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体系建设初探
2023-01-20常安之
常安之 沈 劼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招生与就业处,上海 201209)
在推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进程中,我们正处在“数量”和“质量”的十字路口。时逢中国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情况备受关注。
一、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培养要求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升,各地区新建了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它既是大众化教育的产物,又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重任。不论来源如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基本上属于“专升本”的性质,大多数都是由地方性的一所或者多所高职高专院校转过来的。相比那些“双一流”或者在专业领域知名的高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本科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状况等诸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关系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结合自身,利用所处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客观分析自身,厘清发展思路,立足本校特色,将目标定位于更加贴合实际的路线上,不一味图谋大的发展、大的建设,既然在研究和学术上不能与基础深厚的大学相提并论,那么可以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以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培养为主要方向,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灵魂,“学以致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治学理念。以此类推,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就业质量提升同样也应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思路中进行。
二、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体系建设
就业质量作为对高校培养质量的重要考量指标,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就业质量的评价、保障和提升必须放在一个建设体系中来探索和实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把建设职业教育体系和完善就业工作管理模式作为该体系中的两个小分支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一些尚不十分成熟的想法。
(一)“五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建设
1.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
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是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教学保障,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设立1个学分,授课时间从大一持续到大三,分模块、分年级进行课堂教育。授课方式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部分专家讲座、企业走访、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实践环节。
虽然在授课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希望能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但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发现此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时间、内容满意度不高,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未完全体现高校的培养特点等。围绕这些问题,通过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的方式提出了下一步的建设思路。
第一,进一步完善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时设置模式。根据学校课程计划和安排,制订符合本校的教学计划。例如:使该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对集中,在第二学期即大一下学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探索、职业社会的初步探索及个体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在第五学期即大三上学期,对学生进行求职前的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求职准备,掌握求职技能,顺利实现就业。
第二,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依托经典案例、小组讨论、问答等载体将真正的“互动式”教学引入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同时,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采取专题讲座、生涯人物访谈、职业比赛、名企走访等方式,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第三,更新教材内容,体现院校特色。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教材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材,它要求内容生动、丰富,更注重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财经类院校,可通过编辑财经人物案例库、财经人才培养要求等内容,使之适应财经类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
2.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这是做好职业生涯教育的有力保障。因此,建设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就业质量的高质量化,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和谐稳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大部分的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普遍存在着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不健全、不稳定,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高等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可从辅导员、副书记及学工等队伍中吸收一批有实战经验、理论水平高的人员加入讲师团,也可以建设“职业发展工作室”为契机,扩大选择面,吸纳更多有专业背景和工作热情的教师加入教学队伍,建立稳定的考核、培训机制,不断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和参与企业实训锻炼。
3.专家化的职业发展导师团队
目前,各高校实施的职业导师计划,在探索建立职业导师团队时是从以下四个步骤来设计和实施的。第一,确定导师和辅导的对象。导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在选择和确定职业导师时,要充分考虑各入选导师的沟通技能、专业技能、职业发展技能等各项因素,同时也充分尊重各入选导师的个人意愿。首选的群体一般为本校的成功校友,其次是热衷于教育事业的企业人士、政府管理者及其他和学校培养方向、专业特色较为吻合的行业类专家。一般都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在本行业内有一定的专业造诣及丰富的实务经验,工作单位相对稳定,工作时间相对固定。职业导师的聘任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导师签订合作协议,一般的协议时间为1~3年。对于辅导对象的选择,我们倾向于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即对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开展团体性辅导,对大学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开展个性化辅导。第二,制定辅导方案。首先,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按照需要辅导的学生人数、专业特性、男女比例、特长等情况,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进行匹配,有效进行职业生涯教学和指导。一般来说,进行团体性辅导的导师多采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提供个性化辅导的导师多采用访谈、咨询、参观等方式。第三,实施辅导。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其中起到沟通和桥梁的作用,负责招募和选聘职业导师、制订每学期的辅导计划、与职业导师和学生沟通、考核职业导师等具体工作。同时,考虑到职业导师本身承担着较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在实施辅导时除了采用传统的授课、讲座、咨询等方式,还计划建立“电子辅导”模式,突破常规性的面对面交流、辅导方式。第四,进行反馈和考核。学校定期根据辅导方案,对导师的指导过程进行考核和监督,同时做好对导师、学生双向的情况反馈。给予优秀的导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对不符合要求的导师实行末位淘汰。
