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型需求下的“一懂两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23-01-16马雪雁王弢张天琪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2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马雪雁 王弢 张天琪

摘要: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建设行动的基础性工作。文章基于北京郊区农村在美丽乡村、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等领域对于人才需求的现状,以情景化教學等四种主要模式进行复合型人才培育工作的实践探索,并提出未来人才队伍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一懂两爱”;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首要条件就是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即“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不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而且从2019~2021年以来的重要一号文件都明确指出培养农村基层人才的必要性和战略性。在2021年2月党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更是将农村基层人才培育工作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北京市在2021年7月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也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北京市要围绕“谁来种地”“谁来振兴乡村”,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坚持本地培养和引进输入相结合,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当前,“三农”工作队伍的主体是以村“两委”成员为代表的农村基层干部,他们生活在农村,最贴近农民,他们既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又是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形象代表”。着力培养“一懂两爱”的北京郊区农村基层干部,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和保证。

一、问题的提出

在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期,统筹处理好“都”与“城”、“城”与“乡”的关系,做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的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北京郊区农村基层干部提出了更高的新标准、新要求。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后继乏人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些乡镇的村两委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偏低,年龄偏大,缺少新鲜血液的更新和补充;另一方面,随着北京四个中心战略的实施,城乡进一步融合发展,农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城乡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已经开始出现并日趋频繁。在这种复合型需求下,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村基层干部的来源渠道和成长空间,着力提升“一懂两爱”素质,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是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北京市近年来农村干部培养工作调研入手,结合举办过的培训、学历教育等工作,提出北京郊区“一懂两爱”农村基层干部培养模式和政策建议。

二、复合型需求下“一懂两爱”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向

京郊乡村振兴,要坚持首善标准、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这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一是以抓党建为统领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坚持立根铸魂,把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深入学习习近平党建思想,积极应对转型发展。二是以乡村振兴为导向,培养“懂农业”的专业化人才。教育培训需要适应国际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重点面向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乡村文化产业、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产业业态的能力需求,打造懂现代农业的专业人才队伍。三是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体培养农村基层干部人才的“两爱”情怀。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感,重要的是来源于对农村、对农民历史贡献和重要地位的科学认知。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加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史教育,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宗旨,夯实爱农村爱农民的思想基础。

学界对于“一懂两爱”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培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杨玉富,王冬冬(2018)指出“目前高等农业教育在‘一懂两爱要求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和重功利轻素质的问题”。

综上认为,“一懂两爱”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实践模式上进行创新,以此来更好地适应农村基层对于干部人才的专业化和多元化需求。

三、北京郊区农村基层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北京市非常重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创造性地尝试和兼容了农村基层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中效果较好的培训模式。比如情景化的现场教学模式、问题化的专题研讨模式、系统化的“半农半读”模式以及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情景化教学模式

情景化现场教学亦称“现场体验式教学”,通过以现场教学点为课堂,以素材作为教材,用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引导学员带着问题实地调查,在此过程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在互动研讨中激发思路和提升认识,在案例分析中提升能力。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将红色教育基地作为党性教育课堂,将鲜活的英雄事迹作为教材内容,使教学更加有效。现场教学克服了灌输式教学的缺陷,在教师主导下,学员成为主体,教师着重把握教学的主旨和进程,学员在现场自己看、自己听、自己悟。党性教育采取情景化现场教学模式,帮助村两委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先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把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替农民着想,真正做到“爱农村、爱农民”。

(二)问题化研讨模式

问题化研讨培训教学模式是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诱因,促使学员运用各种方法和技能搜集和研究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学员通过对现场实际问题事实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专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总结可供借鉴的经验,从现场问题事实材料中提炼出新观点,以此训练他们运用理论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该模式具有很好的应用性。

在通州区潞城镇在村两委干部培训工作中,举办“如何处理群体事件”、“新时期社会治理问题和策略”等专题培训,采用了典型的问题化研讨培训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根据潞城镇现状,围绕“棚户改造”为核心问题点→组织村两委学员进入棚户现场找出系列问题→学员针对问题深刻剖析→个人独立进行问题总结反思→村两委组员和教师共同进行专题研讨行动→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在专题研讨的“实战”行动阶段,激励村两委学员进行创新的思维活动,把专题研讨作为思维方式的训练,抓好教师引导、小组研讨和大组交流三个相互衔接呼应的操作环节。要求学员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鼓励不同观点的辩论和交锋,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充分比较和交换,使学员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分析和研究问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有了明显提升。

(三)系统化培养模式

系统化培养即采取半农半读、农学交替、农学结合,实行个性化教学组织的培养方式,是一种时间较长的学历提升培养模式,比较适合村两委后备干部培养。该模式能将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两委干部教育学历能力提升作为实践创新起点,不仅打破了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教学体系壁垒,还能满足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提升、知识系统化培养的需求,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均结合农学需求做出改革创新。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两委干部学历能力双提升工程的具体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新型职业农民学历能力提升工程从2016年开始实施,招生规模持续稳定增长。2018年,面对农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年轻农村待业青年,开设了村务管理专业,培养村两委后备人才。该项目由最初房山、门头沟、延庆三个区做试点招生,到目前面向全市涉农区招生,每年招生规模超出预期,现有1700余名在校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四)阶梯式培育模式

