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音乐律动中培养幼儿节奏感
2023-01-20赵静静
■文/赵静静
节奏是律动活动的灵魂与命脉。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最佳时期,教师使用正确的引导方式,可激发幼儿的音乐天赋,为其未来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音乐律动课程能够让幼儿动起来,增添课程的趣味性,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帮助他们打好音乐学习的根基。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音乐律动中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法展开了简要探讨,以供参考。
一、感官调动——激活节奏学习兴趣
(一)强化幼儿的感官体验
幼儿年龄小,受能力和经验的限制,他们在活动中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尤其是在面对自身不感兴趣的活动时,幼儿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构建趣味性的音乐活动,强化幼儿的感官体验,在多感官协调与调动下,激活其对音乐节奏学习的兴趣。
律动要求幼儿跟随音乐节奏动起来,教师通过对节奏、旋律节拍的感知与分析,能够调动幼儿的感官认知让幼儿体验到节奏训练的乐趣,使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感知音乐节奏,并具有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开展律动节奏活动 “布谷鸟”
歌曲《布谷鸟》节奏明快、简单,幼儿能快速找到节奏的起伏与变换,其层层递进的节奏感适用于幼儿节奏训练。在使用律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出发,为幼儿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幼儿的状态,让其积极加入音乐活动。教师可提出问题:“小朋友们,班级来了个新朋友,它的名字叫作布谷鸟。请你们仔细听一听它的声音,说说布谷鸟是怎样叫的?并试着模仿一下。”教师利用音频作为导入,让幼儿仔细聆听布谷鸟的叫声,带给其听觉上的冲击,并与他们一起模仿。随后,教师出示两张布谷鸟的卡通图片,引导幼儿观看鸟脖子上的小图标,使用图片将听觉与视觉巧妙融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两只布谷鸟,看看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有哪些不同?它们身上都有哪些图标?猜一猜图标都代表什么含义呢?”教师再次引导幼儿展开探讨,让他们说出“蓝色与红色”“手和腿”等元素。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并带领幼儿初步感知律动,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大家观察得很仔细,蓝色的布谷鸟代表‘拍手’;红色的布谷鸟代表‘拍腿’。接下来请小朋友们跟着布谷鸟,一起来律动吧!”
教师播放第一段音乐,让幼儿跟随节奏拍手。在第一段节奏中,教师带领幼儿间隔一拍拍一次手,而后逐渐提升难度,如“拍手—拍腿—拍手—拍腿”;在幼儿熟练掌握这一部分音乐后,教师播放第二段音乐,在原有的律动基础上,带领幼儿“拍两次手—拍腿—拍两次手—拍腿”,一直到最后“拍两次手—拍两次腿”。教师在律动中逐渐提高幼儿对节奏的感知能力,通过听觉、视觉的结合,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与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动”起来。
二、游戏情境——培养节奏感知能力
(一)游戏情境与节奏感知关系
游戏是幼儿获得生活经验与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幼儿对未知的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音乐节奏训练中,教师可以使用律动游戏的方式,通过构建虚拟情境,为幼儿创造别样的学习氛围,使幼儿主动参与节奏训练,以达成课程教育目标。
在构建音乐游戏情境时,教师可以围绕音乐元素,选择与之相关的素材,通过口述、绘画等方式创设相应的情境。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件为幼儿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直观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其全身心地融入音乐律动活动,在活动中掌握音乐节奏。
(二)开展律动节奏活动 “小白兔”
歌曲《小白兔》节奏清晰、欢快,内容具有趣味性,讲述了小白兔的特征。在构建虚拟情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在电子屏幕上投放音乐动画,让幼儿直观地观察小白兔的形象与动作。“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去森林中的小白兔家做客,让我们跟随着音乐,一起走进小白兔的家中吧!”随着语音落下,教师播放音乐伴奏,带领幼儿自由活动。随后,教师继续展开引导:“小白兔最爱唱歌了,它的声音十分动听,请小朋友们仔细地听小白兔的歌声,摇摇头、摆摆手,一起跟着节奏动起来,为小白兔伴舞吧!”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开展律动游戏活动,将活动的主导权交给幼儿,鼓励他们自主地动起来,让其在虚拟情境中与环境、人物、同伴展开互动,不断强化他们的音乐感受与心理体验,让幼儿初步感受节奏和旋律的变化。
在自主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再次强化幼儿的节奏感,创设全新的游戏情境。
“小白兔告诉老师,它想请小朋友们拍手、跺脚、打响指、拍肩膀,一同参与演唱。接下来请小朋友们自主分成四个小组,使用抽签的方式确定你们的动作,跟随老师和小白兔的指示,一起和小白兔演唱吧!”在幼儿有基本的音乐经验后,教师构建了全新的游戏情境,并邀请幼儿加入游戏,引导他们使用“拍手、跺脚、打响指、拍肩膀”的方式强化节奏感。
三、跨区融合——提高节奏感知水平
(一)跨区融合的教育优势
