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磷酸腺苷酶家族蛋白3A、缺氧诱导因子-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2023-01-14米会敏孙丽蔡媛
米会敏,孙丽,蔡媛
宝鸡市中心医院病理科,陕西 宝鸡 721000
结直肠癌是发生于结肠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50岁发病率最高,其发病率居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1]。结直肠癌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治疗效果受限,患者的预后较差,因此早发现、早诊断结直肠癌对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2]。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仅为50%,主要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评估体系,使临床决策缺少决定性证据[3]。目前结直肠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结直肠癌与原癌基因活化、肿瘤抑制基因失活有关,提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分子事件[4]。相关研究显示,三磷酸腺苷酶家族蛋白3A(ATPase family AAA domain containing 3A,ATAD3A)、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有关[5]。本研究探讨ATAD3A、HIF-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2016)》[6]中关于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准,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②均首次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③沟通能力良好;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近1个月内有炎症病史;②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导致病理组织改变;③存在活动性细菌或真菌感染;④存在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⑤肝肾功能异常及重要脏器严重疾病等。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18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男70例,女48例;年龄23~75岁,平均(48.22±5.12)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6~26 kg/m2,平均(20.01±1.22)kg/m2;结肠癌68例,直肠癌50例;肿瘤直径2~8 cm,平均(5.51±0.35)cm;临床分期:Ⅰ期 40例,Ⅱ期28例,Ⅲ期30例,Ⅳ期20例;浸润深度:浅肌层88例,深肌层30例;有神经侵犯45例,无神经侵犯73例;有脉管受累60例,无脉管受累58例;有淋巴结转移38例,无淋巴结转移80例;分化程度:高分化50例,中低分化68例。另同期选取100例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25~76岁,平均(48.30±5.02)岁;BMI为17~25 kg/m2,平均(20.12±1.29)kg/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免疫组化法检测ATAD3A、HIF-1表达情况
取11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和100例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的良性病变组织,石蜡包埋切片,烤箱烘烤90 min,浸入二甲苯中,脱蜡10 min,逐级放入100%、90%、70%乙醇及纯水中浸泡5 min,3%过氧化氢孵育10 min,冲洗3次,浸泡在0.01 mmol/L的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抗原修复液中,高温高压修复3 min,静置30 min,反复冲洗3次,滴加山羊血清封闭20 min,分别加入一抗ATAD3A抗体(稀释浓度1∶150)、HIF-1抗体(稀释浓度1∶50),4 ℃在冰箱孵育过夜,PBS冲洗3次,二抗孵育完成后冲洗3次,盐酸乙醇分化,其余免疫组化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观察显色情况,滴加苏木素复染1 min,冲洗、脱水,中性树脂封片,由2名病理医师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双盲法判定结果。依据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进行结果判定:无着色计0分,淡黄色染色计1分,棕黄色染色计2分,棕褐色染色计3分;无阳性细胞计0分,阳性细胞所占比例<25%计1分,阳性细胞所占比例25%~75%计2分,阳性细胞所占比例>75%计3分;将染色强度评分和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评分相加,>2分判定为阳性,≤2分判定为阴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TAD3A、HIF-1表达情况的比较
结直肠癌组织中ATAD3A、HIF-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结直肠癌组织和良性病变组织中ATAD3A、HIF-1阳性表达情况的比较[n(%)]
2.2 不同临床特征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ATAD3A、HIF-1表达情况的比较
不同性别、BMI、临床分期、浸润深度、神经侵犯情况、脉管受累情况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ATAD3A、HIF-1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5 cm、有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ATAD3A、HIF-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肿瘤直径<5 cm、无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高分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不同临床特征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ATAD3A、HIF-1表达情况的比较(n=118)
2.3 ATAD3A、HIF-1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TAD3A的表达与HIF-1的表达呈正相关(r=0.412,P<0.05)。
3 讨论
结直肠癌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高脂肪饮食、肥胖率增加、结肠腺瘤有一定关系,机体免疫力低下和局部慢性炎症可能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7]。随着临床对结直肠癌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认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系列抑癌基因突变、原癌基因活化等分子事件,且伴有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及组织形态学改变,最终导致结直肠癌[8]。目前,临床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只有少数几种生物制剂,但受个体差异影响,部分患者无法从中获益,因此,有必要开展结直肠癌方面的研究,发现更多有意义的潜在治疗靶点。
线粒体是人体细胞中能量来源的细胞器,主要通过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生物学代谢重编程等参与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过程[9]。ATAD3A可参与细胞内基因组转录、蛋白水解等多个生物过程。既往有研究证实,ATAD3A是维持线粒体正常功能的因子,其表达缺失会损害线粒体功能,进而抑制细胞生长[10]。缺氧是肿瘤微环境的基本特征,由于恶性肿瘤细胞生长速度较快,供血不足容易使瘤体处于低氧状态[11]。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肿瘤细胞生长速度增快导致的局部缺氧在肿瘤环境中较常见[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ATAD3A、HIF-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直径≥5 cm、有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ATAD3A、HIF-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肿瘤直径<5 cm、无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高分化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TAD3A的表达与HIF-1的表达呈正相关。表明ATAD3A、HIF-1均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提示ATAD3A、HIF-1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与相关研究报道的结果一致[14-15]。
有研究证实,ATAD3A会破坏非小细胞肺癌线粒体的正常网状形态,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16]。结直肠癌细胞中也有相同现象,ATAD3A过表达后,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抑制ATAD3A的表达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减弱。肿瘤的快速生长需要大量能量供应,ATAD3A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明显促使肿瘤细胞生长[17]。结直肠癌早期,细胞微环境处于非缺氧状态,随着肿瘤组织的不断生长,肿瘤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基因活化增强。HIF-1蛋白可促使肿瘤细胞形成,并促进肿瘤细胞的淋巴结转移,但其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尚需继续深入研究证实[18-19]。由此可见,ATAD3A、HIF-1可作为结直肠癌恶性程度的重要监测指标,可为寻找结直肠癌的有效治疗靶点提供有力证据。随着HIF-1对ATAD3A调控作用的深入研究,有望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开辟新途径。但本研究未进行大样本研究,且研究的时间间隔较短,故需要后续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及较长的时间跨度或多时间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ATAD3A、HIF-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肿瘤直径≥5 cm、有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ATAD3A、HIF-1的阳性表达率较高,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潜在的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