进与具体落实。校企合作属跨部门、跨行业之间合作。随着,合作的突进与深入,更多部门和人员会参与其中。因此,顶层设计是保证双方附属部门快速达成一致、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缺乏顶层设计,是导致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其中企业注重于经济效益和产品产值,学校注重于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两者在合作目的之初的合作出发点存在差异。如目标协同不畅,极易影响校企合作的育人效果,导致人才培育质量下降。为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校企在合作之初,应深入开展顶层设计的研究和讨论,根据双方的需求和目标,达成合作共识和方向共识。双方在公平公正、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下,在平等协商的框架内,制定出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方案、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发展目标,使得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能够得到有效、有序的开展和推进。顶层设计的制定,也为后期中层计划制定和底层具体执行,提供了依据和方向。是校企协同育人的逻辑起点与终点,围绕顶层设计达成的目标,更加有利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而且也更有利于学校和企业部门之间的二级部门和下属部门之间快速沟通与协调,

2.5 多评价协同,落实“双边、多维、反馈”协同的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构成由:“目标设定”“人才分析”“制定方案”“执行方案”“目标评价”五大环节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目标评价,通过目标评价可以反映出人才培养是的效果和质量,根据“目标评价”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培方案、培养过程等环节进行完善和修改,保障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和质量,从而有效的保障和提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升幼儿体育专业人才质量的作用和意义。在校企协同育人中,对于幼儿体育专业人人才的评价应当采取“双向、多维、反馈”的协同机制。(1)学校和企业对人才形成“双边”评价机制,使企业深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落实企业引导高校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作用;(2)学校和企业在人培养评价中,采用“多维”评价内容。多维评价可以更加全面评价幼儿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明确优势内容的同时。为深挖幼儿体育人才的“短板”,完善“短板”确定了内容与方向,对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学校与企业对人才评价结果进行双方反馈,对于校企之间人才培养的相互评价与督导,学校和企业及时了解人才培养质量,对后期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人才分析、制定方案、执行方案、目标评价等环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完善意义。

3 结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国家和市场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在注重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和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高职学历层次体育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多维度、全方位提升。在认清高校办学优势因素同时,也要认清高校在新时代育人方面的不足。(1)高校与政府、企业、行业开展多方面合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通过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水平。(2)合作为主,理论先行。通过协同育人的机理研究,为更好、更久、更深入的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供前期理论支撑,为后期实践提供理论保障。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体系化、系统化建设。(3)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的机理研究,为搭建更广阔的幼儿体育专业人才合作平台,提供理论研究成果,从而推动我国幼儿体育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和幼儿体育的高水平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校企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国视光学相关专业人才互通职业评价体系建立构想与实施方案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高职机械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