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
2023-01-16李玉萍梁伟红刘燕群秦小立邓春梅
叶 露,李玉萍*,梁伟红,刘燕群,秦小立,邓春梅,金 琰
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
叶 露1,李玉萍1*,梁伟红1,刘燕群1,秦小立2,邓春梅1,金 琰1
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海南省热带作物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 571101;2. 海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热带水果产业是海南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分析海南建省以来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的演变历程与驱动因素,有助于提出相应的调整优化策略,推动海南岛热带水果产业优化升级。本研究运用重心分析、空间分析及回归分析法,研究海南岛各市(县)1988—2020年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类型演变、种植比例变化趋势、生产重心迁移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海南岛热带水果面积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主要种植芒果、香蕉、荔枝、菠萝、柑橘橙柚、龙眼等,龙眼生产重心移动距离最大,菠萝生产重心移动距离最小。(2)海南岛热带水果总体种植结构类型为芒果、香蕉、荔枝、菠萝的单一或组合类型,单一水果、2种水果组合、3种水果组合类型数量之比为48∶0∶52;市县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类型为香蕉、芒果、荔枝、菠萝、龙眼、柑橘橙柚的单一或组合类型,单一、2种、3种水果组合类型数量之比为78∶9∶13。(3)市(县)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经历了集聚、分散、再集聚的过程,大部分市(县)已形成稳定的主导种植结构,少部分市(县)仍在不断调整探索;主要水果种植比例变化趋势相同的区域集聚性更显著。(4)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政策扶持、社会需求、市场行情和农垦改革。应在充分了解当地水果种植结构演变历程及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资源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其他因素,合理调控产业规模,推动当地形成具有地方优势与特色的水果种植结构,促进海南岛热带水果产业整体向稳定、高质量发展。
热带水果;种植结构;时空变化;驱动因素
我国农业生产进入发展新阶段,农产品供求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供给数量不足的问题转变为因种类、品质不适宜而形成的结构问题。农业种植结构紊乱仍然是掣肘乡村振兴的主要原因之一,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科学依据,探讨种植结构时空变化规律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政策、保证土地资源持续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学者将种植结构类同于农作系统、农业结构、土地利用方式、植被覆盖等,对种植结构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资源利用等方面,BARONA[1]研究巴西种植结构的演变趋势;SWEENEY等[2]分析墨西哥玉米生产结构空间和组织的变化;FERRERO等[3]分析南美南部国家尺度主要作物的长期生产动态,并评估其结构对作物持续性生产的影响;WU等[4]研究美国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和收获面积的年际变化。国内学者则认为种植结构是指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等各种作物的比例关系,主要侧重于种植结构类型、种植比例的变化趋势和动因分析等方面,刘珍环等[5]从种植结构类型和种植比例变化方面分析中国县域种植结构演变的时空特征;胡忆雨等[6]利用优势指数理论等分析中国主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王泓淯等[7]运用数理统计和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黑龙江省县域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迁;安悦等[8]运用空间集聚、时序趋势分析方法研究湖南省县域典型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水果在日常膳食中占据比重越来越大,然而与水果消费持续稳定增长不同的是,水果价格波动较大,这与各地区水果种植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密切。