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我国院前急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3-01-11陈腾霞毛世芳

全科护理 2022年36期
关键词:研究方向分析

邓 怡,李 韵,陈腾霞,彭 淼,毛世芳

院前急救(first aid)是指急危重症病人入院之前获得的医疗救护,包括现场救治和转运途中监护[1]。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会发生许多意外事故、突发疾病或急危重症都需要紧急救治,所以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初始环节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院前急救作为提高院前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环节,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较多的困难与挑战,在配置、体系、技术、意识等层面的问题制约着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3]。所以,我们应该充分了解院前急救的研究现状,才能找到促进发展的“捷径”。近5年来关于院前急救的文章不断呈现,庞大的数据需要用软件进行处理,本文选择科学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软件来对院前急救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软件作为一款国际最广泛使用的知识图谱绘制、分析工具之一[4],通过软件中的关键词突现、关键词聚类等构建可视化图谱,展现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5],从而促进该领域的发展,指明未来的研究方向。

1 数据获取及方法

1.1 数据获取及转换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是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库,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采取高级检索,检索条件为学术期刊,主题=院前急救OR主题=院前救护OR主题=院前救治,设定为精确检索,时间跨度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来源类别=全部期刊,剔除外文文献和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后,共获得文献2 592篇。以RefWorks格式将所获取的文献导出,download_格式保存。

1.2 分析方法 本文选用的研究工具为CiteSpace 5.7.R2软件,时间分区设置为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TopN设置为50,剪切方式设置为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将在CNKI数据库中获取的院前急救文献进行Author(作者)、Institution(机构)、Keyword(关键词)分析,绘制出可视化图谱,探索院前急救的发展现状、研究方向、研究热点及前沿进展。

2 结果及可视化分析

2.1 年际发文量 如图1所示,显示了从2016年—2020年有关院前急救的发文量。发文数量一直居高不下,总体趋势较为平稳,说明院前急救一直是全社会和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其中2016年发文量为661篇,2017年发文量为645篇,2018年发文量为647篇,2019年发文量为680篇,2020年发文量为530篇。

图1 2016年—2020年我国院前急救相关文献发表情况

2.2 作者分析 时间跨度设置为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节点类型选择作者,得到节点数n=288,连线数E=214,密度D=0.005 2的知识图谱。节点大小代表作者发文量的多少,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线条粗细则代表合作程度,见图2。图2中的节点较多,说明关注该领域的学者较多;连线数量也不少,但是过于分散,除了以何斌为首和以李树林为首的两大团队连线多、合作相对密切,其余学者大多都独自研究或者2人或3人合作,缺乏团队合作。有19名作者发文量达到5篇及以上,前10名作者的发文量分别为何斌(9篇)、吴敏(9篇)、李树林(8篇)、陈志刚(8篇)、刘红梅(8篇)、蔡榕(7篇)、冯燕玲(7篇)、张婷婷(7篇)、李建芳(6篇)、张媛(6篇)。

图2 2016年—2020年我国院前急救研究作者合作网络

2.3 机构分析 节点类型选择机构,得到节点数n=252,连线数E=41,密度D=0.001 3的院前急救机构知识图谱。节点圆圈越大,代表该机构发文量就越多。如图3所示,连线数较少,可以看出机构间的合作强度不够,网状合作网络较少。发文量达到10篇及以上的机构有7所,分别为北京急救中心(33篇)、大连市急救中心(27篇)、长春急救中心(22篇)、沈阳急救中心(19篇)、南宁急救医疗中心(14篇)、哈尔滨市急救中心(13篇)、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10篇)。可以看出对院前急救较为关注的机构多为急救中心,且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而高等院校、政府、社区等机构对此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图3 2016年—2020年我国院前急救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3 我国院前急救的热点及前沿分析

3.1 关键词频次 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绘制共现图谱,如图4,共有105个节点,253条连线,密度为0.046 3。频次前10位的关键词分别为院前急救(1 680次)、急性心肌梗死(227次)、院前急救护理(169次)、护理(148次)、预后(127次)、效果(97次)、急救(86次)、脑卒中(77次)、应用效果(71次)、心肺复苏(64次)。可见院前急救在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两大病种中的应用研究最多,院前急救护理、预后、效果等词是研究的热点。

