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影像在乳腺硬化性腺病与浸润性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2023-01-18王玉华花义同姜京汝通信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4期
关键词:扫查冠状征象

王玉华,花义同,姜京汝,刘 瑾(通信作者)

(1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科 山东 滨州 256600)

(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 山东 滨州 256600)

乳腺硬化性腺病(sclerosing adenosis,SA)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乳腺疾病,该病虽然属于良性病变,但由于其病理类型特殊,极易与浸润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IBC)混淆,导致漏诊、误诊,影响患者后续治疗[1-2]。由于SA在超声图像上存在交叉性特点,与恶性肿瘤具有类似的影像学表现,常规超声检查方式难以有效进行鉴别,不利于诊疗方案确定,因此需选择其他更为有效的诊断方式[3-4]。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影像(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ABVS)能够对乳腺进行全面扫查,形成三维立体图像,不仅能够得到乳腺横断面、冠状面图像,还能够获得矢状面图像,便于清晰、直观对乳腺肿物进行观察,提高诊断准确性[5-6]。本研究对72例SA患者与65例IB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ABVS的诊断价值,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7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的72例SA患者(SA组)与65例IBC患者(IBC组)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患者病理、影像、手术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既往存在胸部手术史(隆胸手术、乳房肿瘤切除手术等)者;②合并其他类型乳腺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ABVS检查,患者取仰卧位,使其双手举到头部,促使胸大肌充分伸展,在检查前明确患者乳房大小,以便选择最佳扫查深度,采用软垫适当垫高患者背部,并调节患者呼吸频率,使其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进行检查;采用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系统(GE Invenia ABVS)及所配备的专业探头对乳房进行探查,采用目视法将乳腺分为3个区域(外侧位、内侧位及前后位),以此为常规扫描切面,将获得完整乳腺腺体容积影像作为扫描原则,如果患者乳房较大,则进一步增加扫描切面,可通过对上位、下位进行扫查,实现全乳覆盖,如果患者乳房较小,则适当减少扫描切面;依据患者乳房大小选择扫描深度,以保证腺体、胸大肌等能够完整显示,每当完成1个切面扫查后,对乳头位置进行正确标记,全部扫查完成后,系统能够自动获取全容积成像数据,并将其传输至ABVS工作站系统,由医师利用专业软件储存并分析图像。所有阅片医师均接受过专业培训,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对SA患者与IBC患者ABVS二维平面及冠状面征象进行分析,详细记录病灶情况,包括回声特性、病灶肿块边缘,并分析是否存在“汇聚征”、钙化等情况,若存在不同意见时,可与其他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进行探讨,最终得出一致结论。

1.3 观察指标

①资料收集:收集患者年龄、有无乳腺癌家族史、是否可触及病灶、有无哺乳史等一般资料;②ABVS二维平面征象:统计两组病灶直径、病灶形态及回声特征;③ABVS冠状面征象:统计两组后方回声特征、肿块边缘、钙化及“汇聚征”情况,并观察钙化分布征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在年龄、是否可触及病灶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无乳腺癌家族史、有无哺乳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ABVS二维平面征象比较

在72例SA患者中,病灶最大径平均为(1.58±0.52) cm,在65例IBC患者中,病灶最大径平均为(2.62±0.85)cm;SA组病灶直径小于I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31,P<0.001)。SA组病灶形态、回声特征与I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灶形态、回声特征比较[n(%)]

2.3 两组ABVS冠状面征象比较

SA组后方回声特征、病灶边缘、钙化及与“汇聚征”与I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SA组钙化分布征象(段样分布、弥漫分布)与I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ABVS冠状面征象比较[n(%)]

表4 两组钙化分布征象比较[n(%)]

3 讨论

SA以腺体、间质细胞增生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于良性增生性乳腺疾病,随着病情进展,病变部位逐渐累及至终末导管小叶单位,对周围正常正常乳腺小叶组织造成推挤延伸,引起“假浸润”现象,而IBC同样存在明显周围组织浸润现象,因此二者极易混淆,造成误诊、漏诊[7-8]。

准确鉴别SA、IBC对疾病诊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SA影像特征不仅包括良性病变表现,还包含恶性病变特征,加之其病理细胞学同样与IBC具有相似表现,导致常规超声诊断准确率大大降低,通常需采用手术、穿刺等方式进一步诊断,不仅增加对机体损伤性,还加重家庭经济负担,效果欠佳[9-10]。ABVS可覆盖全乳腺组织,对病灶进行全面扫描,即能够保留常规超声优点(可重复、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等),还能够降低操作者依赖性,使图像信息得以完整储存具有显著优势[11-12]。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该技术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细致的乳腺冠状面信息,利用连续断层扫查方式(图像层间距最小能够到达0.5 mm),可获得较为完整的乳腺解剖数据,检测出较小的病灶组织,有效鉴别恶性与良性病变,促进恶性肿瘤检出率的提高,进一步提升诊断效果[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SA组病灶最大径(1.53±0.39)cm与IBC组(2.62±0.45)cm比较,前者更小,但ABVS二维平面征象(病灶形态、回声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SA虽然具有“假浸润”现象,但与恶性肿瘤浸润生长一定存在差别,容易受到周边密实的腺体小叶组织的影响,对其生长产生限制作用,因此相较于IBC,SA病灶更小,而ABVS可在病灶大小测量上发挥显著优势;但由于二维平面存在明显重叠状况,难以有效辨别病灶形态、回声特征,容易导致误诊[15]。通过比较两组ABVS冠状面征象,结果显示,SA组表现为后方回声增强或无改变(81.94%)、病灶边缘光滑清晰(84.72%)、无钙化(68.06%)、无“汇聚征”(79.17%),而IBC组则表现为后方回声衰减(58.46%)、病灶边缘有毛刺(67.69%)、微钙化(56.92%)、有“汇聚征”(69.23%);此外,在钙化分布征象上,SA组主要表现为集群分布(47.83%)、弥漫分布(39.13%),IBC组则表现为集群分布(55.10%)、段样分布(20.41%)、区域分布(18.37%)。究其原因,ABVS利用断层扫描方式能够有效获取乳腺整体解剖结构、信息,从不同角度进行图像重组,在保留二维成像优势的同时,有效弥补其弊端,防止出现方回声衰减伪象,提高诊断准确性,ABVS利用三维成像优势,通过冠状面影像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病灶冠状切面状况,便于发现SA、IBC在病灶边缘、周边组织浸润的差异性,促进诊断效能的提高[16]。

综上所述,虽然在ABVS二维平面征象仍存在重叠现象,难以有效鉴别SA与IBC,但ABVS冠状面征象能够发现SA、IBC在后方回声、病灶边缘、钙化及“汇聚征”的差别,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诊断,可充分对二者进行鉴别,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扫查冠状征象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钢板超声波自动扫查方式对探伤覆盖率的影响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
冠状切面在胎儿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TOFD检测中初始扫查面盲区高度确定方法分析
乳腺癌患者CT征象与SIRT1表达水平的关系研究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