关于水果种植结构的演化研究较少,仅有部分学者开展单一水果品种结构演变、多种水果结构现状与调优策略研究,林伯年等[9]研究浙江衢州市近40年来柑桔品种、栽培面积和品种结构的演变及结构调整措施;万忠成等[10]研究辽宁1998年水果结构与布局现状、问题及优化设想;卫发兴[11]研究河南1980—2003年水果种植业发展历程,种植结构调整方向、思路及可持续发展趋势;王仁杯等[12]研究浙江2002—2013年春播西瓜的品种数量、品种集聚度、种植面积及品种更新的演变;林旗华等[13]研究福建漳州市2000—2018年水果产业种植规模、产量和结构的变化规律。我国作为热带水果生产大国,荔枝、芒果、香蕉、龙眼、菠萝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岛屿,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独特的地域、气候条件使其具有极其丰富的热带水果资源和悠久的热带水果种植历史,是荔枝、芒果、香蕉、龙眼、菠萝等重要热带水果的主产区之一。海南岛热带水果产值占农业的比重由1988年的7%提升到2020年的32%,成为海南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海南热带水果产业频频遭遇水果滞销等问题,凸显水果种植结构合理的重要性。然而,尚未发现关于海南省热带水果种植结构演变方面的研究,致使对全省热带水果产业整体把握不甚清晰。因此,分析海南建省以来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规律与驱动因素,有助于提出相应的调整优化策略,推动海南热带水果产业优化升级。本研究在分析海南岛热带水果生产现状的基础上,从全岛及市县尺度研究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历程及驱动因素,为海南省调整优化热带水果种植结构、制定热带水果产业发展政策与打造县域富民产业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研究区域为海南岛海口市、三亚市、五指山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定安县、屯昌县、澄迈县、临高县、儋州市、东方市、乐东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18个市县。海南岛水果种植主要以芒果、香蕉、荔枝、菠萝、柑橘橙柚、龙眼等热带水果为主,占2020年海南岛水果总面积的比重依次为32.60%、17.89%、11.54%、9.14%、5.42%和4.39%,累计比重达80.99%。1988—2020年间,海南岛水果种植面积从4.358万hm2增长到17.838万hm2,总产量从18.30万t增长到349.75万t,增长率分别为309%和1811%,水果产值(1988年统计为茶蛋果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从6.85%增长到32.03%,成为海南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研究使用的面积数据来源于《海南统计年鉴》(1989—2021年),价格数据来源于农业农村部南亚办,贸易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计算重心坐标时,市(县)坐标以市(县)行政驻地的经纬度为标准。
1.2 方法
1.2.1 水果种植结构类型判定及空间分异 依据每种水果占水果总面积的百分比来划分种植结构类型,结合前人研究,当只有一种水果占比超过30%时,则为该水果单一型,如芒果单一型;当有2种或3种水果超过30%,则为水果组合型,如香蕉-芒果组合型、芒果-香蕉-荔枝组合型;当所有水果比例均低于30%时,则为3种水果组合[14]。基于研究时段内市(县)分布最多的前10种结构类型绘制时空分布图,观察海南岛各市(县)水果种植结构类型的时空分异特征。
1.2.2 水果生产重心迁移 重心迁移模型是反映地理事物或现象空间分布变化的重要工具。基于每种水果不同区域的种植面积变化情况,计算该水果不同时间的重心,重心移动方向所指的区域种植面积增长较大,对全岛生产贡献较大,移动距离反映了重心迁移的幅度。计算公式如下:
1.2.3 水果种植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对研究区域内主要水果对应的种植比例按年份进行一元回归分析,计算该水果种植比例变化趋势的斜率,如果斜率大于0,表示研究区该水果有增加的趋势,反之则表示有减少的趋势。斜率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果总体生产状况分析
1988—2020年芒果与柑橘橙柚面积总体增加,香蕉、荔枝、龙眼呈先增后降趋势,菠萝面积则在8 000~20 000 hm2之间波动(图1)。其中,芒果面积比重从1988年的9.50%快速上升至1997年的34.75%,之后在24%~34%之间波动;香蕉比重稳定在16%~36%之间,最高为2011年的35.72%,最低为1998年的16.33%;菠萝比重从1988年的42.65%持续下降,至2005年下降至最低7.23%,2001—2020年面积比重均在11%以下;荔枝比重在9%~21%之间,呈中间高两头低趋势,最高为2003年的20.25%;龙眼比重在3%~9%之间,与荔枝趋势大致相同,最高为1997年的8.94%;柑橘橙柚比重在1%~8%之间,呈中间低两头高趋势,最低为2003年的1.55%。
