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2023-01-20李雄伟
李雄伟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延安 716000)
引 言
创新创业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校需要基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科学创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训练体系的建立健全,重点针对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实施专业性、科学性、针对性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涉及的创业知识存在盲区,比如存在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及实践知识的深入程度各不相同。虽然一些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创新企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各具特色,也开设了一定数量的课程,但课程体系不完善,存在内容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对创新创业方面的基础性常识教育较为关注,然而却经常忽略创新创业的实践操作,甚至完全让学生自由发挥,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是由于其中的教师多由其他社科类岗位兼职,对于实践经验比较匮乏,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深入指导。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建设不足
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实训平台加以重视,一般由教务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共同发起,建立各有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比如可以组建大学生创业园,针对大学生们要开放一些专业性的实验室,进行学校里创客空间的组建。然而,当今的实训平台规模有着一些缺陷,仅有一小部分在足够优秀的情况下,通过层层审批才会拿到创业基地的使用权,不能让全部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得到增强。
另外,高校在建设完创新创业园后,并未及时进行后续指导跟踪,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其实无论学生在创业园中取得的成功案例、产品或是失败的教训等,都需要业内专家参与进行指导,学校可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三)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需要更加趋于健全完善
大多数高校就大学生们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考核的时候,多是以完成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等形式上,对于学生而言,纯粹为了完成而完成,于是对于创新创业活动会失去较大的兴趣,认为只是一堂课。虽然高校设置了创新创业的学分,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拿到学分,就可以完成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这种路径存在着极大的问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需要指导老师有着较强的实践经验,自身拥有牢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而胜任这个工作。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也多以职称晋升等,而对于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化,甚至没有明确的要求,高校教师也难以深入钻研,真正带领学生完成整个创业流程。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的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本身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向好,大多数大学生都会有创业的想法与欲望,但由于自身原因或是各种其他的原因,多数未选择创业,甚至在工作中对未来感到迷茫。大学生创业需要内部与外部的双重支持:在外部,需要高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指导、实践;在内部,则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创业经营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在当前或未来影响到创业的正常进行。往往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创业时只凭一时的激情,对于经营思路、方式方法没有进行翔实的论证,在经营过程中的决策与选择会显得并不周全。同时多数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会选择逃避,韧劲不足,一旦遇到困难,想着先是退缩,而不是坚持解决问题。对于经营过程中也对利润追求比较多,期望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效益,对未知或已知的风险应对不足。
大学生在学校内学到的是专业知识,但对企业的运营、实践缺乏必要的锻炼。只是纸上谈兵,失败的概率更高。
他们的创业创新设想思路太空,落到实处是很难的,这种眼高手低,有冲劲但没有规划的想法在未来一定会遇到问题。因为很多想法在操作的时候才会发现不切实际。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没吃过什么苦,对于创业也是玩票的心态,失败无所谓,对于创业也不会投入百分百的精力。有些大学生则是为了暂时躲避就业压力,而选择创业,在几个月之后便会重新寻找工作岗位。创业往往成为最后的选择,或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旦有其他好机会,随时可能会放弃创业。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创业的失败概率过大。
(二)应试教育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
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属于不顾学生们的独立个性思想、想象力及其创新能力的增强及其培养,目的就是通过考试及顺利升学。如此的学校教育自然会带来以下若干问题。
学生们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对于进行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来说,实际上自身需要有不同学科的知识,然而由于老旧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一些明显不好的后果,这些人才并未掌握丰富的各学科知识理论。由于一味地提倡升学率,从上小学开始,到了初高中,不管开学上课,还是放假假期,从课堂当中到课堂之外,学生们都天天围绕着布置的不同类型作业、所谓的兴趣班及特长班、课外辅导及补课,大多只是进行死记硬背,其实没有真正地对知识进行理解与吸收消化,随着时间流逝,学的东西自然会忘。
加之高中要进行文理分科,大学里进行的专业化教育,这些让学生们获得的知识不多,同时掌握的知识面也狭窄。也让在校生们慢慢失去了掌握文化知识的主动性,甚至有些学生从内心里开始厌烦学习。因为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从小的生活成长环境或者他们的在家、在校的学习条件环境都有不同,于是他们长大后的心理性格不一样,同时他们的爱好特长也都不一样。造成一些学生从内心里开始厌烦学习,上课是应付心理,考试也是应付心理,常常想着周末快点到来,也经常想着快点下课、放学及放假。自然而然地静下心来研究科学理论知识是有难度的,更不会考虑怎样通过学过掌握的知识理论进行自己的创新创业。也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进行传统的应试教育时候,老师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应该掌握住的东西知识,不重视学生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不弱,但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弱,致使他们的脑子较为死板,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不强,思维能力较弱。进而导致老旧的应试教育这种手段成就出来的人才并不具备创新创业过程必需的理论知识及其逻辑思维能力。
(三)创新创业环境氛围的影响也是一大因素