阶梯式人才培养能够有效解决“断崖式的人才断层”问题,从农村中发现“一懂两爱”的优秀人才,在实践中培养、储备、大批乡土人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该模式设计为三个层级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普适教育培训,主要目标是提高农业劳动者队伍素质。第二阶段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主要目标是培养在当地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并得到周围群众认可的农村专业型劳动者。第三阶段是村两委后备干部综合能力教育培训,主要目标是培养有责任心、能力强,能够服务“三农”的村两委班子后备队伍。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呈现“优中选优”阶梯式“递进”特点。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突出以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培育。围绕现实需求和“一懂两爱”人才需求,提供更为精准的和以人为本的“菜单式”服务,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需求服务菜单,制定相应的培训模式,变粗放型育才为精准化育才。二是突出普适性,推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乡村振兴,关键在农民素质的提高。让大多数农民都能参与培训,成为阶梯培养金字塔的塔基,让每个农民都有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机会。三是培育中知识相互融合,能力呈递进式上升。在该模式的任何阶段,知识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融合应用,能力呈现递进式上升。并根据每阶段人才具备的能力素质,进行针对性培训,并且注重与未来阶段岗位能力的衔接,提升了适应能力。四是培育的人才阶梯式“递进”。遵循从“好中选优”到“优中选强”原则,通过了全部阶段培养后表现优秀、条件成熟的精英,可以作为村两委干部的候选人;不胜任或不适合继续作为培养对象的,及时调整,或继续培训“回炉再造”,不断提升素质能力。五是解决短期培训难于深入问题。阶梯式培训模式从根本上可以解决短期培训深入不下去的问题,夯实了学员的专业理论基础,为“一懂两爱”人才的“懂农业”技能、“爱农村、爱农民”的综合能力提升做好知识储备。六是培育各阶段的独立性和整合性。三个阶段的培训相对独立,知识比较系统完整。但时间上没有培训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特点,进行“补漏式”选择模块培训。大部分人员可以遵循这一顺序,特殊情况例外。比如党员中优秀的复员军人、回乡创业人员、致富带头人等可以直接进入村两委干部候选。

四、“一懂两爱”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为培育一支政治可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一懂两爱”农村基层干部人才队伍,还需从以下几个层面给予支持。

(一)以职业化为目标,科学规划农村基层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城市功能扩展,近郊很多农村居民都将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型居民,他们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而大量流入外来人口,加剧了管理难度。这些地区的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方式和内容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管理完全不同。亟须培养建设一支掌握国际化大都市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区经济制度建设、社区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村干部队伍。一是强化党性为目标,以党员、干部全员培训为要求,以实现党员干部素质提升、能力提高、工作提质为任务,统筹阵地、资金、师资和统一教材、考核(一强、二全、三提、五统)。二是充分发挥区级农业广播学校、乡镇党校、各村道德讲堂的阵地作用,夯实培训基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领导干部上讲台”,通过基层干部讲政策、乡镇领导讲方法、干部之间做交流等方式提升教育培训效果。三是在培训基础上突出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举办“头雁论坛”,深化农村建设发展交流与研讨,着力解决村级工作中的重点难点。

(二)以多样化为手段,配齐配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对于北京郊区的生态涵养区,由于功能定位不同,又缺乏可直接开发利用的资源,部分村没有主导增收产业,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使村级工作失去长期依靠的主要载体。一是拓宽农村基层干部的来源渠道,通过合理设置岗位,搭建一定的科层结构。通过公开招聘,吸引各方人才,选拔中突出政治标准、兼顾专业技能,签订劳动合同,根据绩效考核调控工资收入。二是注重在中高级农村实用人才中择优选配,特别是在退伍军人、优秀大学生“村官”和回乡大学生中选配;加大对软弱涣散村和低收入村选派党组织“第一书记”力度,拓展人才来源渠道。三是加强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储备,支持农村青年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注重从新型职业农民中培育和选拔两委干部。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導和支持品德和能力优秀的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等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三)以专业化为依托,城乡统筹开展人才培养

根据“一懂两爱”人才队伍建设要求,需要统筹人才培养政策,科学制定培养规划,健全完善培养机制,不断改进培训方式,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是加强培训统筹规划,改变多部门多头调训、重复培训现状。近年来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从各个层面关心关爱农民、农村干部,每年举办各种各类培训,但是各部门间缺乏统筹沟通,培训对象重复、内容重叠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干部每年被调训多次,疲于应付,有的干部多年得不到培训机会,培训效果远低于预期。建议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参照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模式,统筹涉农培训经费,建立培训计划编报和审批制度。

二是构建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解决长期困扰乡村人才匮乏问题。构建多层次、长短结合、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短期培训不解渴、学历教育没时间的问题,提高培训效益。将零散的培训与系统的学历教育相结合,把培训学习贯穿于“一懂两爱”人才长期发展过程中,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也强调学习的规范性,不断夯实学员的专业理论基础,提升综合能力素质。

