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相关指标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2023-01-13贾洪娟皇甫小伟
贾洪娟,皇甫小伟,刘 旺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损伤导致心室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下降。慢性心力衰竭不仅是心力衰竭的持续状态,也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肺淤血、肾功能衰竭、肝硬化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在传统人工起搏器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双心室起搏治疗,可纠正心脏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从而有效降低临床病死率和再入院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2-3]。然而尽管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确切,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后效果欠佳。相关研究表明,术前筛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4]。早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临床效果评估主要采用心功能指标、心电图等进行,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检测结果易出现偏差。研究发现,血清胱抑素C(CysC)是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及肾功能以外的心血管事件预测因子,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临床较少将其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研究,且单一指标检测易出现误差[5-6]。本研究对多项指标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预后评估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8年7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128例设为研究组。纳入标准: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7],且有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证;均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无缺损或丢失;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或脏器严重疾病者;因精神障碍或沟通不畅无法配合者;存在其他严重心脏或血液系统疾病者。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健康的96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72例,女56例;年龄60~81(65.68±5.91)岁;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Ⅰ级32例,Ⅱ级36例,Ⅲ级31例,Ⅳ级29例。对照组男51例,女45例;年龄59~83(65.91±5.86)岁。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收集所有研究对象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CysC、脑钠肽(BNP)、内皮素-1(ET-1)水平。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2组血清CysC、BNP、ET-1水平。②分析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出院后12个月内通过电话、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确认患者预后,调查并记录患者预后情况。根据患者是否有临床事件(心力衰竭发作再入院或全因性死亡)分为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当患者发生临床事件时停止随访。③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ysC、BNP、ET-1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
2 结果
2.1血清CysC、BNP、ET-1水平 研究组血清CysC、BNP、ET-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同预后慢性心力衰竭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28例中预后良好95例,预后不良33例,其中预后不良组NYHA心功能分级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CysC、BNP及ET-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见表2。
2.3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非条件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功能分级、CysC、BNP、ET-1为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见表3。
表1 2组血清CysC、BNP、ET-1水平比较
表2 不同预后慢性心力衰竭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表3 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CysC、BNP、ET-1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预后的临床预测价值 ROC曲线示:CysC、BNP、ET-1单独检测以及三者联合检测AUC分别为0.779、0.765、0.730、0.877,其中以三者联合检测AUC值最大。见表4、图1。
表4 CysC、BNP、ET-1联合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预后的临床预测价值
图1 CysC、BNP、ET-1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ROC曲线CysC为胱抑素C,BNP为脑钠肽,ET-1为内皮素-1,ROC为受试者工作特征
3 讨论
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为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但研究发现对于晚期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处于NYHA Ⅲ、Ⅳ级的患者来说,其疗效欠佳,患者预后较差[8-9]。而心脏移植是治疗晚期慢性心力衰竭的金标准,但供体的缺乏和排异反应限制了其应用。有学者发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纠正由室内传导延迟导致的左心室充盈时间缩短,收缩不同步,以及二尖瓣反流,从而改善心功能,使左、右心室间及左心室内的收缩再同步化,目前已成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然而临床对这种治疗的效果尚无明确的评价指标[10-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ysC、BNP、ET-1水平高于正常人群,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13]。同时本研究还对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同步化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心功能分级、CysC、BNP、ET-1为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ys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存在于机体各组织器官核细胞内,通过参与细胞外基质重塑、减缓基质代谢、阻止胶原降解,在胶原降解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14-16]。ET-1属于活性肽,由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有3种异构体,是已知较强的缩血管物质,其参与心室重构,可激活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促进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增加胶原蛋白合成,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引起组织重塑和心肌纤维化,最终导致心功能恶化,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17-18]。BNP由心室肌细胞反应性分泌,主要分布于脑、脊髓、心肺等组织中,是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物质,可调节人体体液、血压及钠平衡的神经激素,当心室功能不全时,心肌扩张,BNP会快速合成释放调节心脏功能,故该指标可作为评估患者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之一[19-20]。本研究分析CysC、BNP、ET-1对慢性心力衰竭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CysC、BNP、ET-1均可有效诊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预后,但三者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最大,可能与单一指标检测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有关,同时也说明了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度,可考虑将CysC、BNP、ET-1联合检测应用于临床。
综上所述,CysC、BNP、ET-1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异常升高表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预后评估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为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