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人才培养文献综述研究

2023-01-16刘宁馨金晶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2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刘宁馨 金晶

摘要:文章以现有国际化人才培养文献为基础,借鉴实践和理论研究经验,从国际化人才能力素质、专业技术国际化人才、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铁路国际化人才和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我国发展需求提出当前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不足。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一带一路”;人才培养

近年來,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推进,为众多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开放合作、贸易投资,其中铁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前期发展的关键,需培养相关专业型、技能型、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因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各大企业提供优质人才,增强人才活力,以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以国际化人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相关文献共计5681条,其主题词主要围绕在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等,其中最早文献于1970年发表,但在2013年开始每年发表数量均在300条以上,在2018年、2019年分别达到了565、648条,其文献研究热度和“一带一路”发展趋势大体相同。本文以国际化人才研究为主题,全面梳理相关文献综述,从国际化人才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国际化、高校国际化人才和铁路国际化人才四方面展开,分析国际化人才研究理论发展现状及存在不足。

一、国际化人才能力素质研究

“国际化人才”概念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而产生的,国内学术界无统一的定义。最早的“国际化能力”研究始于美国“外语和国际研究委员会”1979年的报告,其认为国际化能力由“外语掌握能力、国际理解力”两部分构成。关于国际化人才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其中知识主要包括前沿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国际化知识、国际惯例、国际事务知识、所在国家文化历史知识等;技能包括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国际活动能力、外语能力等;价值观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认知、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本国文化认同度、文化包容度等。但不同学者也对国际化人才能力有其个人研究见解。

迟琳琳针对国际化人才的创新素质做了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出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品德五个主要创新能力素质,其中创新能力包括沟通、分析、学习、问题解决、思维五种能力;创新人格包括乐观、自信、独立性、抗压性和适应性五项;创新精神包括进取、坚持、奉献、合作和探索五项;创新知识包括交叉学科知识、专业知识、知识面、工作经验和前沿知识;创新品德包括诚实正直、责任感、价值观、敬业、热情五项,并根据测算提出创新能力和创新知识是最为重要的素质。娄雅婷基于能力素质模型,从组织人才战略需求出发,将国际化人才的海外岗位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经营类、管理类与专业类,并认为各类在岗人员需有对应不同的能力素质。丁进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广泛性,能本性和价值性3点基本属性,并且需具有涉外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作出积极贡献。刘扬提出国际能力应具有知识和理解、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共3个维度,其中知识和理解,包括世界知识、全球化理解;技能包括使用工具、跨文化交际;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国际化意识、国际化态度和价值观认同。

二、技术人才国际化研究

目前关于专业技术人才国际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石油、财会、工程等专业技术方面,其在人才能力素质上主要集中在工程专业知识和国际化能力一两个维度上,其中工程技术人才国际化能力更强调包含着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专业的国际化技能,以及适应国际化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等。在专业技术国际化人才分类中,主要提出分为市场开拓相关人员、工程管理相关人员、技术相关人员三类;在专业技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提出是以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在具体培养方式中,各专业针对其工作性质和特色,有所不同和侧重。

石油在我国属于国际化发展较早的行业,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在2017~2020年已连续四年位列世界500强第四,其国际化人才已基本从技能技术人才输出阶段,向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阶段和自营区块经营阶段过渡,因此其对技术型、复合型以及高级管理型人才相关研究都已较为全面。目前研究中主要认为石油企业国际化人才除需上述主要国际化能力素质以外,还需具备专业扎实的石油知识,熟悉和精通国际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石油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目前研究主要是提出中石油等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以及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等研究所开展产学研培养模式,以专业知识、涉外交流知识、国际合作法规知识、市场经营管理知识、合作国国情知识为核心,以共建实践基地、“订单式”培养、联合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形式。

在对复合型注册会计师培养中,魏驰东强调其国际化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技能,还要熟悉金融、法律和计算机等理论知识,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服装专业技术中,万艳敏提出其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服务中国文化宣传;在制造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倪娜提出要紧密结合所学专业发展战略,预判好对接国家,并学习相关语言、文化等。

三、高校国际化人才研究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起主体作用。目前在对高校国际化人才研究中,主要是围绕校企合作模式、国际化教学体系、国际化课程设置以及人才能力培养等方面展开。