三是加强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将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工作与在职村干部培养工作同等对待。坚持“选+训+练+用”模式,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有计划地选送他们接受各种职业和专业培训,采取顶岗培养、轮岗交流、定人帮带等方式让他们经常参加实践锻炼,并定期进行考核、考察,能够使用的,要尽快安排进入村两委干部实职岗位。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扩展资金来源,如区委、各乡镇党委(涉农街道党工委)留存的党费也可以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给予适当补贴;加大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区委党校、乡镇成人学校的阵地优势,确保办出特色、办成品牌。积极争取各类政策,在涉农专业学历教育学费减免的基础上,争取将社区管理等新专业也纳入减免范畴,设立误工补贴、专项奖学金等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和两委干部接受涉农高职院校学历能力双提升的系统教育;加强教育培训经费的跟踪管理,不断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以規范化为重心,完善农村基层干部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需要着力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经济上有“甜头”、政治上有“奔头”、离任后有“靠头”。

一是提高村干部工作报酬,调动工作积极性。根据2016年北京市出台的《关于村干部基本待遇和基本保障的实施办法(试行)》,村干部工作报酬由基本报酬和绩效奖励两部分组成,其中基本报酬由市、区两级财政负担,绩效奖励由乡镇(涉农街道)、村统筹解决。村干部工作报酬与其任职年限、工作业绩挂钩,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基本报酬一般不低于所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就执行情况来看,在工资收入方面,虽然村党支部书记的收入与乡镇科级干部的收入基本持平,但村“两委”其他干部收入往往要视村集体经济水平而定;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乡镇之间、不同村之间村干部收入不均衡甚至差距较大。建议通过提高工资标准,建立正常增长机制,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稳定干部队伍。要以村“两委”干部职业化为方向,以乡镇为单位探索建立村“两委”报酬待遇落实及正常增长办法。根据现阶段村干部所承担的任务量,结合农村经济收入水平,村党组织书记的基本工资标准应该不低于普通村民收入的2倍,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双肩挑”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10%,村委会主任则建议按照书记工资标准的90%确定、普通村“两委”干部的基本工资标准应该按照书记的80%确定。通过薪酬水平的提升,切实解决当前一部分村“两委”干部不得不依靠“副业”养家的问题,留住人才。

二是增强农村基层干部政治地位,提升荣誉感、使命感。区、镇两级党委政府需要从政策制定、力量匹配、资金投入等多方面支持村级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的村干部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继续做好面向村党组织书记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工作,扩大招考比例,提升村“两委”干部的上升空间。探索研究在乡镇(涉农街道)事业编中,为优秀村干部单独设置一些编制,让他们享受与镇派干部相同的待遇,安心在村内工作;加大“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优秀村干部”的评选表彰力度,从物质、精神上对村“两委”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强新闻宣传,选树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村干部典型,重视用先进典型教育人、影响人、鼓舞人,让全区村级干部都学有目标、赶有榜样、干有典范。

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减少后顾之忧。支持在职村干部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在市财政社会保险缴费补贴的基础上,由区、乡镇(涉农街道)两级财政继续提高补贴标准,力争做到村两委在职干部全覆盖,解决卸任村干部老有所养的问题。进一步将生活补贴机制扩大到所有正常离任的村“两委”干部,采取缴纳养老保险、一次性补助、按月发放等多种形式,全力解决好村“两委”干部的后顾之忧。

(五)以公开化为本底,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监督效率

加强村干部履职监督制约,规范村“两委”班子履职行为,是确保村两委干部队伍的带领性、纯洁性的基础。

一是进一步强化村级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坚持以制度管人,建立村干部学习、会议、日常考勤、业绩述职评价、廉洁自律管理等各类制度,从工作职责、处理事务、教育培训、日常管理等各方面全面规范村干部行为,着力解决目前村级较为突出的村干部“走读”、担当精神不足、“等靠”思想严重等问题。

二是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作用,落实民主决策、强化民主监督、深化村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扩大公开范围、创新公开形式,以村务公开的实际效果取信于民。要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村级党风廉政建设、村务决策、“三资”管理、村内工程建设中的监督作用,完善权责明晰、衔接配套、制约有力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

三是严格执行村账托管、村级大额资金专储账户管理、村级重大经济事项招投标、村级集体经济合同规范化管理等程序性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村级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把村级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

参考文献:

[1]杨玉富,王冬冬.高等农业教育“一懂两爱”理念的实现[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5):570-574.

[2]吴洋,高燕,赵志磊.打造“一懂两爱”教师队伍助力区域乡村振兴——北京市昌平农广校教师队伍建设实践[J].农民科技培训,2020(10):8-11.

[3]张新春,易娜,刘志坚,等.农业高职院校“一懂两爱”人才培养路径[J].教师博览(科研版),2021(09):13-14.

[4]张伟.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

[5]韩梅等.“半农半读”培育不离家、不离乡、不离业的职业农民[J].农民科技培训,2017(12):11-13.

*基金项目: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人文社科科研项目(XY-SK-19-16);北京市2021年度智库重大项目(BZK-2021ZD-01)。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计划”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材料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