图1 主要热带水果生产情况
2.2 水果种植结构类型的年际变化分析
依据种植结构类型判定方法,从全岛尺度来看,1988—2020年,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类型共有9种,年份数量位居前5位的结构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芒果-香蕉-荔枝型、单一芒果型、单一香蕉型、香蕉-芒果-荔枝型、单一菠萝型,其中包含芒果的年份为78.79%,包含香蕉的年份为63.63%,包含荔枝的年份为36.36%,包含菠萝的年份为21.21%。由表1可知,1988年,菠萝占据主导地位,随后逐渐被香蕉、芒果超越;1994年,芒果成为最大种植水果,种植结构类型逐渐转变为单一芒果型;1999年,香蕉、荔枝比例逐渐增加,结构类型逐渐转为芒果-香蕉-荔枝型;2007年,香蕉成为最大种植水果,结构类型逐渐转为单一香蕉型,2014年芒果再次超越香蕉,结构类型逐渐再次转为单一芒果型。
从市县尺度看,由于1988年市(县)数据统计不全,1989—2020年海南岛市(县)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类型有45种,分布市(县)总数最多的前10种结构类型依次为单一香蕉型、单一芒果型、单一菠萝型、单一荔枝型、香蕉-芒果型、芒果-香蕉型、单一龙眼型、单一柑橘橙柚型、荔枝-香蕉-菠萝型、荔枝-龙眼-芒果型。结构类型中,包含香蕉的年份为41.15%,包含芒果的年份为32.47%,包含荔枝的年份为25.87%,包含菠萝的年份为20.66%,包含龙眼的年份为9.03%,包含柑橘橙柚的年份为5.21%。各市(县)种植结构类型数量从1989年的5种增加到2020年的9种,期间部分年份达10种以上,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逐渐稳定的过程,但是结构类型丰富度均在0.27以下,单一水果、2种水果组合、3种水果组合类型的数量之比为78∶9∶13(图2)。单一水果类型主要以单一香蕉、单一芒果、单一菠萝、单一荔枝型居多,其中单一香蕉型的市(县)数量变化呈两头高中间低趋势,近10年稳定在3~7个;单一芒果型的市(县)数量呈先增后略降并稳定在2~4个;单一菠萝型的市(县)数量从早期的8个快速下降并长期稳定在2个;单一荔枝型的市(县)数量变化呈两头低中间高趋势,近10年稳定在2~3个。2种水果组合类型主要以香蕉、芒果组合类型居多。3种水果组合类型则6种水果都有包含。
表1 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类型变化
图2 海南岛18市(县)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类型数量和主要结构类型分布市县数量
2.3 水果种植结构类型的空间变化分析
基于1989—2020年分布市(县)总数最多的前10种结构类型,绘制1989年、2005年、2020年水果种植结构类型的空间分布图(图3)。1989年,海南岛以单一菠萝型、单一香蕉型、单一芒果型为主;2005年,单一菠萝型、单一香蕉型分布市(县)减少,包含荔枝、龙眼的类型分布市(县)增多;2020年,单一香蕉型分布市(县)数量回升,单一芒果型分布市(县)增加到与单一香蕉型旗鼓相当,柑橘橙柚引领的组合类型分布市(县)开始增多。总体来看,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由最初的菠萝、香蕉、芒果由东至西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转变为东北部荔枝主导、东部菠萝主导、西南部和南部芒果主导、西北部部分市(县)香蕉主导、中部仍各自探索的格局,分布区域经历了集聚-分散-再集聚的过程。
从各市(县)水果种植结构类型的变化来看(图4),有些市(县)结构类型变化很小甚至无变化,如琼海、万宁一直为单一菠萝型,三亚96%的年份结构类型为单一芒果型,五指山、澄迈90%以上的年份结构类型为单一香蕉型。有些市(县)的结构类型变化程度一般,如临高80%左右的年份为单一香蕉型,定安、海口70%左右的年份为单一荔枝型,陵水、昌江、东方60%左右的年份为单一芒果型。另外一些市(县)的水果种植结构类型则调整较为频繁,如中部的屯昌、琼中、保亭、白沙,东部的文昌,以及西部的儋州、乐东,还未形成稳定的主导种植结构,除了琼中2007年以来一直为单一柑橘橙柚型渐趋稳定,文昌在2011年以来一直为单一荔枝型渐趋稳定,其余市(县)尚在探索适合本地的主导种植结构。
2.4 水果种植比例的空间变化分析
