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在卒中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3-01-17滕飞
滕飞
(浙江省台州市中医院,台州 318000)
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突发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群体在我国日益趋于年轻化。西医以肌肉松弛药物来恢复血液循环,保护神经从而缓解症状,康复训练能改善吞咽、运动等功能障碍,但康复训练太久易增加患者及家属心理压力,导致依从性较差[1]。中医认为,卒中属“偏枯”范畴,为阴阳失调所致,应以开窍醒神之法来治。针灸具有疏经活血、醒脑开窍的功效,可帮助患者修复神经组织损伤,缓解卒中后患者肌张力,进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2]。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在卒中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90例卒中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40~76岁,平均(58.27±5.22)岁;发病时间1~6个月,平均(3.43±0.68)月。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41~78岁,平均(58.57±5.30)岁;发病时间2~5个月,平均(3.65±0.72)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中医:《脑卒中诊断治疗学》[3];西医:《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患者发病时间≤6 h,脑功能持续损害≥1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HISS)[5]>4者;患者或家属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等。排除标准:有凝血功能障碍者;肝肾功能异常者等。本研究通过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常规治疗包括营养神经、改善循环、脱水降颅压等,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则予以降压、降糖等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由康复医生依据计划指导肢体运动、坐起与站立、行走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训练。早期卒中患者先利用支架或牵引绳及健侧手臂训练两侧肢体相互配合,练习上举、前伸抬腿、翻身等运动,然后通过抬高床头、增加坐起时间练习坐起,待能坐床边便指导患者站立训练,能长时间站立,则可练习原地踏步,尝试搀扶或辅助椅子、拐杖行走,由此直至能进行穿衣、洗漱等自理。严重瘫痪患者则专业人员辅助进行被动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头面部取水沟、穴百会、人中、地仓;上肢取穴内关、曲池、合谷、肩髎;下肢取穴三阴交、足三里、环跳、阳陵泉、血海。每次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配若干辅穴,运用提插捻转、补虚泻实等手法对不同症型患者辨证施针,每次留针30 min,1次/d,5次/周。两组均治疗4周,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后参照NHISS评估,基本治愈:NHISS降幅为91~100%;显效:NHISS降幅为46~90%;有效:NHISS降幅为18~45%;无效:降幅<18%或评分无变化,(基本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2)NHI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6]、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7]评分:采用NHISS、FMA评分、ADL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NHISS评分包括意识、视野等多项内容,共45分,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FMA评分共100分,分越高运动功能越好;ADL总分共100分,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血清B型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神经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取治疗前后两组静脉血5 mL,待其自行凝固后,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用电化学发光法测血清BNP,金标定量法测血清CR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血清NSE水平。(4)治疗后6个月若患者再次出现卒中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并经影像学检查发现新病灶,则为复发,复发率=复发例数/总例数×100%,死亡率=死亡例数/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观察组基本治愈12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3%(42/45);对照组基本治愈8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5.56%(34/4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414,P<0.05)。
2.2 NHISS、FMA、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两组NHI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而FMA、AD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NHISS、FMA、ADL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NHISS、FMA、ADL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 FM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NHI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ADL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45 45 30.22±5.54 30.17±5.50 0.043>0.05 21.48±3.63*15.02±2.59*9.718<0.05 15.24±3.36 15.32±3.51 0.110>0.05 43.56±6.07*76.98±8.73*21.084<0.05 9.80±2.11 9.85±2.56 0.101>0.05 40.14±6.32*72.29±9.70*18.629<0.05
2.3 血清BNP、CRP及NSE水平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BNP、CRP、NSE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BNP、CRP、NSE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血清BNP、CRP、NSE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 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BNP(ng·L)治疗前 治疗后NSE(μg·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t P 45 45 167.52±20.24 168.07±21.35 0.125>0.05 73.62±9.33*45.16±7.42*16.015<0.05 41.65±6.70 41.38±6.56 0.193>0.05 17.47±4.65*9.96±2.28*9.728<0.05 22.55±4.70 22.68±4.36 0.136>0.05 13.47±2.45*8.80±1.39*11.121<0.05
2.4 复发率与死亡率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0.00%(0/45)低于对照组13.33%(6/45)(χ2=4.464,P<0.05);观察组死亡率0.00%(0/45)低于对照组4.44%(2/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11,P>0.05)。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中老年人脑血管多发病,该病常由动脉粥样硬化或外伤等引起脑血管堵塞、缺血破裂,可导致患者猝然昏倒、口眼歪斜,并伴有偏瘫、感觉障碍与智力障碍等后遗症。西医治法有溶栓、降纤等,但易发生出血、过敏等反应,卒中后及时施以康复训练可降低后遗症的发生风险,但训练周期长,效果不稳定[8]。
中医认为,卒中因阴阳失调、瘀血阻络、脑府失养而发病,治法有化痰清心、活血开窍等[9]。中医常用针灸治疗脑卒中,水沟醒神开窍、通语利咽;内关可调血脉、和阴阳;三阴交调气安神、补脑益髓,此三穴助言语流利、机窍灵活。穴百会、人中、足三里可疏通经络,口歪则针刺地仓,痰热腑实针刺曲池[10]。上下肢不利针刺合谷、肩髎、曲池,环跳、阳陵泉、血海,可助患侧通经气、调经络,纠正局部肌张力、肌腱等失衡[11]。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FMA、ADL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能有效减轻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较好,与姜铭[12]的研究基本一致。卒中发作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使左心室受压加重,导致血清BNP、CRP水平升高,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使缺血半暗带恶化,进而加重卒中患者脑损伤并影响预后,血清NSE水平升高则预示卒中患者梗死体积扩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深[13]。针灸能通过刺激神经细胞建立侧支循环以打通患者瘀阻脉络来增加脑部血供量,从而提高脑组织的氧分压,改善卒中患者的缺血、缺氧状态,从而降低炎症反应,提高卒中后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调节神经递质以加速神经功能重建[14]。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BNP、CRP、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能促进卒中后患者血液循环,更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与陈谋[15]研究相符。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另外对复发率及死亡率进行了记录与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随访时间较短有关,还需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卒中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肢体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恢复,减低复发率,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