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023-01-20刘逢雨赵明范
刘逢雨 赵明范 陈 丽
(南阳理工学院,南阳 473004)
引 言
2009年,我国有专家提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居民幸福感受到居民收入的直接影响,收入高的群体其幸福指数比收入低的群体高,但是根据生活经验来看,这种正相关关系并不是一直持续的。在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的过程中,居民的整体收入也会随之提高,居民的基本物质生活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此时的绝对收入对居民幸福感影响较小,真正影响大的是相对收入,也就是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居民的收入差距可以看作国家及地区贫富的差距,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贫富差距对居民幸福感有着巨大的影响。
从这些年的发展可以了解到,虽然现在的人们相比于前几代人,物质生活水平和绝对收入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其主观幸福感可能并没有前几代人高。从经济方面来分析,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财富的分配制度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感。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很多学者对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经济基础是居民幸福感提升的前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居民的快乐与幸福和居民绝对收入关系越来越小;还有部分学者研究得出,在低收入水平的群体中,居民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如上述所说,在国内整体经济上升的过程中,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增大,居民幸福感指数会逐渐下降,这也导致了更多问题的发生,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政府需要更加关注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继而促进我国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一、居民幸福感的内容分析
作为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居民幸福感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居民心理、社会及经济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因素,但是收入差距是主要因素,下面将对居民幸福感做详细的探讨。
幸福感最初由美国专家罗伯特提出。对于个体来说,幸福感是集体身心的主观体验,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由于不同个体之间的特征存在差异性,所以幸福感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评判标准,随着个体的差异主观幸福感也是不同的,具体可以表现为针对日常生活条件及自身状态的自我评判,也可以是主观上对生活赋予的意义和表达自我满足的价值判断,是以生活满意度为基础的积极心理感受。
在最初的时候,个体的幸福感都是由心理学家基于个体生活的质量及心理健康程度来评判的。在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不断深入对幸福感的研究后,幸福感的内涵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掘,其深度与广度得到了扩展,也发现了更多对幸福感造成影响的因素。当前,在理论界中,认为对居民幸福感造成影响的因素比较多且丰富,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方面,整个社会的保障程度,如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及教育保障等,还有家庭社会的和谐程度。
二是经济因素,如个体的资产、负债、消费及可支配收入。
三是心理因素,个体自身的性格特点及对自身的要求,由于个体之间的心理与性格的差异较大,所以居民幸福感也受到不同的影响,呈现的幸福感具有多样性特点。
从我国各类机构和学者的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当前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因素包括很多种,比如自身的健康程度与性格特点、个体的生活环境、事业发展、社会的整个风气、社交关系、各类社会保障及家庭和谐程度等,在这些因素中收入水平处于较前的位置。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有研究人员发现,对于上海、江苏及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居民的幸福感反而没有欠发达地区高。虽然这些地区的居民收入比较高,且收入水平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较大,但是收入水平并不与居民幸福感呈线性正相关,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找寻原因。
二、收入差距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
有研究报告指出,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比如零点研究集团和搜狐网在2018年的民生调查报告中指出,有超过半数的居民认为收入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幸福感的提高,所以居民幸福感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调查中发现,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比如一些农村地区,收入水平越高居民幸福感就越强;然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幸福感与收入水平并没有呈现出较为直接的正相关关系,比如对江苏省居民进行的幸福感调查中显示,虽然部分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明显,但是幸福感指数却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甚至有的居民幸福感还降低了。具体原因下面将做详细讨论。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居民幸福感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
在对江苏省居民经济收入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江苏省城乡贫富差距较大,尤其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苏南和苏北之间的差距。对于低收入地区来说,这些居民的经济收入只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衣食住行问题,想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生活质量则有较大的难度。对于这些低收入居民来说,最希望解决的就是自身收入过低的问题,只有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才会提升,因此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居民的幸福感与其自身的收入水平息息相关,且成正比例关系。对于这些居民来说,在居民收入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自身的幸福感也会逐渐地增加。