各市(县)水果种植比例的变化情况反映了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图5)。1989—2020年,芒果增长与减少的区域之比为3∶15,增加的区域集中在东部三亚、陵水和西部乐东,均为显著增长,斜率在0.01~0.02之间;其他区域不同程度减少,其中昌江、儋州、白沙显著减少,斜率在–0.02~–0.01之间。香蕉增长与减少的区域之比为7∶11,增长的区域集中在西部及其与东部、中部相连地区,其中昌江、澄迈显著增长;其他区域不同程度减少,其中陵水显著减少。荔枝增长与减少的区域一样多,增长的区域集中在东部、西部及其与中部相连地区,其他区域不同程度减少。菠萝增长与减少的区域之比为2∶16,仅西部临高、昌江呈现较不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他区域均呈现减少趋势,其中澄迈、琼中、保亭显著减少。柑橘橙柚增长与减少的区域一样多,增长的区域集中在西部、中部地区,其中琼中显著增长,其他区域不同程度减少。龙眼增长与减少的区域之比为11∶7,增长的区域集中在西部、中部、东部大部分相连地区,其他区域不同程度减少。综上所述,水果种植比例变化趋势相同的区域集聚性比较明显。
图3 1989年、2005年、2020年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类型空间分布
图4 1989—2020年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类型年份比重
图5 1989—2020年海南岛主要热带水果种植比例变化斜率分布
2.5 水果生产重心的迁移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的变迁,绘制6种主要热带水果1989—2020年偶数年份的生产重心迁移图(图6)。1989—2020年,受各市(县)水果面积的消长影响,芒果生产重心最初在昌江域内,先后向东北、西南、东南、正西转移至乐东域内,移动距离为36.53 km,轨迹接近“3”字型;香蕉生产重心最初在琼中域内,先后向北、西南、东北、西北、东北、西南转移至儋州域内,移动距离为41.01 km,轨迹接近“ε”字型;荔枝生产重心最初在澄迈域内,先后向西南、东南、东北转移至定安域内,移动距离为28.22 km,轨迹接近“L”字型;菠萝生产重心最初在屯昌域内,先后向西南、东南、东北、西北、东南、西北转移又返回至屯昌域内,移动距离为4.93 km,轨迹接近闭环;柑橘橙柚生产重心最初在定安、澄迈交界处,先后向东北、西南、西北转移至澄迈域内,移动距离为30.28 km,轨迹接近“V”字型;龙眼生产重心最初在海口域内,总体向西南转移至琼中域内,移动距离为118.11 km,轨迹接近直线。
3 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3.1 自然环境是种植结构形成的基础
气候、光照、土壤等自然资源是种植结构形成的基础。以芒果为例,其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 30℃,低于20℃生长缓慢,低于10℃生长停止,耐湿耐旱,土壤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pH在5.5~7.0之间为最佳。芒果主产区三亚、东方、乐东、陵水、昌江的气候、光照、土壤均比较适宜芒果生长[16-18],30多年间,东方芒果种植面积6个年份(1989—1990年、1993年、2000—2002年)位居全岛第一,昌江8个年份(1991—1992年、1994—1999年)位居全岛第一,三亚则在近18年(2003—2020年)一直位居全岛第一,其中三亚芒果、昌江芒果均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图6 1989—2020年海南岛主要热带水果偶数年份生产重心迁移
除了自然禀赋,自然灾害及病害也是影响种植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香蕉曾是海南农业优势产业之一,受枯萎病和台风双重影响,种植面积急剧下降。2004年以来海南各市(县)相继发生香蕉枯萎病,香蕉种植户被迫寻找新的种植区域,从最佳种植区域南部市(县)逐渐向北转移,海口、临高、澄迈等市(县)香蕉种植面积大增,香蕉生产重心的纬度从北纬19.06°~19.20°之间转移到北纬19.29°~19.40°之间。
3.2 政策扶持是种植结构变化的指明灯
国家及地方为增加农民收益及财政收入,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或扶持项目引导生产经营主体种植高效作物。1999年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将发展香蕉产业作为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举措,多次在重要会议及地区发展实施计划中提出扩大香蕉种植面积,2000年新种植香蕉全面实现试管苗良种化,2004年建立海南首个香蕉标准化出口示范基地,2006年开办香蕉等大宗农产品保险,2007年香蕉成为海南种植面积最大的热带水果,2011年发展至最高峰占全岛热带水果总面积的35%以上。从而形成海南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类型由“芒果-香蕉-其他水果”(1999—2006)向“香蕉-芒果-其他水果”(2007—2009)、“单一香蕉型”(2010—2013)的转变过程。