职业导师团队的建设是一种创新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方式,是对原有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有力补充和完善,却不能完全替代,因此在实施时应充分考虑二者的衔接,将该团队与原有的高校教育模式有效整合,发挥“1+1>2”的效果。
4.多样化的职业生涯活动
大学阶段的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生涯发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职业生涯活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适时开展各种生涯教育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自我设计与规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寓教于乐。成功的生涯教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高学校的就业竞争力和办学水平,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
例如,某地方财经类院校的职业生涯活动一直以来都具有一定的特色。从2004年开始就陆续开展了“职业探索俱乐部”“暑期训练营”等品牌项目,将体验式教育融入生涯活动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在此基础上,还成立了多个学生职业发展社团。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侧重于校内的各类职业活动,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关系最为密切;JA社团有效地将社会资源与校园资源相结合,延续JA的理念在立信开展有特色的职业活动;英才社侧重于创业类活动的开展。目前,这些社团及开展的职业生涯活动在校内甚至上海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获得了肯定。
然而在开展职业生涯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活动的认识较模糊、部分活动的参与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更新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推出受学生欢迎的职业生涯活动。其次,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再次,搭建平台,充分利用学生职业社团这一有效抓手,建设精品社团活动。最后,健全组织,引入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强化职业生涯活动的开发,构建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活动体系。
5.实效化的创业教育
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实现就业、体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性,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拓宽就业渠道,因而受到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多方关注和广泛认可。学校可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建立有专业特色的创业工作实训室;可将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区管理相结合,将创业引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积极研究并出台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创业扶持方案,完善学生的创业基地建设。
(二)校院两级就业工作管理模式的完善
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后都完成了整体工作由“一级管理”向“两级管理”的转换,就业工作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运行体系的建设,强化学院的就业工作主体地位,在两级管理体制下建立起一整套更新颖、更有效的长效就业工作机制。
1.完善就业工作的运行体系
健全组织机构。学校层面,成立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专职就业工作部门;学院层面,成立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就业工作办公室或实施部门。形成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工作机制。学校统筹全局,把握路线方正,制定宏观就业策略;院系负责具体实施和操作,组织就业指导活动,侧重学生就业、实习的具体指导和实践事项;班级作为就业工作的实际承受者,是整个就业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是检验和反映就业工作成败的根本。
2.明确校院两级就业工作的职责
学校层面。学校统筹,部门负责。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至两次全校性的就业工作专题会议,部署整体工作。校就业工作专职部门——就业指导中心下设就业管理、市场开拓、职业发展教育、信息管理等具体事务部门,分别负责相关就业工作事务。
学院层面。院系落实,全员参与。各学院也应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院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积极配合学校的相关工作,并以各二级学院作为一个管理实体,全面负责本学院的就业工作,强化学院的管理职能,实现就业工作与学院行政及业务工作的并轨。在管理方式上,按照“一把手工程”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学院就业工作的院长负责制;在管理机构上,实行以学院院长、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为主线的就业管理模式和管理队伍,积极选聘有责任心的学科骨干教师担任学生的职业指导师;在制度建设上,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校内二级学院就业工作考评机制,通过考评机制,促使各二级学院领导更加重视、关心和支持就业工作,促使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树立紧迫感,激励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各学院之间的良性竞争。
作为就业工作开展主体的各二级学院要“身先士卒”,积极参与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全过程,在开展就业工作时既是宣传员,做好毕业生的宣传发动工作,动员毕业生积极主动获取相关的就业信息,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各项就业计划的选拔,也是联络员,主动出击,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还是服务员,及时主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做好就业政策的解释,更是心理辅导员,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因此,各部门要各司其职。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与学生接触紧密的优势,动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就业困惑,及时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合理定位;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了解专业发展情况的优势,在教好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给予他们专业发展前景、专业素质培养的引导;学院学科带头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资源,为学生的就业工作出谋划策。
3.建立校院两级就业工作的考核、评估体系
根据校院两级就业工作的职责,建立对学校就业工作及学院就业工作考核、评估的两级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围绕领导重视与组织保障、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实习实训工作、学生自我发展平台建设、毕业生跟踪反馈等七个一级指标来制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对学校及学院就业工作的考核和评估体系,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要想真正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是前提,完善就业管理体制是保障。我们的探索刚刚起步,仍在路上,可能不够成熟和完善,但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和尝试能使学生的就业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能够拥有更加辉煌的职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