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内针对改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3-01-11陈梦丽许一吟蒋艳红徐逸生陈杏丽陈丽宜

全科护理 2022年36期
关键词:腧穴恶心置换术

陈梦丽,许一吟,蒋艳红,徐逸生,陈杏丽,陈丽宜

术后恶心和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麻醉和手术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可高达20%~83%[1]。不仅影响病人的主观体验,严重者甚至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减慢术后康复进程。而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严重关节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2],可明显提高该类病人的生活质量。如何有效降低该类病人术后PONV的发生具有迫切的临床需要。据文献报告,临床止呕的方式多样,包括药物治疗[3-5]和非药物治疗[6-7]。尽管如此,术后止呕效果仍然不理想[8]。因此,采取一种安全、有效的止吐法显得尤为重要。皮内针是一种特制小型医用针具,针刺于具体腧穴的皮下或皮内,给腧穴于弱小而持久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的功能[9]。本研究旨在探讨皮内针的止呕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膝骨关节科住院,髋关节置换术或者膝关节置换的病人116例,男23例,女93例。根据病人住院期间是否接受皮内针治疗,将病人分为暴露组(60例)与非暴露组(56例),两组病人在性别、手术方式、年龄等基本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已行髋关节置换或膝关节置换术;②术后均使用相同的镇痛方案(特耐+镇痛泵、特耐、氟比洛芬酯+镇痛泵、口服NSAIDS);③术后接受皮内针治疗。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脑器质性疾病史、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感染性疾病者;②近期曾服用阿片类药物、抗惊厥药等;③病人皮肤破溃或其他不适宜施针的病人。

1.4 干预方法

1.4.1 基础护理 病人术后予以舒适体位,予柠檬皮切片放置于迎香穴,指导深呼吸放松心情等常规护理。

1.4.2 分组护理 非暴露组予以术后常规护理方法,不予针刺治疗。暴露组在非暴露组护理措施基础上,从术后回到病房开始采用皮内针(华佗牌,由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25 mm×1.3 mm)治疗。选取双内关、双天枢、上脘、中脘、下脘共7个穴位,腧穴位置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2 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操作时病人取仰卧位,充分暴露穴位部位,用75%乙醇消毒穴位,然后持镊子夹持揿针所附带的胶布,对准腧穴垂直刺入皮内,并予适当按压,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时间为24 h。针刺操作由3名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护师完成。

1.5 观察指标

1.5.1 恶心呕吐发生程度 观察两组病人术后0~3 h(T1)、4~6 h(T2)、7~12 h(T3)、13~24 h(T4)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参考恶心及呕吐指数评估量表(R-INVR)[10]进行恶心、呕吐程度评价:评价恶心、呕吐、干呕3个症状的发生情况,分为症状经历时间、症状发生频率、症状严重程度3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分别为0~4分,总分越高,恶心、呕吐症状越严重。

1.5.2 镇痛泵使用情况 观察两组病人是否有因恶心呕吐剧烈而需要夹闭镇痛泵。

1.5.3 是否需要使用止呕药 观察两组病人是否有因恶心呕吐剧烈而需要使用止呕药。

1.6 安全性评价 记录观察有无局部过敏、皮肤硬结、皮内针掉落等不良反应,如不良反应严重,需中止治疗。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恶心呕吐情况比较 术后24 h(T1~T4)共有64例病人发生了恶心呕吐,占55.2%。具体见表1,术后24 h(T1~T4)暴露组病人恶心呕吐发生频次、经历时间、严重程度3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非暴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病人不同时间段R- INVR总分均值均有下降趋势,这表明临床发生术后恶心呕吐主要集中在T1~T2阶段(即术后0~6 h)且暴露组得分均小于非暴露组,临床疗效较好,见图1。

表1 两组病人恶心呕吐得分比较 单位:分

图1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不同时间段R-INVR总分均值图

2.2 两组病人镇痛泵夹闭情况比较 表2显示,暴露组仅有5.0%的病人需要在术后夹闭镇痛泵,而非暴露组有17.9%需要夹闭镇痛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病人镇痛泵使用情况比较 单位:例(%)