除了常规的歌曲学习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展开教学,给予幼儿别样的学习体验。如顺口溜、童谣、儿歌、绕口令等,都能够让幼儿在说唱的过程中产生较强的律动感,从而创造节奏训练的机会。基于此,教师在音乐律动活动中,要充分挖掘音乐学习的特点,结合幼儿熟知的元素扩大节奏感的训练范围,让他们在趣味学习中强化自身的节奏素养,提高律动感。
(二)语言和音乐的融合
语言和音乐都是幼儿熟知的元素,教师将两种元素融合到一起,引导幼儿“用音乐说话”,通过固定的主题活动,发展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力。比如,《小手拍拍》《捉泥鳅》《读书郎》等歌曲具有说唱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歌曲节奏与歌词内容,让幼儿一边说唱,一边跳舞,在律动中掌握歌曲的节奏,达成课程教育目标。
以《小手拍拍》为例,这首歌曲的歌词为:“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手指伸出来,眼睛在哪里,眼睛在这里,用手指出来,用手指出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手指伸出来,鼻子在哪里,鼻子在这里,用手指出来,用手指出来……”这首歌以说唱为主,和以往的律动节奏不同,幼儿可以使用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可以让幼儿运用摇头、拍手、击掌、转圈等多种动作展开训练,通过跨区融合的方式,给予幼儿别样的训练体验,达成教育目标。再以歌曲《新学堂歌》为例,它以古诗词内容为主,教师可引导幼儿先朗诵古诗,通过语言朗诵感受七言古诗的节奏感。随后,教师为幼儿出示伴奏,引导幼儿跟随古诗节奏与音乐旋律随机创编律动,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节奏训练,调动其对节奏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幼儿节奏训练的效果。
(三)多种元素跨界融合
除了语言领域,教师还可以跨界融合其他领域的内容,如科学领域中的按规律排序,健康领域中的体育训练韵律活动,社会领域中自然界的雨滴、鸟啼、虫鸣等。这些领域中都蕴藏丰富的节奏元素,教师加以融合和调整,能够为律动节奏训练注入全新的活力,让幼儿更直接地感知节奏的变化。
四、律动游戏——强化节奏表现能力
(一)如何用律动表现节奏
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活动对幼儿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将节奏训练融入相关的游戏中,将律动教学更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幼儿眼前。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特点,在律动游戏中强化幼儿的节奏表现力,能真正达成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模式。基于此,教师可以将律动游戏作为活动主题, 根据幼儿的状态和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趣味游戏活动,做到寓教于乐。
(二)开展“我是一名粉刷匠”音乐律动活动
《我是一名粉刷匠》是一首趣味十足的儿歌,歌曲中调皮的粉刷匠给歌曲增添了无限乐趣。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音乐节奏,引导幼儿通过拍手舞、拍皮球等游戏方式感受节奏变化,在动作学习中表现节拍。如歌词:“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更漂亮。刷了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
教师可以让幼儿随机展开律动,如在拍手舞中,让幼儿跟着音乐节拍进行拍手,鼓励幼儿感受节奏的变化。在幼儿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阿卡贝拉”音乐游戏展开引导,让幼儿使用敲打桌面、拍击身体、打响指、晃动肩膀等多种方式 感知音乐节奏,使幼儿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不同律动节奏的表现形式,在游戏中强化幼儿的节奏表现能力。
五、打击感知——挖掘节奏创造能力
(一)打击乐中的节奏元素
在强化幼儿音乐节奏感的时候,教师不仅可以使用击掌、拍打身体等方法,还可以在律动中融入一些简单的乐器,让幼儿通过打击乐器感知节奏变化,进一步强化节奏感。此外,打击乐教学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动”起来,让律动活动更具趣味性,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具有积极作用。
在选择打击乐器时,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常见的三角铁、响铃、沙锤、小鼓、双响筒等,都能够实现节奏训练的目标,保证律动活动的质量。除此之外,在一些设备不够齐全的幼儿园,教师可以就地取材,使用盘子、杯子、桌面、塑料瓶、盆等物品,也能够达成打击乐 的效果。
(二)学习音乐《左手右手》
音乐《左手右手》节奏清晰、简单,在开展节奏训练活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自主展开律动创编,让幼儿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随后,教师可以投入不同音乐材料,引导幼儿利用区域中的道具或身边物品,将律动、操作、打击有效融合,使音乐课堂更具开放性和自由性,促使幼儿在活动中强化对音乐节奏的掌控能力。教师还可以让 幼儿与同伴合作,在彼此打击中衔接节拍,在合作学习中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培养幼儿的音乐创作能力,进一步提高节奏训练的质量。
良好的节奏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需要教师、幼儿的积极配合与长期训练。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节奏感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利用律动活动的教育优势,促使幼儿在节奏训练中动起来,不断强化其节奏感,构建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模式,让幼儿收获更多音乐学习乐趣,强化节奏感知能力和音乐素养,掌握更加丰富的音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