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学科教研的实施建议
2023-01-19高建华
高建华 孙 莉
(沈阳市铁西区教育研究中心,辽宁教育学院)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导下,初中物理的教研着力点应该从研读新课标、研制课程目标、研究符合“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和课节的设计及实施、育人评价等方面入手,让教师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从课程目标的研制、研读新课标课程内容要求的变化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初中物理教研的实施建议。
一、大单元背景下课程目标的研制
课程目标的制定非常重要,它是一个章节的方向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师只有制定好课程目标,才能在整章和单节课时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升全体学生核心素养;才能设计出以主题为线索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还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注重科学探究,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习生长点,体现出物理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那么,如何在大单元背景下研制整章课程目标和每节课的具体课程目标呢?在教研中,教师要重视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大任务、大单元的结构化设计,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科学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教师可以自行车为情境,进行八年级下册力学体系的大单元设计。教师还可以滑板为情境进行第八章的整章大单元设计(如图1):
图1
这种大单元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将八年级下册待学习的知识点通过其生活中的常见情境串起来,认识到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不是各自为营,而是密不可分的,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网络架构。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最近区域”中知识的提取,使学生对存在困惑知识区域产生探究的欲望,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我们以第八章课程目标的设计为例,说明课程目标的建立应分为四个方面,即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核心素养内涵的四个方面: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新课标单元要求】
物理观念: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牛顿第一定律和力的作用效果,认识机械运动和力的关系,能运用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摩擦力。初步形成运动与力的相互作用观。
科学思维: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和“二力平衡”的模型建构,运用运动与力的关系分析问题并归纳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培养学生基于事实证据,借助科学推理勇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科学方法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解释结论并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反思与交流。
科学态度与责任:能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通过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及平衡力、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摩擦力”课程目标】
物理观念目标: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科学思维目标:利用物理学研究方法和二力平衡条件,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所受摩擦力。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态度与责任目标: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分析以上课程目标可以看到,在物理观念目标中,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能让学生认识到“从生活走向物理”;在科学态度与责任目标中,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能让学生认识到“从物理走向社会”;在“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中,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研读课程内容要求的变化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的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由三个一级主题构成,分别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新课标的课程内容由五个一级主题构成,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一级主题外,还增加了“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这两个并列的一级主题。
对比2011年版课标,新课标在“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这三个一级主题上都有一些变化,如在能量主题中,2011年版课标的“理解电功和电功率”,在新课标中修订为“了解电功和电功率”;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中,2011年版课标的“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新课标中修订为“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修订后的课标中,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了一定的变化,如第一个例子中的“理解”变为“了解”,在教学中对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由会解释、推断并计算的程度要求下降为识别、描述、列举等。第二个例子中的“认识”变为“了解”,在教学中,了解应该比认识更深入。建议在教研工作中,教师必须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在新课标要求上的程度,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指导教学。
新课标三个主题中都增加了科学态度和责任的相关内容要求,如物质主题中的例3 增加了“了解我国古代的铸造技术,并尝试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进行解释”;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中的例2 增加了“了解我国古代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体会古人解决问题的智慧”。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标内容和教材内容,加入古代科技、现代科技、科学史料等相关内容,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感的养成。
新课标增加的“跨学科实践”主题包括“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物理学与社会发展”三个二级主题,这三个二级主题可以有新授课形式,可以有专题的形式建构课堂内容,也可以使用研究型学习的小周期方式开展活动。教师要从设计、制作小用具,改进实验器材等方面实现跨学科物理课程设计,要用研究报告或物化成自制器具等方式作为跨学科实践性成果。
例如,新课标在“物理学与工程实践”中要求调查物理学应用于工程技术的案例,体会物理学对工程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笔者以“大家一起做乐器”课题为例,实施五步法教学流程(如图2):
图2
为保证制作乐器这种跨学科实践课在实施过程中被家长接受并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我们第一步是用“给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介绍了本课学生需要做的工作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第二步是从跨学科视角,让学生经历物理学声现象部分知识的学习和复习,经历与相关音乐学科知识的提取;第三步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情,掌握学生使用乐器或制作何种乐器的大致情况,帮助学生彼此了解,为组建小组,自由组合选择队友提供帮助;第四步是学生经过组建小组,制定计划,组员合作选择制作乐器的材料、用数学工具设计乐器图纸,开始制作乐器,研究制作的乐器存在的不足,对自制乐器进行改进,最终完成初步的物化成果——制作出来成品乐器;第五步是展示乐器,并用自制乐器演奏乐曲《鸿雁》,进一步物化了本节跨学科实践课成果。
这个课程的可实施性很强,在课前调查中我们看出,多数学生都有学习乐器的基础,这就让我们这个课题有了更广泛的实施可能。这个课题真正体现了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起到了减负增效的作用。
三、学科教研的实施建议
新课标的修订是以目标、问题、创新为导向,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只有学好初中物理,才能让高中物理的学习更好地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能为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在教研活动中有以下实施建议。
(一)深挖新课标的变化,更新理念和教学方法、整合教学体系
建议以备课组为单位,认真找出新课标中的所有的增、删、改,将课程内容要求的每一句话落实在单元和课节中,体会课程育人理念,明确核心素养四个方面。
例如,新课标在“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中增加了“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的内容要求,明确了在教学中必须会分析物体运动情况和受力的分析。在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力平衡”到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之间,教师可以设立专门的受力分析课,指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力情况。这不仅对学生之后初中的力学部分学习大有益处,对学生养成力学分析习惯,顺利进入高中动力学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建议树立教学整体观,如八年级上册声和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声和光都是波的理念提前提出,整合声波和光波的反射和折射,建立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为九年级的电磁波教学埋下伏笔。
(二)重视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重视对科学思维的培养。以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中托里拆利实验的演示为例,建议教师在备课中,要研究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是怎样想到用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的,为什么用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下降到76 cmHg来计算出标准大气压的值。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将实验方法告知学生,那么学生将不理解大气压的值为什么这么计算,这样的教学就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就是不成体系的学习。
其次,教师要重视对实验的创新。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中“做功与内能的改变”实验,教师要多启发学生思考:烧瓶中可不可以不放水?改换什么样的实验装置一样可以观察到“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小”的实验结论?用拧矿泉水瓶的方式可以做这个实验吗?用自制的抽拉风箱可以做这个实验吗?等等。
再次,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责任。建议开展各种各样适合学情和校情的方式多样的物理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改进学具、用物理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等,让学生会玩,创造性地玩,让学生会思考,创新性地思辨。这样,学生就能发现实验之美、研究实验之美。
最后,教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教—学—评”最终要落在评价上。评价的目的是要检验学生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四方面的发展情况,是为改进教师的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提供依据。所以,在教研中建议教师除了备教学目标、备教学方法、备教学设计、备教学资源和作业设计之外,还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课堂评价量表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