在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中,主要是提出了订单式培养、项目联合培养、定向委培等方式,其中顾哲基于国际合作、校企联合、动态机制和积极反馈四个原则设计出校际学生交流模式、校际合作模式、校企联合模式三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对三种模式进行优缺点分析,总结出校际学生交流、校际合作和校企联合可用以培养输入人才;校际学生交流和校际合作可用以培养输出人才。

在国际化教学体系中,主要针对战略定位、人员要素、运作要素、财务要素、组织要素等进行设计,其中战略定位主要政策举措、教育观念;人员要素,主要指学生的国际交流、师资力量;运作要素主要指课程、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产出国际化等;财务要素主要指教育国际化经费来源、国际化专项经费支出等;组织要素主要指国际学术研究机构和涉外管理机构的设立。

在国际化课程设计中,对课程设计主要认为应包括功能、应用和文化三个方面,其中课程设置要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要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融入学科前沿知识、国际化知识和创业相关内容。

其他研究中,还有提出关于高校在培养“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多元环境分析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思想政治意识、工程实践核心胜任力、管理胜任力等;提出国际化人才培养应该设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流程模式,强调专业教育的国际认证,设立科学的教学监管体系。

四、铁路国际人才培养研究

近年来,我国铁路行业已逐步迈向国际领先水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要求铁路企业以拓展国外高速铁路建设市场为重点,也为我国铁路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铁路国际化人才培养主要是以西南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高校为主,所涉及的人才培养不仅有对标国外高新技术的科研领军人才,也有满足海外工程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针对国外高新技术的科研领军人才培养上,西南交通大学开展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设置了四种模式,即本科生和研究生贯通的“4+2”模式为、针对特定小语种培养的“3+1”模式、择优选拔的本硕博贯通“4+2+3”模式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连交通大学也根据国内外高速铁路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了五种模式,即“3+2”本科生联合培养、“3+1+1”本科生交流培养、“3+2”本硕连读联合培养、“1+2+1”本科双学位中美人才培养和国际试点班人才培养。

针对海外工程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上,目前主要采用校企联合订单培养模式,西南交通大学与北京铁路局联合启动“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国际培训班”,该培训班学生在北京铁路局高速铁路相关建设和运营岗位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顶岗实习,并结合实习岗位工程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其中大多数学员被直接派往沙特高速铁路建设的相关岗位,以快速响应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需求。

关于我国铁路国际化人才培养其他研究,目前主要是从国家需求角度,对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培训设计、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展开分析。针对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培训设计方面,郑淳强调了复合型人才对于铁路国际化的需求,建议铁路在對国际化人才培养中需要加强经贸、外语、法律实务等复合技能;针对校企合作模式方面,王娇娇提出对于输出型人才的培养,可采用校校互派学生模式、校校合办院校模式和校企双主体模式;对于本地化人才的培养,可采用校校互派学生模式和校校合办院校模式,并按照铁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过程构建铁路国际化人才的质量保障体系。

五、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全球化推动了各国培养发展国际化人才,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逐步开始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不断适应和调整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在理论研究和高校实践中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

刘正良梳理德国《高等教育总法》和学分制改革等经验,分析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学历、文凭的互认,打通了国际人才流动的通道,指定了符合需求的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加快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速度。王玉峰等通过分析哈佛大学推出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七大部分的“核心课程”、斯坦福大学利用案例教学手段,以互联网为工具,培养不同国家、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合作完成课程任务的AEC Global Team Work(CE222)课程,总结发达国家著名大学的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综合化和国际化两个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熟悉国际管理,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拓宽国际视野,适应国际化环境。季波以麻省理工学院设立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项目(MIT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itiatives,MISTI)为例,说明其与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新加坡南洋理工(Nanyang Technologies University)成立麻省理工—新加坡创新联盟(The MIT-Singapore Alliance),在生物医学工程、生命科学的计算生物、微纳新材料、高性能电脑与工程、化学与制药、制造技术等领域建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教育和科研合作;与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建立剑桥—麻省理工研究院(The Cambridge-MIT Institute)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建立科研合作及教师、学生交流机制,成立协调、组织和支持学生全球学习计划的专门机构——全球教育与职业发展中心(The Global Educa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Center,GECDC),建起系统的学生国际化学习体系,支撑本科生的全球学习,分析国际化的合作已经成为美国推进教育领域进步的重要手段,甚至在探寻其他一切可能领域的合作。付艳玲以美国大学为例,逐一梳理辛辛那提大学“工学交替”模式、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模式、百森商学院“创业实践”模式、加州大学“个人专业”模式、哈佛大学“校企合作”模式、斯坦福大学“产学研培养”模式、仁斯里尔理工学院“创业孵化器”模式、西北理工大学“办学特色”模式等,美国典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从传统的海外留学项目允许学生学习他国文化,到未满足高等教育需求的国家提供大学教育的途径;同时这些模式强调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外语能力,并为他们提供跨文化理解的机会。刘颖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法国UT-INSA集团以及泛法语地区开展的一系列合作为例,梳理其已经开展的联合培养计划,如HIT-Lillel双文凭项目、HIT-UTT双文凭项目和HIT-INSA双文凭项目,研究中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特点,介绍具体的实践方法、已实现的目标以及已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促进高校学生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项目的实践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参考。