地方政策的支持对当地种植结构影响也较大,三亚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类型除1994年之外均为“单一芒果型”,且芒果种植在1989—2020年呈现显著增长趋势,种植比重由1989年的42.17%增长到2020年的94.73%,这与当地政策扶持息息相关。为推进芒果产业发展,三亚制定芒果种植激励措施,相继主办第九届世界芒果论坛、三亚芒果产业健康发展大会、海南芒果调优增效会议等芒果生产与发展相关研讨会议,开发全国首创的“秋梢芒果重大灾害保险”,并通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示范果园项目及奖励芒果衍生产品开发、打通线上芒果销售渠道等促进三亚芒果生产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化。
3.3 社会需求是种植结构变化的源动力
需求拉动生产,进而引起结构变动。从海南岛热带水果总体种植结构类型来看,主要为芒果、香蕉、荔枝和菠萝的单一及组合类型,其中菠萝自2000年之后不再出现在结构类型中,荔枝取而代之,香蕉、芒果种植面积则此消彼长一直位居全岛前两位,这与各种水果需求的变化紧密相关。从全国来看,虽然柑橘橙柚进出口均位居6种主要热带水果之首,但主产区在我国西南地区;香蕉全国进口需求在另外5种水果中位居第一,进口额呈波动上升趋势;菠萝2010年以前较具出口优势,2011年起荔枝出口优势凸显,全国出口额在5种水果中位居第一,芒果2015年起出口额大增,并在2020年超越荔枝成为5种水果中出口优势最强的水果。从海南岛来看,海南芒果近5年出口额遥遥领先于其他水果,其次为荔枝;海南香蕉近5年进口额仅次于龙眼位居第二。正是岛内、国内、国际上对芒果、香蕉、荔枝的需求逐年加大,促进其扩大生产,推动了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调整[19]。
3.4 市场行情是种植结构变化的风向标
市场价格影响农户的种植决策,种植价格高的水果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结合海南岛主要热带水果2002—2019年价格变化情况,发现价格偏低的菠萝、香蕉种植比例呈现增加的市(县)数量不足一半,其中菠萝种植比例增加的仅有2个市(县);价格偏高的荔枝、龙眼种植比例呈现增加的市(县)数占一半以上;柑橘橙柚的价格2013年之后大增,与荔枝、龙眼价格接近,种植比例呈现增加的市(县)也占到一半;芒果价格一直处于中游偏上,虽然种植比例增加的只有3个市(县),但均为显著增加。
3.5 农垦改革是种植结构变化的加速器
农垦的改革发展加快了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的变化。创建于1952年的海南农垦,拥有海南省近1/5的土地,是中国第三大垦区,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1992年,时任局长提出海南农垦橡胶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构想,东部、南部重风区农场重点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其中三亚南田农场从1992年起选择芒果作为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带动了周边陵水英州等乡(镇)的芒果种植,已成为中国芒果产业的龙头之一;海口红明农场从1998年起启动产业结构调整改种荔枝,带动了周边海口三门坡、红旗、甲子、大坡和文昌东路等乡(镇)的荔枝种植,成为全岛最大的荔枝产业聚集区。南田农场与红明农场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单一芒果型、单一荔枝型分别成为三亚、海口的主导种植结构类型,并在调整后的1993—2001年、2001—2006年分别成为全岛分布市(县)数量最多的种植结构类型,同时也让芒果、荔枝成为全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的主要组成水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在概述海南岛热带水果总体生产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海南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情况,并探讨影响海南热带水果种植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主要结论如下:
海南岛热带水果面积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除菠萝1988年无增长,其余水果增长率均超过200%。从水果种植比例的变化趋势来看,龙眼、荔枝、柑橘橙柚有一半以上市(县)呈增加趋势,芒果、香蕉有3~7个市(县)增加,菠萝增加趋势不明显。从空间上看,香蕉生产重心北移,菠萝东移,芒果、荔枝、龙眼和柑橘橙柚均向南移,其中龙眼移动距离最大,菠萝移动距离最小。
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类型以单一化类型为主。全岛尺度上48%的结构类型为单一化类型,近20多年基本是芒果和香蕉角逐全岛第一种植水果的过程;市(县)尺度上78%的市(县)水果种植结构类型为单一化类型,主要以单一香蕉、单一芒果、单一菠萝、单一荔枝型居多。
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市(县)尺度水果种植结构类型经历了集聚-分散-再集聚的过程,六成以上的市(县)已形成稳定的主导种植结构;主要热带水果种植比例变化趋势相同的区域集聚特征明显。