(二)经济发达地区中居民幸福感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
虽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也会持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但是通过对江苏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居民的幸福感并没有因为收入的提高而持续增加,下面将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绝对收入
居民收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一方面指绝对收入,就是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所能获取的所有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指相对收入,是个人所得收入在群体平均收入中的相对位置,相对收入的存在也会让个体在心理形成一种新的收入标准。利用收入调查问卷的方式采集居民对自身收入的满意度,整理和分析调查的结果发现,相对收入和绝对收入水平对居民收入满意度有较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满意度就会增加,而相对收入较高的居民其自身对收入的满意度也会明显地增加,并且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显示,居民幸福感受到相对收入的影响要比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大。绝对收入的提高有助于居民收入满意度的增加,但是绝对收入与幸福感关系较小,而收入满意度与居民幸福感有关,所以可以认定绝对收入与居民幸福感存在间接成正比例的关系。
2.相对收入
个体的主观体验是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形式,居民幸福感会受到自身心理状态的影响,当心理体验能够达到心理预期时则表现为强烈的幸福感,当心理体验与心理预期产生较大落差时则会降低幸福感,甚至幸福感缺失。在分析居民幸福感和收入关系的过程中了解到,绝对收入的增加会让居民收入满意度增加,但是由于居民会和群体中其他个体比较,所以还会有相对收入概念的存在,而相对收入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居民幸福感。如果通过对比发现自身收入低于群体中其他个体,那么就算绝对收入有所提高,自身幸福感也得不到增加,而绝对收入提高不大,却依然比其他个体的绝对收入要高,居民自身还是能获得较多的幸福感。因此,居民幸福感与相对收入水平成正比例关系,在居民相对收入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其幸福感指数也能得到较大的提升,这也解释了江苏省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虽然比较高,但是幸福感反而没有很高的原因。
三、基于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幸福感的对策分析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为了使居民幸福感有效提升,最重要的是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
(一)利用多个渠道来提升居民的收入
2012年,我国关于民生的全面调查中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居民认为工资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自身幸福感的提升,提高城乡居民的整体收入有助于居民幸福感提升。因此,国家需要采取更加稳定积极的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为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提供有效助力,以此来促进居民收入的提高,让居民的幸福感得到增强。通过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机制,从多个渠道扩宽居民就业机会,并给予政策与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为自主创业的劳动者提供支持,让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同时,还要改革工资体制,适当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提高居民收入,并积极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工资薪酬,保障劳动者的切身权益。企业、社区及政府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岗位技能培训平台,不断为其补充专业知识,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术能力,从而为个体获取高收入打下坚实基础。
(二)增加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收入
对于农村等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和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助于农民幸福感得到巨大的提升。由于农民经济收入比较低,提高其收入必然会极大地提升其幸福感,因此有必要从多个方面拓宽农民收入的渠道。
首先,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和保障农产品价格机制,加大政府的经济投入和技术投入,帮助农民改善生产条件与投资环境,从而吸引外部资金来农村投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持续不断地为农民提高收入水平。
其次,不断完善农民工培训机制及就业、创业通道,并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和优待条件,通过培训来提高农民技能,让农民能够获取更多的收入。
最后,加强农村土地改制,提高农民在土地收益中的占比,增加农民的财产增益率,政府为农业生产给予补贴支持,并拓宽补贴的范围,增加补贴的额度,加快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近些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投入了很多精力与财力,旨在不断提高和完善全国居民社会保障,避免经济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避免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当前,我国内部存在一些问题,社会财富分布不均,贫富差距略大,而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难度太大,比如在河北石家庄,政府想通过建立廉租房的方式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所,但是由于无法平均分配导致这些廉租房始终租不出去,最终只能以市场价格对外出售,继而将所得款项以补贴资金的方式来帮助低收入人群。虽然从这里可以看出,政府为了解决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做了较大努力,但是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将政策完全落实下去。对于一些无法享受廉租房政策的居民来说,满意度会降低,所以将资金投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更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通过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切实提高居民幸福感。
结 语
收入差距直接影响居民的幸福感,对此政府和社会机构应当提高自身管理服务能力,以人民利益为各类政策的出发点,旨在为居民谋取幸福生活,让居民幸福感得到提升,加快建成和谐幸福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