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已在人才培养制度、培养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相对成熟,特别是发达国家高校在合作项目上已展开体系化的形式,我国应根据自身国情与发展阶段,结合我国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对国外经验进行取舍和创新。

六、研究结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国际化人才重要性日益凸显,逐步成为新经济时代第一资源。通过相关文献研究梳理,从国际化人才能力素质、专业技术国际化人才、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和铁路国际化人才四个方面中,可以看出目前国际化人才培养有了全面扩展和研究,但在研究深度上有待提升,目前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国际化人才研究理论体系针对性不强。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许多研究,但关于国际化人才能力素质及其培养理论体系多处于中观或宏观层次,目前仅有部分企业,如石油公司等已对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类型体系开展细化研究,但大部分具有鲜明专业性、区域性的人才特征仍缺少相关能力分析。

第二,铁路国际化人才企业研究较少。目前铁路国际化人才培绝大部分研究仅限于高校自身的培养理念、培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全面地研究铁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方面的文献偏少。在培养目标研究方面,仅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没有对不同层次、类型、地域的铁路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清晰论述。在培养模式研究方面,大多数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认为校企合作是铁路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

第三,缺少结合中国国情及人才培养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国目标应是中国,应针对我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现状,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及培养手段进行设计,并具有一定时代性、专业性。

参考文献:

[1]迟琳琳,游浚,王泽.国际化创新型人才能力素质模型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23):48.

[2]娄雅婷,孟雯,梁丹妮.基于人才库的企业国际化人才管理体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07):47-48.

[3]丁进.浅析国际化人才的定义[J].人才资源开发,2010(03):29-30.

[4]刘扬,孙佳乐,刘倍丽,等.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生国际能力测评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5(03):77-83.

[5]汤颖华.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16):162.

[6]宁正福,杨久香,冯晓丽,等.石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典型案例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01):103-106.

[7]魏驰东.国际化复合型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基于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教育的视角[J].中国西部科技,2010(16):85-86+48.

[8]万艳敏,崔志英,冯利.国际化服装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东华-文化”中日合作办学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3(02):94-97.

[9]倪娜,何永艳.“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高职制造类专业为例[J].文存阅刊,2020(37):153-154.

[10]顾哲.基于“走出去”战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21(05):106-107.

[11]劉菲. 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多模态高校英语教学体系构建[J].外语研究,2014(06):63-66.

[12]江允英.“一带一路”倡议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1):32-35.

[13]蒋葛夫,阎开印,韩旭东,杨韬.以探索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人才培养为契机改革行业院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0(08):6-8.

[14]刘新颜,赵闻蕾,高明.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航海教育研究,2014,31(03):51-53.

[15]郑淳.“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铁路行业特色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西南交通大学的案例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04):177-182.

[16]王娇娇.中国铁路“走出去”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

[17]刘正良.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01):18-22.

[18]王玉峰,樊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名校的经验与启示[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04):22-30.

[19]季波,刘毓闻,陈龙,郭晶.美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启示——以美国五所知名研究型高校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73-80.

[20]付艳玲.美国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其启示[J].才智,2013(12):209-210.

[21]刘颖.中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1-2.

*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铁路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研究(2020YJ008)。

(作者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及经济研究所)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我国国际商务人才供求失衡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浅谈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培养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职业院校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