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的演变是自然环境等内在驱动因素以及政策扶持、社会需求、市场行情、农垦改革等外在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4.2 讨论
稳定的种植结构有利于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琼海、万宁、三亚、五指山、澄迈、临高、定安、海口、陵水、昌江、东方等地已形成稳定的主导种植结构,已培育出万宁龙滚菠萝、临高香蕉、海口三门坡荔枝、三亚芒果等比较知名的地域产品,从而拉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部分市(县)仍在继续探索适合本地的主导种植结构,如耕地面积全岛第三的儋州市,水果种植结构类型调整频繁且过渡性不强,近2年开始大力发展过去30年种植面积都没有进入到前三位的柑橘橙柚,其中缘由仍需进一步探究。
种植结构优化对海南岛热带水果产业稳定增长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各市(县)应充分了解当地水果种植结构演变历程,在遵循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顺应产业集聚发展的趋势,结合邻近市(县)种植结构与当地市场需求,进而形成具有当地优势与特色的水果种植结构,避免频繁大幅度调整种植结构,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持续优化,促进海南岛热带水果产业整体向高质量发展[20-21]。
种植结构的驱动因素除自然环境、政策扶持、社会需求、市场行情和农垦改革外,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等也是驱动种植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由于部分因素量化数据较难收集、关联信息尚未获取到,驱动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变化的因素还不够全面。因此,种植结构驱动因素的扩展以及种植结构与驱动因素之间关系的量化分析仍需进一步研究。
[1] BARONA E.Identify the role of crop production in land over change in Brazil, 1990—2006[J]. Pediatric Blood & Cancer, 2009, 61(1): 68-73.
[2] SWEENEYA S, STEIGERWALD D G, DAVENPORTA F, EAKIND H. Mexican maize production: evolving organizational and spatial structures since 1980[J]. Applied Geography, 2013(39): 78-92.
[3] FERRERO R, LIMA M, GONZALEZ-ANDUJAR J L. Crop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under climate change in South America[J].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 2017, 172(1): 65-73.
[4] WU X C, XIAO X M, YANG Z W, WANG J, STEINER J, BAJGAIN R. 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of maize and soybean planted area, harvested area,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and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contiguous United States during 2008—2018[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21(297): 1-15.
[5] 刘珍环, 杨 鹏, 吴文斌, 李正国, 游良志. 近30年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5): 840-851.
LIU Z H, YANG P, WU W B, LI Z G, YOU L Z.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in chinese crop pattern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71(5): 840-851. (in Chinese)
[6] 胡忆雨, 朱颖璇, 杨雨豪, 邹 军, 陈 阜, 尹小刚. 1951—2015年中国主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9, 24(11): 183-196.
