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3-01-17许潇潇王佳琦
许潇潇,张 瑞,王佳琦,陈 晨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临床常见的是食管鳞癌、食管腺癌两大类,其主要发病位置在咽喉部以下至食管、胃结合部之间,对患者健康影响程度较大[1]。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利用效率下降所致[2]。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是消化系统较为复杂的临床疾病之一。对于该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以手术为主,但术后如何保证患者的营养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保证患者的血糖指标达到平稳状态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3]。有临床研究认为可通过肠外营养的方式对患者实施干预,但该干预方式无法保证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顺利恢复。在此基础上,有临床研究提倡应用肠内营养的方式对患者实施干预,但这种干预方式对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尚待深入研究[4]。本研究探讨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及其对营养学指标和血糖调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8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其中对照组44例,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51~72(61.54±10.23)岁,食管癌病程6~8(7.62±2.31)个月;糖尿病病程2~4(3.44±0.57)a;观察组45例,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50~73(61.72±10.22)岁,食管癌病程5~8(7.55±2.39)个月;糖尿病病程1~4(3.52±0.66)a。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病程等因素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支持食管癌合并糖尿病的诊断标准[5-6];②患者年龄≥18周岁,且无精神类疾病;③患者腹部无重大手术或外伤病史;④患者肿瘤病灶无转移,肿瘤细胞未侵袭重要脏器;⑤本研究取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与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已经进入癌症晚期,无手术治疗意义;②对手术不耐受的高龄患者,麻醉风险较高的患者;③肝肾功能严重不足;④在研究过程中死亡的患者或主动退出研究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肠外营养主要通过中心静脉输注的方式为患者补充营养物质;输注药物主要包含葡萄糖注射液、平衡氨基酸注射液、20%脂肪乳等,其次临床医师会根据患者病情适当为患者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具体用量以药物使用说明和患者病情为准。
观察组患者给予十二指肠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干预:术后将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患者体内,营养管末端位于十二指肠屈氏韧带远端,记录十二指肠营养管的位置及置入长度,定期巡护,避免营养管扭曲变形;术后6 h(即麻醉清醒后)将250~500 mL的温热水注入患者体内,观察患者有无不适感,若患者感觉良好,则可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在注入肠内营养混悬液(规格:1.0 kcal·mL-1;国药准字:H20030011;生产厂家;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无菌纱布过滤,避免发生营养管堵塞;营养液的温度保持在38~40 ℃,每次注入量≤1 500 mL,借助供应泵将初始流速控制在60~80 mL·h-1以内,若患者耐受程度良好,则可提高流速至80~100 mL·h-1;每天滴注完毕后,应使用30~50 mL的生理盐水进行冲管(温度38~40 ℃);术后第二天以肠内乳剂、高营养多聚合剂为主(1.0 kcal·mL-1),术后第四天起可添加汤类辅食或牛奶;术后第七天起改为经口进食;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发生呛咳。
1.3 观察指标
①肠功能恢复效果:记录两组患者的肠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评估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效果差异。②营养状态指标:在干预前及干预1周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液3 mL,应用迈瑞Mindray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BS-280)检测两组患者的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状态指标。③血糖调控:在实施干预前及干预1周后,应用血糖检测仪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应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监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④并发症: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喉返神经损伤、吻合口瘘、肺炎、切口感染等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效果
实施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肠功能恢复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项营养指标对比
2.3 两组患者血糖调控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项血糖指标对比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喉返神经损伤、吻合口瘘、肺炎、切口感染等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例(%)
3 讨论
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死亡率仍居高不下[7]。该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对于食管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而言,提高患者自身营养水平、控制其血糖水平是提高术后生活水平及生命质量最重要的措施。传统临床干预主张使用肠外营养的方式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但有临床研究认为该干预方式具有一定的缺点,即无法保证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8]。在此基础上,有临床研究认为,依靠十二指肠营养管实施的肠内营养可以在术后保证患者肠道功能的正常运作[9]。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证明以十二指肠营养管为主要干预手段的临床干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效果。肠功能主要以肠道的蠕动、消化、吸收功能为主,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肠道手术患者在术后6 h即可恢复小肠的蠕动吸收功能,且在正常生理耐受范围内,患者受到的肠道蠕动刺激越大,对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越有利[10]。对照组中的肠外营养主要以静脉输注营养液或营养性药品为主,输注方式为静脉注射,此类干预手法可以保证患者的营养水平,但对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无明显作用;观察组以十二指肠管输送营养物质的方式将营养液输注患者肠道内,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加快肠道功能的恢复进程,同时营养液的输注也为患者提供了营养物质,保证其自身营养水平。
本研究中,实施干预后的观察组患者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证明十二指肠营养管可以提高患者的营养状态指标。现代医学认为,术后患者营养状态改善主要依靠体外营养物质的输送和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11]。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提高自身营养水平的方式主要以静脉输注为主,具有一定的诊疗局限性;观察组患者以十二指肠营养管为媒介,实施肠内营养干预,可以保证营养物质供应量的充足,且刺激肠道功能恢复,提高肠壁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在诊疗中也会适当增加静脉注射等,增加患者获取营养物质的途径,提高营养水平。
对于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术后患者而言,在提高其肠道功能和自身营养水平的同时,还应保证患者自身血糖水平的平衡和稳定,避免在输注营养物质的同时刺激血糖水平的提升[12]。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证明十二指肠营养管可以改善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肠内营养可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以此为基础,在患者术后早期输送肠道内营养物质可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进程,提高肠道生理功能恢复,进而提高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降低营养物质中的含糖物质对肠道及机体的刺激;同时,肠内营养输注过程中更容易控制含糖物质的剂量,且肠道对糖分的吸收过程速率与静脉输注相比会降低,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两组患者之前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证明两组患者的干预安全性相似。
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大,因此在干预过程中需建立良好的血糖控制流程,避免因糖尿病水平变化影响研究结果;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受肿瘤及慢性疾病的影响,体质差异较大,在研究过程中应严格把控标准,避免术后误差结果较大。
综上所述,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术后患者实施干预后,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术后肠功能恢复速率,增强患者营养学指标并改善患者血糖调控水平;同时十二指肠营养管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