2.3 两组病人止呕药使用情况比较 表3显示,暴露组仅有10.0%的病人需要辅助使用止呕药,而非暴露组有26.8%需要使用止呕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病人止呕药使用情况比较 单位:例(%)

2.4 安全性分析 所有病人均未发生全身性严重不良反应。使用皮内针治疗的过程中未出现皮肤硬结、皮内针掉落、局部过敏、感染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皮内针改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恶心呕吐疗效显著 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后24 h(T1~T4)共有64例病人发生了恶心呕吐,占了55.2%,这说明在髋膝置换术后病人发生PONV的频率是比较高的,与现有的文章报告相符[11]。采取皮内针治疗的暴露组术后24 h(T1~T4)病人恶心呕吐发生频次、经历时间、严重程度3个维度得分均低于非暴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效果显著。此外,本研究也表明临床发生术后恶心呕吐主要集中在T1~T2阶段(即术后0~6 h),且暴露组得分均小于非暴露组,临床疗效较好。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恶心呕吐反应不仅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生理不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病人术后快速康复的进程。有效地应用皮内针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能减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促使其积极配合术后康复。

3.2 皮内针治疗可减少镇痛泵的夹闭率 本研究表明,暴露组仅有5.0%的病人需要在术后夹闭镇痛泵,而非暴露组有17.9%需要夹闭镇痛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使用皮内针治疗,病人术后夹闭镇痛泵的比例降低,有助于病人更充分镇痛,有利于病人更早实现术后快速康复。

3.3 皮内针治疗可减少止呕药的使用率 本研究表明,暴露组仅有10.0%的病人需要辅助使用止呕药,而非暴露组有26.8%需要使用止呕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使用皮内针治疗,可有效减轻病人呕吐的程度,减少止呕药的辅助使用,在提高病人舒适感的同时,也避免了止呕药相关副作用的发生。这与文献中皮内针能预防与改善恶心呕吐的研究结果一致[12]。

3.4 皮内针改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恶心呕吐的原理及优势 皮内针治疗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刺入腧穴皮内,固定后留置一定时间,通过持续刺激达到治疗的效果[13-14]。其特点是: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刺法安全,易于接受;动态留针,效应积累;起效迅速,安全无痛[15]。皮内针疗法临床应用范围很广[16-18],其调整经络脏腑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为:皮内埋针给皮部以弱而长久的刺激,刺激信息通过穴位经络传入人体内,从而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皮内针疗法适用于治疗失眠、恶心呕吐等。在本研究中,皮内针治疗的取穴为:双内关、双天枢、上脘、中脘、下脘。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是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并且与五脏相关联,具有镇痛、止呕、宽胸、和胃及养心、安神作用。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主治胃肠病证,具有调理脾胃作用。上脘、中脘、下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属于奇经八脉之任脉,是六腑经气交汇之处,对其进行有效按压可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调理六腑之疾,对于胃脘痛、腹胀、呕吐等具有良好功效[19-20]。以上诸穴联合刺激,有助于缓解病人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皮内针治疗与传统针灸不同[21],皮内针不要求出现酸麻胀痛等“针感”,病人痛苦小,易于接受,治疗依从性高。 同时还能激发人体气血经脉,使人在舒适的状态下减少恶心呕吐等不适生理体验,符合目前舒适化医疗理念[22]。

3.5 本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只对116例髋膝关节置换病人进行术后早期止呕效果观察,存在样本量小,且未能对皮内针长期埋针效应进行研究等不足,有待设计更为严谨的前瞻性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以更好地发挥皮内针在临床止呕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皮内针治疗改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恶心呕吐疗效显著,术后恶心呕吐的症状得以减轻,病人术后夹闭镇痛泵及使用止呕药的比例较低,更有利于病人的术后康复。且成本低廉,易于操作,便于实施,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

猜你喜欢

腧穴恶心置换术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The selection rules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 data mining-based literature study
题出的太恶心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旅途止泻按脾腧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反肩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