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学懂”的理解 规避“不会”的风险

2023-01-15刘永侠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解决策略成因

[摘  要] “懂而不会”现象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普遍存在,其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文章从“教”的角度分析了几点造成“懂而不会”现象的成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进而通过“教”的优化极大程度地规避“懂而不会”现象的发生,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懂而不会;成因;解决策略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听到这样抱怨:同样类型的题目明明重点讲解并练习过,为什么考试时还是有很多学生不会做或者做错呢?其实大多数学生也有同感:明明这个类型的题目当时听懂了,也会做了,为什么考试时还是不会做呢?这种“懂而不会”的现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可谓是数学教学的“公敌”,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升,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息息相关. 为了有效避免或减少该现象的发生,笔者从“教”的角度进行深度剖析,以期引起同行对“懂而不会”现象的重视,进而找到合适的应对策略,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注“懂”的层次,理解“不会”的本质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所认为的“懂”与教师所要求的“懂”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他们认为只要能够简单地套用公式、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就是懂了,或者在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下,能看懂解题过程,能跟上教师的步伐,能够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就是懂了. 然而,这样的“懂”是浅显的,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考试时没有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出现不会或做错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 同时,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为浅显,当题目略加变化时,解题也就步履维艰. 对于部分教师来讲,他们所要求的“懂”就是学生熟练掌握了某类题型的解答过程,认清了问题的本质,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认为学生只要懂了,就不应该再错了. 教师和学生对“懂”的理解的层次是存在差异的. 要知道“听得懂”并不等于“会做”,前者仅是简单的学习行为的训练,而后者则涉及学生深度思考的过程,是对学习能力的深度培养. 在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懂而不会”的现象,其原因是学生对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个较为肤浅的层次,没有认清问题的本质,也没有将相关知识点很好地融合起来,从而影响了学生认知体系的建构,限制了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分析“懂而不会”的成因,探寻有效的应对策略

1. 重记忆轻理解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概念、定理等内容的教学常常是蜻蜓点水,认为概念、定理等内容都是经过验证的,无须讲解,只要学生会背、能用即可,因此没有带领学生进行深度剖析,使学生学习时“似懂非懂”,基础知识掌握不够透彻,最终影响了解题能力的提升.

例如,有关子集内容的教学中,对空集是这样描述的:对于空集,规定?A,即空集为任何集合的子集. 对于此规定部分教师没有进行过多讲解,而是一带而过,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在解题时不要忘记此规定,否则容易出现漏解. 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很难想起这一规定,最终导致解题时出现错误.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一规定提出过疑问: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为什么还要规定?A呢?对于学生这一质疑,部分教师选择置之不理,直接告诉学生“就是这么规定的,只要做题时会用就可以了”. 这样看似做了解释,但并没有真正解惑,该知识点并没有讲清讲透.

某次期中考试有这样一道题:“已知集合A={-1,1},B={xax+1=0},若B?A,则实数a的取值集合为________.”很多学生解题时忽视了B=的情况,从而出现了漏解. 分析错因不难发现,主因就是学生对“空集为任何集合的子集”这一知识点理解不清,认识不足. 在错误评讲时,若教师仅仅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而不进一步进行剖析,那么解题时势必会“一错再错”. 为了避免出现“一错再错”,教师对该知识点可以做出如下引导和解释:“以整数和自然数为例,自然数集N是整数集Z的子集,也就是说,自然数中不存在不是整数的元素. 对于空集,它里面没有任何元素,那么空集中也就没有任何元素不在其他集合里,所以空集为任何集合的子集.”这样通过进一步的解释和沟通,知识点讲清了、讲透了,可有效规避错误的再次发生.

2. 重结果轻过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追求容量,大多数数学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常将知识、经验、方法等内容以“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模仿、记忆,然后配以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消化. 这样讲授或许学生确实听懂了,而且通过模仿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但因為过程的缺失使得学生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解题时就出现了“懂而不会”的现象.

例如,在三角函数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将公式直接传给学生. 如讲解辅助角公式时,直接给出公式Asinα+Bcosα=sin(α+θ),其中cosθ=,sinθ=. 公式给出后,教师先让学生记住,然后加以一定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消化. 从短期效果来看,学生通过公式套用很快就能解决问题. 不过纵观以上过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解题过程中限于机械模仿,缺少思考和探究,很难形成深刻的认识,故很容易遗忘.

基于此,教师可对以上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推广,带领学生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以此深入理解公式. 过程如下:

师: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化简sinx+cosx①,你会吗?(预留时间让学生思考)

生1:把,分别改写为cos和sin,则sinx+cosx=cos·sinx+sincosx=sin

x+

.

师:很好,这样通过反向运算,将两个不同名的三角函数转化为了一个三角函数. 那么你能化简sinx+cosx②吗?

生2:②式就是①式的简单变形,若将②式乘即可得到①式,所以sinx+cosx=2

sinx+cosx

=2sin

x+

.

师:没有问题,接下来同学们看这两个式子:sinx+3cosx③;3sinx+4cosx④.

生3:sinx+3cosx=(sinx+cosx)=×2

sinx+cosx

=2sin

x+

.

师:很好,生3灵活应用以上解题思路解决了问题,那么对于④式呢?

生4:我也按照这个思路尝试过化简,但没有发现它与哪个特殊角有关,所以没有得到答案.

师:你猜一猜④式若按照这个思路化简,会得到什么样的表达式呢?

生5:3sinx+4cosx=Asin(x+θ).

师:非常好的猜想,那么结合前面的解题经验,你认为A和θ分别为何值呢?(生不语)

师:尝试将右式展开,你会得到什么呢?

生5:Asin(x+θ)=Asinxcosθ+Acosx·sinθ=3sinx+4cosx,所以Acosθ=3,Asinθ=4,(Acosθ)2+(Asinθ)2=A2=32+42=25,所以A=5,所以cosθ=,sinθ=,θ肯定存在.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继续向一般转化,看一看Asinα+Bcosα这个式子是否能化简. (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生6:Asinα+Bcosα=Csin(α+θ),C=,其中cosθ=,sinθ=.

由此通过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逐层引导,学生不仅对公式形成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放慢脚步,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 重技巧轻通法

部分学生认为“巧算、巧解”是提高解题效率的唯一途径,因此一味地追求巧解,忽视了通性通法的价值,使得解题时常常陷入误区. 要知道,虽然有时通法的解题步骤和运算过程有些烦琐,但是通法对思维难度的要求较低,易于形成解题思路. 而巧解对思维难度要求高,技巧性强,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较高,不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也就容易造成“懂而不会”现象的发生. 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师应重视通法教学,在通法掌握的基础上再适度拓展和提升,确保学生最大限度地听懂学会,以此有效提高解题效率,规避“懂而不会”现象的发生.

当然,造成“懂而不会”现象发生的原因并不局限于以上几种,这里就不再一一阐述. 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同时,要认真分析造成“懂而不会”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通过有针对性的处理和指导让学生听懂、会做,以此提高解题效率和教学品质.

作者简介:刘永侠(1977—),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解决策略成因
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处理策略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在体育课中设计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