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打造全球开放新生态
——吉林大学全球开放战略的思考与实践
2023-01-20张广翠朱蓓蓓车轩
文/张广翠 朱蓓蓓 车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明确了教育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格局下统筹推进、一体部署,更加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和有机统一的关系,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将迎来新时期、新发展、新机遇。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位一体统筹部署,体现了新征程对广大教育科技工作者的新要求,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加快和推进对外开放、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指引了方向。
回首过去十年,吉林大学深入实施“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开放活校、文化荣校”战略,树立“国际化+”和“全球开放”理念,倾力打造引领工程、平台工程、基础工程等“三大工程”,构建良性互动的学科生态体系,启动实施“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国际学术声誉提升为导向,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指引”的“‘十四五’全球开放战略”,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全球合作网络持续拓展优化,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能力不断增强。校院联动工作机制发挥积极作用,人才培养国际认可度和教职工国际活跃度大幅提升。引智工作成效明显,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学校全球开放发展取得显著进步。
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全球胜任力提升计划”为抓手,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吉林大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和学科建设需要,发扬学校“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教学传统和优势,持续深化“三全育人”建设,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育与发展路径,全面实施吉大师生“全球胜任力提升计划”“吉大全球讲座计划”和“中外导师联合培养计划”。
2020年以来,学校已支持39家教学科研单位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5所世界名校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实施了108项吉大学子全球胜任力提升计划项目,参与师生人数达到8326人次。面向教职工组织实施14期吉大教职工全球胜任力提升线上工作坊,共惠及教师、管理干部、实验室专业人员和辅导员等644人次。启动实施“吉大全球讲座计划”,已邀请67位世界各国顶尖专家就人工智能、天体物理、生物医学、深地深海、人与动物共有医学、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多领域开设跨学科学术讲座,其中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3位各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参与师生达32583人次。启动实施“中外导师联合培养计划”,坚持“四个面向”,立足学术前沿,以“大师+团队”理念,锚定世界顶尖团队,为学生精准配置中外导师,深挖科研合作潜力;以学生为纽带,深化中外导师之间的务实合作,着力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和品判性思维(品判性思维源于英文Critical Thinking,为中性词,批评、批判和争辩等各种意思兼而有之,因此在这里为“品判性思维”而不是“批判性思维”。——编者注)、懂交流、善合作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完善人才战略布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引领驱动”“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吉林大学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结合学校现有学科布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国际科研平台,以共同的科学梦想汇聚人才、优质的科研环境吸引人才、完备的激励政策服务人才、持续的资源投入支持人才,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启动实施“国际合作平台建设计划2.0”,不断改革创新,拓展新领域,探索新模式,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和更加开放的姿态,着力加强“高精尖缺”人才引育,夯实机制性合作体系建设。
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是学校的“人才与学术特区”和“国际合作窗口”,也是国家外国专家局与国内高校共建的首家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实验室实行国际化的运行和管理机制,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等权威专家组成战略咨询委员会,中外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组成学术委员会;中外首席科学家联合领衔,建立了9个聚焦科技前沿的科研团队,与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6个联合研究中心,为海外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全方位服务,逐渐成为汇聚各国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建立6年来,发表论文712篇,其中国际合作成果369篇,77篇成果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科研合作伙伴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445个合作机构。
2010年,吉林大学牵头发起成立国际仿生工程学会,是教育部所属高校中唯一常设学会秘书处的国际学术组织。学会注册会员来自全球85个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的5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成立以来,学会通过主办国际仿生工程学术会议(ICBE)、国际仿生工程研讨会(IWBE)、仿生学基本方法外国专家讲座、研究生仿生创新国际大赛,双边多边学术会议及各类主题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为会员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2013年起设立的国际仿生工程奖,在领域内享有较高声誉。学会会刊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近年来影响力不断攀升,连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21年影响因子达到2.995。吉林大学与美国波音特洛马基督大学联合发布仿生发展评价指数——达芬奇指数,成为首个评价全球仿生研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数。通过国际学术组织这一开放式平台,国内外专家实现进一步交流互鉴、深度融合,为汇聚全球仿生工程领域科技力量、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积极贡献。
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服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变化与全球疫情波动反复的双重挑战,吉林大学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发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等平台作用,加强与国内各高校的信息互通和经验分享,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汇聚优势学科和人才资源,借鉴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通过集群式协同合作实现效益最大化,形成引才引智工作国际国内良性生态循环。同时,进一步激发师生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活力,持续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助推“双一流”国际化建设。
吉林大学依托地缘优势与学科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应用牵引,连续4年承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长春)”,推进产学研用全面创新、全链创新,加快构建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已成为推进国际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精准对接国际科技资源的精品会议平台。4年来,吉林大学依托“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平台,聚焦前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累计邀请23个国家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千余位专家学者,签署合作协议14份,成立4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60余人,在促进国际高层次人才合作培养、推动中外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等方面显现出联动效应。2021年“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长春)”期间,吉大牵头启动“吉林省高等教育全球合作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机制建设,推动学术研讨,对接产业合作,加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融合式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贡献吉林力量。
面对全球开放竞争,教育需求升级换代,高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加快和扩大开放合作,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部署,及时回应社会的需求,积极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吉林大学将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秉承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夯实机制性合作体系建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共谋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世界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建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