HU Y Y, ZHU Y X, YANG Y H, ZOU J, CHEN F, YIN X G. Changes of the planting structure of major food and oil crops in China from 1951 to 2015[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9, 24(11): 183-196. (in Chinese)
[7] 王泓淯, 房艳刚, 刘建志. 2005—201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演变[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0, 39(1): 168-174.
WANG H Y, FANG Y G, LIU J Z.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crop struc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15[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0, 39(1): 168-174. (in Chinese)
[8] 安 悦, 谭雪兰, 谭杰扬, 余航菱, 王振凯, 李文哲. 湖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1, 41(2): 156-166.
AN Y, TAN X L, TAN J Y, YU H L, WANG Z K, LI W Z. Evolution of crop planting structure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a case study in Hunan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41(2): 156-166. (in Chinese)
[9] 林伯年, 沈德绪, 张上隆, 周冲权, 黄国善, 张百寿. 近四十年衢州市柑桔品种的结构演变[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88(1): 89-95.
LIN B N, SHEN D X, ZHANG S L, ZHOU C Q, HUANG G S, ZHANG B S.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mponent of citrus varieties in recent forty years in Quzhou city[J]. Journal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88(1): 89-95. (in Chinese)
[10] 万忠成, 佟忠勇. 试论优化辽宁水果生产结构与布局[J]. 农业经济, 2000(11): 31-32.
WAN Z C, TONG Z Y. Optimization of fruit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layout in Liaoning[J].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0(11): 31-32. (in Chinese)
[11] 卫发兴. 河南省水果种植业结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 绿色中国, 2004(12): 55-58.
WEI F X. Research on the fruits planting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sustained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J]. Green China, 2004(12): 55-58. (in Chinese)
[12] 王仁杯, 童琦珏, 吴卫成, 孙永朋. 浙江省春播西瓜品种结构的演变[J]. 中国瓜菜, 2014, 27(4): 77-78.
WANG R B, TONG Q Y, WU W C, SUN Y P. Evolution of spring sowing watermelon variety structure in Zhejiang province[J]. China Cucurbits and Vegetables, 2014, 27(4): 77-78. (in Chinese)
[13] 林旗华, 刘荣章, 钟秋珍, 王小安, 张泽煌. 漳州市2000—2018年水果产业规模变化与结构调整分析[J]. 东南园艺, 2020, 8(1): 41-46.
LIN Q H, LIU R Z, ZHONG Q Z, WANG X A, ZHANG Z H. Analysis on the scale change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fruit industry in Zhangzhou city from 2000 to 2018[J]. Southeast Horticulture, 2020, 8(1): 41-46. (in Chinese)
[14] 杜国明, 张 扬, 李全峰. 21世纪以来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化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9, 40(5): 736-744.
DU G M, ZHANG Y, LI Q F. The evolution path of crop structure in the Sanjiang plain in the 21st century[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9, 40(5): 736-744. (in Chinese)
[15] 叶 露, 李玉萍, 李茂芬, 梁伟红, 刘恩平. 我国芒果布局时空变迁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反应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34(5): 1054-1061.
YE L, LI Y P, LI M F, LIANG W H, LIU E P.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mango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its response to labor market in China[J].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1, 34(5): 1054-1061. (in Chinese)
[16] 张明洁, 张亚杰, 张京红, 杨 静, 林绍伍. 基于GIS的海南岛芒果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42(12): 3678-3684.
ZHANG M J, ZHANG Y J, ZHANG J H, YANG J, LIN S W. Fine regionalization of hainan island mango climate suitability based on GIS[J].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 2021, 42(12): 3678-3684. (in Chinese)
[17] 何翠翠, 冯焕德, 魏志远, 侯宪文, 陈业渊. 海南岛芒果园施肥现状调查及土壤养分状况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18, 39(12): 2336-2342.
HE C C, FENG H D, WEI Z Y, HOU X W, CHEN Y Y.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fertilization and analysis of soil nutrients of mango orchard in Hainan island[J].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 2018, 39(12): 2336-2342. (in Chinese)
[18] 姚 智, 康专苗, 白亭玉, 陈瑞州, 李华东, 仇海威, 林电. 三亚芒果主产区土壤养分现状评价与叶片矿质养分相关性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30(4): 803-810.