图4 2016年—2020年我国院前急救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3.2 关键词聚类 在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关键词聚类分析,通过LLR算法进行聚类,选取前12个聚类。Q=0.563 5,大于0.3,且S=0.791 4,大于0.5,说明该关键词聚类图谱是合理的[6]。得到的前12个聚类分别为:#0急性心肌梗死、#1急性脑梗死、#2救治效果、#3急性脑血管病、#4气管插管、#5应用效果、#6疾病谱、#7脑卒中、#8急危重症、#9急救人员、#10院前医疗急救、#11不良反应,这些聚类都是院前急救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聚类的序号数值越小,包含的关键词数量越多。见图5、表1。通过对关键词及院前急救相关文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院前急救的热点范围:一是院前急救的热点疾病,二是院前的急救技术,三是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四是院前急救的人员。

图5 2016年—2020年我国院前急救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表1 2016年—2020年我国院前急救研究关键词聚类排序

3.2.1 院前急救的热点疾病 可以看出,院前急救相关研究最热点的疾病是急性脑卒中(急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类型,急性脑梗死又是急性脑卒中的主要临床类型之一)和急性心肌梗死。《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推算现患心血管病人数为3.3亿,其中排名前2位的是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00万;2017年心血管病人死亡率仍然位于首位[7]。脑卒中病情凶险,起病急,恶化迅速[8]。急性脑卒中病人起病6 h内为治疗的时间窗,易聪[9]经过研究指出,急性脑卒中从发病到接受专业、规范的治疗间隔时间越短,病人的预后越好,所以院前急救是改善急性脑卒中病人预后的关键。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10]。而在发病1 h内,AMI病人发生猝死的最常见原因为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因此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在挽救AMI病人生命中起着关键性作用[11]。

3.2.2 院前的急救措施 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是抢救病人致命性呼吸心搏骤停的关键。气管插管能保证病人的呼吸顺畅,也能避免误吸,是院前抢救呼吸功能障碍病人的重要措施[12]。研究表明,心搏骤停后进行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为4~6 min,每延误1 min,复苏成功率下降近6%[13-14]。早期有效的心肺复苏配合快速除颤是抢救心搏骤停病人生命和提高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键措施[15]。

3.2.3 院前急救的疾病谱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机动车的数量剧增和城市建设工程的猛增[16],创伤成为发生率最高的急诊病种[17]。严重创伤具有病情复杂、累及多器官和多系统、救治困难等特点,对病人的生命安全和预后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8-19]。通过表1可见,多发伤和创伤性休克是创伤院前急救研究的热点。王佳[20]指出,处理多发伤病人首先要形成整体意识,按CRASHPLAN的顺序(即心脏、呼吸、腹部、脊髓、头颅、骨盆、四肢、动脉、神经)来指导院前急救,按伤口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抢救顺序,重点判断呼吸、脉搏、意识。研究表明,创伤后1 h是创伤性休克病人的黄金急救时间[21]。由于大众缺乏对创伤性休克的正确认识及处理,容易在转运途中出现二次伤害,导致创伤性休克病人预后较差,院前急救干预可以通过基础的抢救措施控制病情的发展,并且可以将院前的评估结果反馈到院内,缩短术前准备时间,从而提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22]。

3.2.4 院前急救人员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急救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直接与病人的抢救效果和生命安全相关,因此院前急救人员必须具备积极的态度、熟练的急救知识和专业的操作技术[23]。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导致我国急救人员数量很难满足需求,特别是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急救人员数量更是有限,加上部分急救人员缺乏急救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应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急救速率快的急救队伍,加大急救人员的培训力度,使急救人员的院前急救水平和院前抢救成功率大幅提升[24]。

