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扶贫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以竹山县为例
2023-01-15朱琳琳
朱琳琳
(武汉轻工大学,湖北武汉 430023)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并不代表中国的扶贫工作已彻底结束,现今我国正式进入“后扶贫时代”,这意味着扶贫工作重点已转向缓解相对贫困,同时全方位谋求乡村振兴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中的哪些经验可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是新时期农村发展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
1 绿色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内涵
1.1 绿色产业扶贫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生态资源与环境的刚性约束不断趋紧,扶贫工作面临着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验,因而绿色产业扶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主导扶贫模式。
绿色产业,顾名思义是以绿色发展思想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力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实现最少污染排放,同时也取得资源最优利用的可持续型环保产业。传统农业可以通过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减少污染排放量的方式升级为绿色产业,比较典型的绿色产业模式有生态特色产业、生态农林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产业扶贫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扶贫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与传统的扶贫模式相比,其是更具内生动力的扶贫模式,也是可持续脱贫、永久脱贫的重要保障。作为一种造血式扶贫模式,绿色产业扶贫不仅保障了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真正实现了向农民“授之以渔”,有效提升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对于贫困地区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地方农民收入水平意义非凡。
1.2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就是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实现我国农村持久繁荣发展的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解决现存“三农”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更加繁荣、农村更加富裕、农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目标。
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分别从经济、生态、文化、社会、民生等5个不同维度规定了乡村发展走向的具体目标,即实现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以及人才振兴基础上的乡村全面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重点也是基础,生态振兴是前提条件,在实施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在内的现代绿色农业产业,深化农业结构性改革,推动绿色产业多方融合发展,从而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此外,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文化事业建设、治理能力建设,将全国广大农村建成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1]。
虽然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已经消除,但也不能忽视相对贫困问题长期存在这一事实,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仍需巩固,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新时期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由之路。绿色产业扶贫作为一个标准的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的“双赢”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是一脉相通的。因此,要以绿色产业为支点,合理利用乡村地区的绿色产业资源,通过优化绿色产业结构来增强绿色产业服务于乡村地区经济增长的能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2 绿色产业扶贫促进乡村振兴具体实践模式
竹山县隶属于湖北省十堰市,曾属于湖北省9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近年来,竹山县积极培育绿色生态产业,通过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化生态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新型绿色产业发展之路,不仅成功脱贫摘帽,而且有效助力了区域内的乡村振兴。
2.1 特色生态产业助力精准脱贫
“绿山、绿水、绿松石”是竹山的3张名片,绿松石作为一种稀有的宝石,珍贵且古老,在中国乃至世界都赫赫有名,被誉为“东方的绿宝石”,竹山县正是世界范围内罕见的绿松石富藏区。此外,竹山县大部分矿口出产的绿松石品质优良、硬度大、光泽质感极好,属于国际绿松石标准界定中的最上品——瓷松[2]。绿松石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首先,绿松石属于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与升值空间;其次,绿松石在中国历史悠久,极具历史文化价值;最后,绿松石在世界多地被制作成吉祥物、护身符,在全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与信仰价值。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竹山县以绿色思想为指导,大力培育发展绿松石特色产业,从矿区的整治到产业的打造,始终以“开发与保护并重”为原则,绷紧“生态弦”,科学有序发展。具体来看,竹山县在绿松石产业开发过程中,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来实现矿山的科学开采;坚持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矿山的高效开采;坚持边开采、边修复生态植被,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实现矿山的生态开采。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绿松石产业逐步实现了从卖原石为主到产品分级、加工转化、规模经营的提档升级,绿松石产业由单一产品价值逐步被赋予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多重意义。现今,竹山县已形成了从开采到销售完整的绿松石产业链,培育了一大批绿松石手工艺人,吸纳了众多当地劳动力从事绿松石产业,绿松石已成为竹山县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重头产业。
2.2 绿色品牌产业助力经济发展
