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23-01-19冷斌
冷 斌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河南 济源 459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1]。工匠精神有助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智造转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承担起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大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当今时代,是人才的竞争。在中国5000 年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并不缺乏工匠精神,涌现出鲁班、张衡、蔡伦等无数个工匠人物,工匠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工匠精神理应成为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目前,弘扬工匠精神,仍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
归结原因,主要在于:(1)教育缺乏工匠精神机制。应试教育的单一性决定了教育的唯一目标是应试,重分数轻素质,重理论轻技能。潜心技能研究,投入多,见效慢,得不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2)教育急功近利。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追求成功,而成功的重要指标是拥有金钱的多少。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整个社会人心浮躁。这种浮躁弥漫到大学校园,并逐步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与之对应的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都和工匠精神严重脱节,它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校园文化是师生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学生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这里形成。师生的精神追求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决定了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校园文化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平台,教学中要善于将弘扬工匠精神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一支重知识、善技能、创新型的产业大军。
1 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个学校建设得好不好并不在于学校规模有多大,而在于这所学校有没有科学的办学理念、鲜明的专业特色。因此,一所大学要彰显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培养并形成与大学定位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这是区别于其他大学的一个重要指标。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建设特色专业。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根据地方经济的特点,研究市场为区域经济服务,依据区域经济开办相适应的专业,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开设课程,开展技能教学,创建自己的特色专业。
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工科学校,坚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为目标”,培养模式有“订单”“工学结合”等。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打开校企合作新局面,该校和河南金利进行合作,采用订单培养模式。
学科特色是一所大学最核心的办学特色,产教融合是现代先进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学院利用金利已有的技术、设施、设备参与校企合作,积极配合企业,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制订出可行性办法。金利拥有先进的实验室,丰富的数据库,企业真实生产车间。校企合作使学校准确把握企业的脉搏,企业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清晰明了,想企业所想,为企业储备急需的优秀人才。通过资源共享,学生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岗位,企业招到了自己急需的人才,压缩了学生和企业的磨合期,节约了生产成本,获得了实惠。这种校企共建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模式,使金利、学校形成共赢优势[2]。
1.2 工匠精神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中的学风、师生的价值观念等和工匠精神的核心相契合。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功利思想在整个社会弥漫,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严重的倾斜,人心也变得浮躁。这种风气对大学校园也有不同程度的侵染。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现实、更功利。一方面许多人静不下心来做学问,浅尝辄止。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缺乏对工匠精神的热爱和敬畏,体制建设、政策法规等供给不足。当功利主义、浮躁之风侵袭整个校园时,人们的价值观将会发生动摇。校园文化不应该包括功利主义、浮躁之风。当工匠精神机制形成以后,学生们崇尚的大国工匠,是袁隆平、黄大年、钟扬等。在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中深刻体会工匠精神的神圣,继而产生敬仰之情,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且亲身实践,不断追求,对打造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3 工匠精神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形成牢固的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是培养技术性人才,必须适应生产、管理一线对岗位技术的要求。因此,精益求精、敬业创新等工匠精神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逐渐深入学生的内心,职业精神在大学校园生根发芽。
在和企业的对接中,学生们感受到独特的企业文化,进而适应企业的制度规范、价值观念等。例如海尔的企业文化核心是创新。商场如战场,海尔人深谙丛林法则。在多年商海鏖战中,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壮大。当年张瑞敏抡起的大锤砸醒了海尔人,砸出了一个世界500 强。直到今天“要么不干,要么就要第一”的口号仍然振聋发聩[3]。今天海尔完美地诠释了求变创新的企业理念。学生们亲临其境学习企业文化,内心深处非常震撼。
2 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途径
2.1 以课程建设渗透工匠精神,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决定了高职的课程改革必须适应市场、服务市场,依据市场办专业,制定课程标准。
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有色冶金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描述为: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够熟练掌握有色冶金和钢铁冶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有色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冶炼工程技术人员职业领域,具有愚公移山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该专业的培养规格描述为: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刻苦钻研业务的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这个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很好地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建设中,明确了培养人才的方向。高职院校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培养企业所需技能人才,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要明确培养方向,充分考虑如何渗透工匠精神。