高校有了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顺利地培养起来。在高校文化里面,团队内部的合作精神、创新创业的意识与热情、应有的冒险想法,这些方面的氛围都弱,高校一些领导及管理者因为害怕承担某些责任,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安排组织大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不会主动提倡大学生积极地实践与创新,只是大学生们的“保姆”。
由于之前老旧的应试教育这种手段的不利方面,加之老旧教学评价办法自身的作用,在高校里老师们与学生们很少自觉地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许多大学根本不存在专业教师对大学生们要进行的创业实践活动进行专业性辅导,仅仅依靠别的专业性教师,让他们的精力分散到辅导学生们进行创新创业培养方面也是有难度的,致使一些大学里虽然成立了不同的创新创业基地,但是依然属于学生创业实践培训过程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创新创业的辅导指点远远不够,不能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创造力,导致大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能得到增强。基于这些问题,学生们慢慢地失去了创新创业的兴趣,对于高校来说,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更难以形成。
大学生依然属于没有真正经历社会历练的年轻群体,其中会有一些自身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解决好自己的学校学业和创新创业间存在的关系,大学生在学校还是要重视自己的学业基础及其能力历练,进行学习的时候,创业的能力基础要做好,科学地迈入发展道路,提倡他们完成学业、毕业后再进行良性创业,才是高校对其应负的责任。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改善对策
(一)建立并完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对于课程来说,其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内是一个关键载体,进行创新创业的人才来说,不但要拥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还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力,基于此,逐渐将课内与课外进行合理结合,让产学研创进行互相融通,进而形成这种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大一学期学习的时候,一些学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这门课程,有的学校可以增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门课程,还有的学校开设跨学科公选课启蒙教育这门课程,到了大二学期学习的时候,各高校可以引入合适的专业创新实践训练项目,使学生自身的职业意识及其创新精神得到养成。在大三学期与大四学期,应有的理论知识及其专业技能已经学完,此时能够于创新实践训练项目的前提之下,对应地进行有关的创业实践训练,同时孵化出一些真正高质量的项目。
(二)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进行革新
在大学里,可以实施弹性学分制这种办法,可以让学生一边保留学籍一边出校进行创业。实行灵活的教育制度办法,合理增加休学进行创新创业的机会,有效延长学生修业的年限,提升学生们进行创新创业的对应地位。大学要创设基于创新文化为立足点的这种学分评价机制,一些学生一旦进行了创新实验创业活动、学科竞赛或课题研究,对这些学生要进行对应的学分认定;有的学生要是发表了对应专业的学术期刊论文或者进行了专利的有关申报这些新创业活动,对这些学生也要进行学分认定;有的学生要是取得了自主创新创业的奖或者参加了众创空间活动这些类型的创新创业活动,更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学分认定。在免推研究生制度里面把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归为其中。在教师教学工作量评价机制当中,把他们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或参与创业大赛或者进行创业咨询这些活动纳入其中。
(三)要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把双创导师队伍这种模式成立起来。将创新创业学院组建起来,把跨学科协同创新这种模式的教育孵化平台成立起来,融合创新创业不同的教师资源,有的高校可以聘请专家,还可以聘请企业里的高端人才,把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壮大起来。要将优秀的专业教师资源团队建设起来。把双师型这种模式的教师培养体系建设起来,选用科学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和企业之间合作,进行校企合作的时候,重点培育双向师资队伍,允许一些高校老师进入公司里进行挂职锻炼,优秀老师可进入公司并参与创业活动。
(四)进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革新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来说,经常包括以下四个环节:第一环节,通常运用一些讲座或者人物访谈这种类型的手段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培养与提升;第二环节,要运用素质拓展、课程教学及实践教学不同手段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第三环节,要运用创新创业训练实践项目这种类型的手段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进行提升与增强;第四环节,要运用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扶持、遴选创业项目孵化不同方法对于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进行指导。
(五)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促使学生个性科学发展
对于个性化教育来说,其主要基于人的个性发展前提之下进而进行教育模式地开展工作。另外,它也和我国的“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理念相符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保证学生人才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此为目前大学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对策。
另外,家庭因素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也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的家庭条件环境影响着他们的创新创业态度,同时家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程度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态度。那些家庭条件与背景环境相对好的大学生,由于他们的父辈曾经奋斗过也许积攒了一些可用的资本,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创业的时候会吃尽苦头,于是便希望孩子拥有稳定可靠的工作,基于此,这些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不强。家庭父母要提倡孩子不但敢于挑战自我,还要敢于进行创新创业,这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时候便会主动乐观积极向上,当遇到创业过程里不同艰辛困苦的时候,也要勇敢、不能退缩。所以家庭观念的更新不但显著影响在校大学生自身内心个性的发展,也会明显地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
结 语
从心理学层面来说,不同的激励明显影响着人的潜力发挥程度。正面激励学生,会让学生深入地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更能激励其有更加坚定的信心与毅力大胆地开始创新创业。为了确保高校创新创业的激励体制可以有效实施,大学应该积极地增强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水平。对于当前的大学学生来说,仍然以理论学习为主要任务,并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与时间。创新创业的兴趣,更多的是在实践中逐渐地产生出来的。所以大学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时间与机会,允许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管理当中,也可以参与学校的一些日常事务过程里,进而强化并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与水平,最终提升他们工作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