YAO Z, KANG Z M, BAI T Y, CHEN R Z, LI H D, QIU H W, LIN D.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nutrients and mineral nutrients in main mango producing areas of Sanya[J].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7, 30(4): 803-810. (in Chinese)
[19] 陈 阜, 武兰芳, 秦向阳. 华北平原城郊区种植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和趋势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3(1): 51-54.
CHEN F, WU L F, QIN X Y. Intrinsic driven force and trend of planting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the suburban area in North China plain[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3(1): 51-54. (in Chinese)
[20] 胡景辉, 孙丽敏, 雷雅坤, 刘 宁. 1986—2010年河北坝上高寒区种植结构演化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 2014, 18(2): 77-80.
HU J H, SUN L M, LEI Y K, LIU N. Evolutionary analysis on planting structure in bashang cold area of Hebei province from 1986 to 2010[J]. 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 2014, 18(2): 77-80. (in Chinese)
[21] 蒋凌霄, 安 悦, 谭雪兰, 米胜渊, 熊亚东, 谭杰扬. 近30年来长株潭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变及优化对策[J]. 经济地理, 2020, 40(1): 173-180.
JIANG L X, AN Y, TAN X L, MI S Y, XIONG Y D, TAN J Y.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and optimized countermeasure of crop planting structure in the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area in recent 30 years[J].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40(1): 173-180. (in Chines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Tropical Fruit Planting Structure in Hainan Island
YE Lu1, LI Yuping1*, LIANG Weihong1, LIU Yanqun1, QIN Xiaoli2, DENG Chunmei1, JIN Yan1
1.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 Key Laboratory of Practical Research on Tropical Crop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Hainan, Haikou, Hainan 571101, China; 2. School of Cyberspace Security,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China
As tropical fruit industry is the pillar industry for peasants in Hainan province to increase income,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course and driving factors of tropical fruit planting structure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Hainan province is conducive to putting forward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nd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opical fruit industry in Hainan Island.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s of gravity center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patial analysi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tructural type evolution, planting proportion trend, gravity center migr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tropical fruit planting structure in Hainan Island and its inner cities and counties from 1988 to 2020. The area of tropical fruits in Hainan Island fluctuated and increased, mainly mango, banana, litchi, pineapple, citrus, orange and grapefruit, longan, etc.. In which, the moving distance of the gravity center of longan production was the largest, while the pineapple was the smallest. The total planting structure of tropical fruits in Hainan Island was composed of mango, banana, litchi and pineapple, and the proportion of single fruit, combination of two fruits and combination of three fruits was 48 : 0 : 52. The planting structure of tropical fruits in cities and counties was composed of banana, mango, litchi, pineapple, longan, citrus, orange and grapefruit. The proportion of single fruit, combination of two fruits and combination of three fruits was 78 : 9 : 13. The spatial aggre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opical fruit planting structure in all cities and counties were obvious, and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aggregation, dispersion and re-aggregation. Most cities and counties formed a stable dominant planting structure, and a few were still adjusting and exploring the dominant planting structure suitable for local. The regional aggregation characteristic which the change trends of main fruits planting proportion were the same became more obvious. The driving factors for the evolution of tropical fruit planting structure in Hainan Island mainly include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olicy support, social demand, market situation and Nongken reform.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o promote Hainan tropical fruit industry to stabl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as a whole, it ought to follow the natural resource conditions, take the market demand as the guidanc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other factors, regulate the industrial scale reasonably,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local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ruit planting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fully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local fruit planting structure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tropical fruit; planting structur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driving factors
S667;F329.9
A
10.3969/j.issn.1000-2561.2022.12.021
2022-06-14;
2022-07-09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720QN318);海口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No. 2022-ZCKT-67);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No. 1630072022007)。
叶 露(1985—),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数据分析。*通信作者(Correponding author):李玉萍(LI Yuping),E-mail:lyp53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