3.3 关键词突现 在CiteSpace中某个聚类包含的突发节点越多,该领域就越是活跃或者是研究的新兴趋势[25]。通过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突现词“Burstness”检测,得到11个突现词,如图6所示。分为3个阶段,在第一阶段(2016年—2017年),培训、护理措施、心理护理、体会、救护车为该阶段的主要关键词;在第二阶段(2017年—2018年),影响为该阶段的主要关键词;在第三阶段(2018年—2020年),急性脑卒中、院前抢救、急救护理、心搏骤停、急性脑出血为该阶段的主要关键词。第三阶段为近几年研究的前沿问题,也是未来院前急救的发展趋势。

图6 2016年—2020年我国院前急救研究突现词

3.3.1 急性脑卒中 脑卒中是我国首位死因,也是我国成年人残疾的第一原因[26],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通过阅读文献,对于急性脑卒中,学者在院前急救流程的优化方面有较多研究,包括就医延迟因素、院前评估量表、转运等方面。贾良萍等[27]研究表明,从卒中发病后公众的有效识别、疾病发作后到决定就医、“120”救护车或者“110”警车运送时间、基层医疗机构水平不足后转诊、急救医疗服务人员的素质、经济因素、独居等均是急性脑卒中病人发病后就医延迟的因素。王宪[28]研究表明,在脑卒中就医延迟因素中,未及时识别脑卒中症状和未迅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最主要的院前延迟因素。李涛等[29]研究表明,将急性脑卒中识别量表(ROSIER)用于急性脑卒中病人院前识别及转运中,根据ROSIER(即意识障碍或昏厥病史、惊厥病史、单侧肢体乏力、语言障碍、视野缺损5项)评分来评估脑卒中的发生率并且及时传回院内,可以使病人尽快接受专科的诊治,一定程度上改善病人的预后,且ROSIER量表比快速评分量表、辛辛那提院前脑卒中筛选量表更适合于临床。李莹莹[30]研究指出,根据院前评估后采取合适的急救方式,根据病人病情选择是否立即转运、转运的方式及转运途中采取的措施,不仅可以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还可以减少致死、伤残率和医患纠纷。

3.3.2 心搏骤停 对于院外心搏骤停及时识别、早期心肺复苏、快速电除颤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3个重要环节[31]。2020AHA心肺复苏指南中指出,当旁观者发现病人无意识合并无呼吸(或仅有叹气样呼吸)时应假定为心搏骤停,识别为心搏骤停后,旁观者应对病人给予心肺复苏[32]。应增加公众场合的体外自动除颤仪,旁观者可以在没有医护人员在场的情况下进行除颤,除颤越早,病人的存活率越高[33]。

4 讨论及展望

近5年院前急救文献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作者与机构来看,2016年—2020年关于院前急救的文章不断涌现,一些研究学者及机构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学者之间、机构之间多为内部合作,跨区域的合作强度不够。第二,从关键词聚类来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疾病谱、急救人员等是院前急救领域持续关注的热点,预后、应用效果等是院前急救的重点评价指标。第三,从关键词突现来看,急性脑卒中、心搏骤停是近年的研究前沿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在院前抢救与急救护理方面探索较多。但是阅读相关核心文献后可以发现文献主题重复性很高,高质量文献较少,创新性不强。

未来学者与机构之间应加强跨区域合作,深入研究的热点与趋势问题,共同提高学术影响力,促进我国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应加强医学与多学科的协同发展。在配置上,有关部门应加强院前急救网络的建设,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根据区域人口和需求,合理设置急救站点;在体系上,政府应加强对院前急救的重视程度,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加大各大病种的流程化建设;在技术上,医院应加强急救队伍的建设,增加急救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量化考核,增加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鼓励培养专业的急救人员;在意识上,国家应增强宣传力度,明确公众的培训内容,特别是对特殊岗位人群(如警察、教师、导游等)的培训,增加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5 不足

本文只选取了院前急救近5年的文献,并且未纳入除中国知网以外的未收录的灰色文献及外国文献;由于怕文献的缺失,本文选择了主题检索,且为人工筛选,可能会纳入少数不符合文章主题的文献。

猜你喜欢

研究方向分析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述评与展望
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的三个基本方向
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化课堂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