2.2 通过思修课、传统文化课,将工匠精神和校园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初入大学校园,面对新的生活,许多大学生充满迷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必修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摆脱平庸,追求卓越。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起到引领作用。如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反对墨守成规,倡导创新创业。当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大学生要自觉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实践,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大学生是中国工匠精神的实践者,肩负振兴祖国的重任。工匠精神不是停留在口号上,学习中切忌好高骛远,它是扎扎实实,潜心地做学问。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伟大的实践中[3]。通过认真学习,学生们的人生品质在不断地净化,人格在不断地完善。
高职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大国工匠精神一致的内容,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增强价值判断力。
在道家经典《庄子·天道》中记载了一个“轮扁斫轮”的故事。轮扁做到斫木制轮七十载而不弃,精雕细琢,精益求精、锲而不舍。他的秘诀是“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轮扁之所以达到完美的境界,与他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地坚持和追求息息相关相。在制作车轮时候,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通过“应于心”地深思熟虑,逐渐摸索出制作车轮的精妙技巧。在轮扁的身上体现的正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4]。在另一篇《庖丁解牛》中记载庖丁技艺纯熟,得心应手。这里实际上讲的是工匠精神:精湛的技术,在于多年的苦练,终达完美的境界。
儒家经典《论语》中也隐喻着工匠精神。“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儒家提倡君子做学问,提高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和玉器,要不断地磨磋,细细地打磨。
再如具有2000 多年历史的班墨匠心文化,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仪、巧、利、义”。仪指法则、标准;巧指技术精致;利指美观实用;义指正义、道义,是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班墨匠心文化强调科技品格,崇尚科学,追求卓越。今天,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面临着产业升级换代,创新驱动的新业态,它的意义非凡。怎样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优秀的班墨匠心文化成为强有力的助推剂。
因此,要善于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以此为契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思修课、传统文化课这个平台,工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头脑中。
2.3 引入企业管理模式,以制度文化建设体现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对技艺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制度文化强调工匠精神,要求员工对技能不断完善,追求完美,向时间要绩效、向效率要效益。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活下来,才能很好发展。当前华为芯片事件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要想解决被欧美卡脖子的难题,必须不断创新,自主研发芯片方能走出困境。中国的制造业不受制于人,从优秀到卓越,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而当务之急是解决人才的问题。追本溯源,重塑工匠价值,是中国企业面临强敌环伺时的唯一选择。
2.4 将严格的职业技能考核融入工匠精神
职业技能考核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2019 年11 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5],高职院校充分研究该指导意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职业技能考核机制。1+X 证书制度的颁布契合职业教育特点,既对学生进行了学历考核,又进行了职业技能考核。
2.5 培养大学生崇敬“工匠精神”的情怀
校园文化一方面指精神上的,另一方面指物质上的。因此,高校除了通过课程建设等融入工匠精神,还可以通过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设立文化长廊,用文字、绘画、雕塑等形式,大力宣传工匠人物,让他们的事迹广为传颂并逐渐形成一种牢固的理念,一种价值观。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优秀专业人员到学校授课,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故事,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企业生存的要领是不断创新,用工匠精神战胜对手。当高职引入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后,学生不再坐而论道,而是以工匠精神来衡量自己。这种责任感就是工匠精神情怀的体现。
2.6 以技能竞赛为抓手,融合工匠精神
技能竞争包括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学生技能竞赛两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首先要成为大师。教师的竞赛项目有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等。竞赛从内容与策略、特色创新等方面进行充分展示,体现课程团队对教学设计与实施、信息化手段应用、评价与反思的驾驭能力,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课程思政元素以各种形式和内容生动呈现,从而彰显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目前,大学生技能竞赛项目比较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官网发布“2021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拟设赛项规程”,共62 个。职业技能竞赛是各个专业技术领域技术的比拼,只靠课堂上讲授远远不够,需要通过企业、网络等多种渠道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并应用到实践中。学生的竞赛项目有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者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通过竞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创新比赛中找到了成就感,由以往被动式的课堂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钻研,这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必由之路。
3 总结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是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必须加强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基于文化育人视角,应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思想修养课、传统文化课入手,从理想情怀、企业制度文化、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考核等创新创业教育中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打下坚实的职业素养基础,成长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