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结合设计性实验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3-01-13王继胜侯良芹产翠翠朱秀玲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解剖学研究组教学模式

王继胜,侯良芹,产翠翠,朱秀玲,张 翠,赵 健,龚 鑫

(1.皖南医学院 a.人体解剖学教研室;b.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2.安徽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局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主要分科之一,它要求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进行大体标本解剖和观察,巩固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同时,重点研究层次、结构与毗邻关系,为后续其他学科打下基础[1]。如何更好地为后续临床教学夯实基础是人体解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对分课堂结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皖南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按照班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为2019级临床医学19、20班,共计61名学生;研究组为2019级临床医学(定向)1、2班,共计45名学生。两组学生学习《局部解剖学》课程时均为大学二年级,年龄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选用第二版《人体局部解剖学》(复旦大学出版社)为教材,课题组授课教师同时授课,对照组随机分为12组(5~6人一组),研究组随机分为9组(5人一组),两组学时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课堂讲授、实验操作视频播放、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点认结构进行考核。研究组授课教师提前布置实验内容,在开始的两周课程中,为了让学生适应局部解剖学的授课节奏,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其后要求每组学生提前完成实验设计,并将实验设计发布于班级QQ群内,课堂讨论过程中,由学生对其他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及实验预估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针对该小组实验设计的点认结构、操作步骤及实验完整性等各方面提出质疑,并由被质疑的小组申辩、解答相关问题,最后由授课教师总结、点评并对点认结构中过难或过于简单的部分引导性去除,保持与对照组的难度统一。对于争议点,授课教师不做决定,直接进入实验操作环节,在此环节中,授课教师仅维护实验的正常进行。实验结束后,授课教师对每次实验用时进行记录并分析,按时完成实验记0,未按时完成记-1,提前完成记1,因研究组前两次实验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故对实验项目3~10进行统计分析,对实验结果以点认结构的方式进行考核,并由学生总结本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优劣。平时成绩由实验点认考试、实验报告及课堂表现构成,学生准备时间充分,且主观成份较大,不能客观体现本教学方法的优劣,故本文仅对实验操作用时及期末试卷成绩进行分析。

1.3 教学评估

1.3.1 考核指标 为了反映课程掌握程度,对两组学生的试卷成绩及实验操作用时进行对比。

1.3.2 问卷调查 研究组学生对比新老两种教学模式,完成不记名问卷调查,以是和否作为问卷答案,问卷调查在课程结束后完成。

2 结果

2.1 试卷成绩分析 两组学生均参与期末考试,完成率100%。研究组的考试成绩[(66.71±18.03)分]高于对照组[(65.16±19.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5,P=0.002)。

2.2 实验操作用时分析 两组学生均参与所有实验操作,完成率100%。结果显示,研究组除实验项目1、2、4和8外,其他实验项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各项实验操作学生用时总体情况

表2 学生实验操作用时分析

2.3 问卷调查分析 共计43名同学完成问卷调查(表3),占总人数的95.56%。同学们对设计性实验及对分课堂持肯定态度,并且认为是一种更好的教学模式,但部分同学(58.14%)认为该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在后续问卷的多选题中,完成调查问卷的同学均认为相较传统教学模式,新模式的最大亮点在于提高实验操作效率及有助于预习、复习和知识点的掌握。

表3 问卷调查结果(n=43)

3 讨论

3.1 局部解剖学教学现状 局部解剖学学时少、内容多,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难以保持课堂专注力,学习成本较高。学生的学习范围多以老师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主,以通过课程结束考试为目的[2],是一种验证性教学。近年来,国内医学院校中,逐渐扩大的招生规模与日益减少的大体标本获取量,成为制约局部解剖学发展的因素之一,如何充分、高效地利用大体标本是每位授课教师面对的问题。

我校局部解剖学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实验报告、课堂点认、随堂提问等方式,手段较为传统,对学生学习现状了解不及时,信息反馈迟滞,急需引入其他教学和考查方式,为形成性评价提供有力支撑。

3.2 对分课堂——“羽量级”教改方式 对分课堂是2014年提出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其把授课时间一部分给教师讲授,另一部分作为学生讨论,旨在通过元素创新和结构创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3-4],其对授课环境的硬件要求不高,主要要求教师的精心备课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获得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来源于主体自身的获得及获得的过程,是客观获得与主观感受的内在统一[5]。高校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识获得感不足是导致成绩不理想和基础不牢靠的主要因素。对分课堂通过教师讲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感觉知识来源于自己,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讨论到课后的总结,在系统梳理知识的同时,相较于传统授课方式,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在提升学习“幸福感”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3 对形成性评价的有力支撑 形成性评价的广义概念是指为了促进教育方案、计划、课程等所进行的评价[6],狭义概念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用以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通过教师、学生及自我评价等方式体现教学中的过程性结果[7]。学生在教学中一直是“被评价的对象”,教师往往很难以换位思考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而学生作为被评价主体,他们之间的互评和自评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问题,在总结、反思和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的同时,调整学习习惯,提高自身学习能力,获益终身[8-9]。

在对分课堂的授课过程中,借助其自身形式的便利性,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虽然是“羽量级”授课方式,但随着授课环境的逐步改善,可与“雨课堂”“互联网+”等授课方式无缝衔接,并为PBL教学的推广夯实基础。在丰富授课方式及授课内容的同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极其贴合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内涵,为局部解剖学形成性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撑。

3.4 对分课堂在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 传统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按照既定的实验路线实施,目的是验证理论课中的知识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10]。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以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点评、方案实施及经验总结等环节完成一次实验。对分课堂在设计性试验的实施过程中添加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不再单纯点评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而是对学生制作方案的思路、点认结构的设计及人员的分工等进行充分论证,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的同时,培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对分课堂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自学、思辨、创新、表达及合作能力,符合学生核心发展需求,值得推广和应用[11],与设计性实验相辅相成,两种教学方法的核心诉求一致,研究组学生为安徽省高考二本分数线录取,对照组学生为安徽省高考一本分数线录取,分数差异显著,且研究组在期末考试成绩及实验用时方面优于对照组,表明本研究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学习兴趣和局解学习能力中效果显著,为局部解剖学教学及形成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解剖学研究组教学模式
《钟世镇现代临床解剖学全集》(第2 版)12 卷隆重出版发行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人体解剖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太极拳侧行步运动解剖学分析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