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猫咬伤竟感染了这种病毒

2023-01-17蒋庆雨浙江省中医院

健康博览 2023年1期
关键词:病猫喹诺酮脏器

□文/蒋庆雨 浙江省中医院

“医生,我想做个毒物检测。”急诊室里,一位姑娘刚进门就来了这么一句。当天值班的急诊医生顿感好奇,赶紧问清缘由,姑娘说她妈妈(孙阿姨)半个月前被自家农村养的猫咬伤,之后发现那只猫突然不明不白地死亡了。

“我妈妈被猫咬伤后马上去打了狂犬疫苗,但是之后还是出现了一吃东西就吐的情况,同时还发低烧、没有力气、头晕!”姑娘焦急地解释着,“我们一家人都认为猫是中毒死掉的,妈妈被猫咬伤以后也可能中毒了,在老家医院做了一些检查,可是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所以来这里想做一个毒物检测。”

听着这一段故事,医生也看完了孙阿姨的所有检验检查报告,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尿常规提示有蛋白尿、隐血、肾功能不全。检查虽不完善,但已经提示病情并不简单。

急诊医学科经过讨论、会诊后认为:孙阿姨存在感染,而不是药物中毒,但感染的病原体不明,不排除猫爪热等特殊感染,并且病情有可能会进展成多脏器功能衰竭。为了解开谜团,孙阿姨急诊住院,并做了基因二代测序检查以明确病原体诊断。

住院第3天,谜团终于解开。孙阿姨的外周血的基因二代测序提示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什么是新型布尼亚病毒

新型布尼亚病毒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以下简称为SFTSV),是2009年由我国学者首次从蜱虫体内发现并报道的一种新型RNA病毒,可导致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死率高达6%~30%,预后差。SFTSV的来源和带菌者仍然未知,但蜱虫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传播媒介,可在人群中通过血液接触等进行传播,但人—人传播,潜伏期较蜱咬伤短,症状轻,早期诊治预后良好。该病主要发生于林区、丘陵等地带,多发于春、夏季节,潜伏期可能为1~2周。

查阅相关文献,本例患者是国内首例猫咬伤致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者,国际上也仅有1例猫咬伤致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相关报道:日本一妇女被猫咬伤后不幸病逝,尸检发现是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导致的严重多脏器功能衰竭!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在国内只通过蜱虫叮咬感染,也可能是猫感染了SFTSV,通过唾液从咬伤处传染给患者,患者就是被病猫咬伤后感染上了SFTSV。尽管该猫没有被明确诊断为病毒学上的SFTSV感染,但这些数据有力地支持了患者直接感染了病猫的SFTSV的假设。

感染SFTSV有哪些临床表现

感染SFTSV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难以与其他疾病鉴别,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早期临床资料提示,SFTSV临床表现为发热、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肌痛、口腔出血、局部淋巴结肿大,常见的症状还包括蛋白尿、血尿、头晕、头痛、寒战。实验室检查结果常为乳酸脱氢酶、转氨酶升高,其次为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丙氨高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升高。

SFTSV的治疗与预防

SFTSV的治疗主要为支持治疗,尚无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但效果有限。抗生素可预防或治疗继发性细菌感染,特别是有蜱虫叮咬史的患者。研究显示,替加环素或新喹诺酮类可预防蜱虫叮咬传播的细菌性感染,此类抗生素的益处除了杀菌或抑菌作用外,还能抑制机体炎性反应。

目前尚无预防SFTSV感染的疫苗,主要预防措施是防止蜱虫暴露或叮咬,避免接触SFTSV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医务人员或确诊患者的接触者均需进行基本的个人防护,包括手套、面罩以及眼和皮肤的保护;流行季节时人群防护包括喷洒杀虫剂、穿长袖衣服、尽可能避免进入疫区等。

针对孙阿姨的病情,急诊医师团队继续给予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感染、保护脏器功能等对症处理,以及隔离治疗,后转往感染科继续治疗。治疗后恢复情况较好。

猜你喜欢

病猫喹诺酮脏器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主人和猫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鳖甲及其复方制剂抗脏器纤维化研究进展
在达古雪山巅
九月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
手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137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