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攻关的强大动能

2023-01-20陈套

国际人才交流 2022年12期
关键词:战略体系科技

文/陈套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专章部署,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快推进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攻关的强大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必须抓住当前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做好静态的顶层设计和功能定位,动态的机制优化和相互联系,推动差异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彼此赋能、共生共促,实现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最优的目标。

当前,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必须加快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共享和相互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体系开放融合,培育创新文化,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必须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静态布局:明确顶层设计和功能定位

科技创新体系是创新主体自组织关联和政府的布局引导与再组织共同作用形成的。尤其是大科学时代,国家对科技创新体系的布局、功能定位、制度设计和再组织有利于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从历史上看,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建设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国家实验室等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牵头或主导创新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由此形成了创新体系或集群,产出了变革性重大创新成果,带来了科学技术繁荣和经济发展,让这些国家一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作了顶层设计,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是体系发展演化的关键序参量,应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战略目标导向性的建制化科研,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要是开展以学科为支撑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尤其是兴趣导向下的自由探索,非共识研究,是创新理论、创新知识的源头。同时,高校是培养科学家、基础研究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的主阵地。国家科研机构主要是发挥建制化体系化优势,开展战略性定向基础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有效满足国家需求,培养战略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等。地方院所主要是问题导向下的创新,满足产业需求、解决技术创新问题、催生原创发现、带动产业发展。科技领军企业主要是围绕市场需求,创造和引领市场需求,在技术创新中发挥骨干引领和资源整合的作用。

强化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建设瞄准科学前沿和重点行业发展方向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聚焦国家战略产业技术领域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等。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促进建设引领型、突破型、协同型、基础型的重大科技设施,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重大需求的国家实验室。

动态联系:优化创新机制和相互赋能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把体制和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的组织模式和发展方式,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创造引领性、颠覆性、战略性和系统性的科技成果,不断提升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提高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科技创新体系的显著优势就是发挥体系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首先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内在需求牵引互动,建设创新联合体、组建创新联盟,促进创新资源要素的流动和相互作用,形成战略目标导向下科技创新主体联动和科学技术变革突破。其次,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加强科技创新主体之间泛在联系,以知识共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赋能共生等机制作为链接,是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关键途径。再次,人才汇聚很重要。科技创新体系的本质在于一流人才的汇聚。没有人才中心就难以建成创新高地;没有创新高地就难以汇聚人才资源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坚持目标导向,促进人才汇聚流动,打造卓越的人才队伍。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应加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创新引领,发挥创新策源功能。推动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上下贯通、左右融合、彼此赋能、共生互促。加大高校院所和企业的互动、共同研发、合作攻关。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纳米技术、基因编辑、脑科学、核聚变、深地深海深空等科技前沿领域,实施战略性、前瞻性的科学计划、科学工程,推动高校、院所开展战略性定向基础研究,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市场牵引的重大技术创新,持续推进科学发现和创新变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唤醒躺在实验室、论文、专利中的科研成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堰塞湖”。科协、科技中介发挥创新链接作用,大力开展科学传播活动,塑造优良的科研内外部环境,形成推动重大科研成果产出的科研生态。吸引国际创新要素,为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融通提供保障。以重大创新基地为源头,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全球布局。

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的路径选择

一要坚持战略牵引,发挥创新策源功能。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发挥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用。以国家实验室为牵引,以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为核心,以研究型大学、国家科研机构为依托,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优势,强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基础研究平台集群创新策源功能,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创新主体以及创新主体之间的泛在联系和紧密配合,加快前瞻性基础研究成果和引领性原创重大成果供给,打造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结合产业布局和市场导向,大力培育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预备队”。瞄准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着力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平台、总部研发机构。明确各平台在创新链中的重点任务,实现平台链与创新链的精准匹配,使之既能支撑战略新兴技术的持续突破,也能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需求。

二要坚持产业导向,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是创新的落脚点,为基础研究提供经济支撑,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动力。高质量的创新供给,关键是要和产业的需求相嫁接。聚焦产业需求,针对底层基础技术和工艺、新材料、关键元器件、高端芯片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提供共性解决方案。聚焦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统筹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中试平台等,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依托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实现跨学科、跨产业的资源整合,推动学科与知识结构动态演变,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深度融合,战略前沿技术与产业技术创新相互渗透、彼此区域赋能。

三要坚持泛在链接,建设融通融合平台。加大对技术型平台、工程化平台的建设支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共建,在泛区域范围内推动建设跨学科、跨产业、跨主体融通平台,促进融合发展。推动建设科研设施、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构建开源开放平台、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体系平台、产业生态平台。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国家级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分支机构或新型研发机构,部署建设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区域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的新生力量。加强联通联动、协同互动,促进上下游互补共享,形成完整的创新链、产业链。将科技创新平台的资源整合视角拓宽至全球,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发起全球性大科学计划和项目。

四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数字共享驱动。数字化推动科技创新突破组织、区域和环境的限制,大数据、密集数据驱动正日益成为科技创新新范式。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智能、效率更高的科研模拟试验环境,数据库、数据分析技术为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对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智能技术的开发,不断提升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创新成果的溢出能力。提升设施、数据、人才的共享共用效率,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全生命周期的研究开发过程中,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布局发展数字化产业。加快数字驱动,推进实验方法创新、实验能力升级和科学问题研究的有机融合,通过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深度融合推进产出重大原创成果。

五要坚持自主培养,汇聚一流人才队伍。在重大科技创新实践和攻关任务中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坚持自主培养,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运行中,挖掘杰出的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加快培养各类创新人才,形成一大批科学人才和工程师队伍、数字技术和经济融合复合人才。培养、使用本土人才,实行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人才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给予科技人才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大力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创造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解决好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出入境等工作和生活问题。优化国际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制度,吸引国外人才联合开展研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学共同体自律,推动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形成推动科技创新进步的优良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战略体系科技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战略
科技助我来看云
战略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