近年来,竹山县一直致力于产业品牌化发展。就绿松石产业来说,竹山县政府通过与农业品牌化智库——农本咨询合作,赋予绿松石以品牌效能,现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通过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电商直播来打造“竹山绿松石,好运永流传”的网货品牌,以便顺利打通绿松石国际国内市场。就农林产业来说,通过品牌化发展,竹山香菇、菌类产品顺利出口到了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竹山打鸡、柳林腊肉和郧巴黄牛等也作为地方优质农产品深受周边地区人民喜爱,竹山县因此赢得了“中国绿松石之乡”“中国肚倍之乡”以及“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等称誉。
竹山县通过为乡土产业披上品牌外衣的方式,使本土产品广为流传,走向更大的消费市场,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兴旺发展,而且促进了乡村生态、文化、组织和人才的全面振兴。通过品牌赋能,将“小、散、优”的农产品培育为广受欢迎的特色农业产品,竹山县迎来了“品牌强农”新时代。
2.3 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竹山县是鄂西北区域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圈,拥有3张国家级生态名片以及多个自然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其发展生态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竹山县通过农旅融合发展来积极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业,并将其作为县域内战略性支柱产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方面,通过县域公用品牌赋能,竹山县政府将多而散的文旅资源贴上了地域性标签,培育了大批地方特色民宿、特色农家乐、特色工艺手作等新兴乡村产业,同时通过开发竹山县民俗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出了“竹山食、竹山居、竹山艺、竹山礼”等一大批特色文旅产业,提升了县内文旅产业品质。另一方面,竹山县因地制宜发展“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旅游产业扶贫模式,致力创建“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就业技能”的现代化生态观光农业[3],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茶园、油菜花、桃花、葡萄、草莓等农旅融合的生态产业园50余个,通过创建生态产业园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就业率,而且提高了人均收入,为县域内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
3 绿色产业扶贫对乡村振兴的启示与思考
3.1 构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脱贫与振兴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永久脱贫、乡村振兴都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因而要构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来促进乡村产业繁荣。
在产业布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技+”“互联网+”的作用,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主导农业产业,打造“特色产业+科技+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要客观衡量本地区自然条件的利弊,凭借独有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来协调推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可基于前期产业扶贫成效,打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从而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让农民享受增值收益[4],具体来看就是在发展特色主导农业的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业,以促进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继而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在产业经营方面,仅仅以农户个体为单位难以承受农业产业化带来的市场风险,因而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联合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即通过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将小农生产纳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从而提高个体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3.2 通过产业品牌赋能促进乡村振兴
产品效益最终要由市场来检验,乡村产业也不例外。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产品的市场地位取决于社会公众对品牌的认同,因而品牌既具有经济性,也是重要的无形资产[5]。
在产业品牌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提升农民的品牌意识,品牌意识着重体现在农产品商标的注册上,商标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对于品牌的塑造意义非凡,品牌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及其附加值;其次,要围绕市场需求,准确定位目标消费群体,满足目标消费群体的个性化产品需求;再次,要依靠高科技来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最后,通过文化塑造品牌,在品牌化的过程中要融入地方文化价值理念,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品牌化不仅是实现乡村资源价值变现的路径,也是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振兴的法宝。
3.3 发展生态旅游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随着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目标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是这一目标下现实可行的发展道路,不仅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环境优势来调动乡村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促使经济可持续性增长,而且可以规范乡村治理,展现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优势,最终在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实现真正的“生活富裕”。
我国乡村地区的地理资源特色明显,发展旅游业具有先天优势。在旅游产业的规划选择上,需要根据地区的地理因素、资源特色、发展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旅游项目,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时不能破坏原有的村落特色,要体现地域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以良好的生态作为乡村振兴的支点,通过优化设计将自然景观优势转化为旅游观光产业优势,着力打造富有活力前景的旅游特色乡村,力争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