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革命”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大课堂”构建

2023-01-11罗碧纯

高教学刊 2022年36期
关键词:课堂革命革命育人

罗碧纯

(龙岩开放大学,福建 龙岩 364000)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这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既强调了思政课的不同讲授方式,也指明了思政课的不同课堂形态。

一、高校思政课的“课堂革命”

作为最能体现大学立德树人的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2018 年9 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这吹响了新时代高等教育“课堂革命”的号角。自此,各大中小学、各门课程都开始探索各自“课堂革命”,从中国知网上能搜索到的论文可以看到,相对于之前的“课堂改革”,前者更具彻底性、颠覆性和革命性。《思想教育研究》《北京教育(德育)》分别邀请各高校思政课教师刊登了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XXXX”为题的成组论文,如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与协作学习、翻转协同、问题意识、学科自觉、文化自信和理论思维等;还有探讨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互联网+”所推动的“慕课”“云课堂”、微信平台所推动的“微课堂”、移动互联网所推动的“雨课堂”(唐柏玲)及BYOD 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网络移动课堂”(唐琳)等;还有人提出“翻转课堂”“混合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和“对分课堂”等。这些高校思政课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或“革命”探索,将思政课课堂形态多样化、立体化。湖南卫视首播的6 期电视理论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和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的5 集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将高校思政课堂直接搬上了电视荧幕,被认为是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的成功范本。近年来,随着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入,学界已将改革着力点触及课堂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拓展,多课堂融合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理性选择和普遍共识,有学者分别探讨了高校思政课的二、三、四课堂的互动与协同,如禹哲提出了高校思政课与第二课堂互动;岳瑾明提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课堂协同”;陈再生提出传统课堂、校园活动和网络课堂“三课堂协同”;杨影提出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与网络实践教学法“三课堂融合”等;毕于建提出了第一理论课堂、第二校内实践课堂、第三校外实践课堂和第四网络课堂的“四课堂”教学模式;李珂提出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网络世界“四个课堂”联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梁英提出高校思政课“课堂·网络·体验”教学模式改革[1]。

综观以上研究,大体呈现如下薄弱之处:首先,课堂是课程的载体,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已被纳入“课堂革命”的视野,并初步形成“大课堂”的基本雏形,但大量研究尚处于经验总结阶段,缺乏成熟理论支撑。诸多研究虽冠以“课堂革命”,但仍处于阶段性碎片化变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系统性变革,教学动力、课堂形态、师生关系和过程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大多执着于“包装时尚”的方法主义、技术主义路线,停留于吸引眼球的花样翻新,没有触动学生心灵,没有引起学生的“学习革命”。最后,多元立体的课堂教学改革虽已成为学界共识,已从课内向课外、校内向校外、实体向虚拟和线下向线上等延伸拓展,这些探索无疑对高校思政课“大课堂”“四梁八柱”的建构极具启示意义,但课堂结构松散、条块分割、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没有打通课堂的内外循环,没有形成生态共融、联动协同育人的“课堂共同体”,这正是“大课堂”建设所要破解的难题。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对象——“00 后”大学生是被互联网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代,互联网全面而深刻重构了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他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追求个性化和独立性,更倾向接受开放互动、及时反馈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无论其课堂内容,还是课堂方式、手段及途径等已显然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要求。正如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诊断:“‘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配方”就是内容,“工艺”是方法,“包装”是手段和载体。其中课堂内容具有“先在的正当性赋予”,决定方法、手段和载体。要完成新时代赋予青年大学生的新使命、新任务,必须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对思政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的实质是对高校思政课到底该“怎么教”“怎么学”“学什么”“考什么”“怎么考”的革命[2]。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课堂革命”与“大课堂”教学观

高校思政课的传统课堂,更多流于空洞说教的理论教育和死记硬背的知识教育,这种理论教育和知识教育由于生吞活剥,不切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难以向人格教育、素质教育、信念教育及能力教育等转化,虽然知识教育是基础和载体,换句话说,人格教育、素质教育、信念教育及能力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知识教育的参与,但仅止于知识教育,就偏离了“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课程定位和使命,也难以达成思政课育人的根本宗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革命”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沉寂,向外开放,跟现实结合起来,注重实践生成的育人导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现代技术发展,尤其互联网以其广泛性、即时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存在方式,改变了我们对课堂边界的传统认知。传统课堂形态与授课方式已然无法适应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与期待。传统以教室为中心的“圈养教育”,说到底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体内循环。以往“课堂改革”总停留在阶段性碎片化变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没有发生整体性、系统性变化,显然无法满足新时代新使命对高校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这从客观上要求思政课课堂从内容到方法、从手段到载体、从路径到机制及从“配方”到“工艺”再到“包装”全方位的变革,这是一场高校思政课的“课堂革命”。“课堂革命”并不是疾风骤雨、摧枯拉朽式的颠覆性革命,然后“另起炉灶”;也绝不是“过山车”式的花样翻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标新立异;更不是在“革命”中迷失方向、丢掉根本,而是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和时空关系等整体性系统性变革,既有坚守,又有创新,甚至还有回归,这样的革命有“纠偏、改正”之意。换言之,“课堂革命”并不必然是否定性解构,而是解构与建构的统一,最终形成一个逻辑自洽和实践圆融的课堂生态。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思政课的“课堂革命”绝不是热热闹闹、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场“宁静的革命”[3]。

“课堂革命”首先是教学空间的革命,即突破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室空间,而延伸到校园全域乃至广阔的社会实践;其次是教学时间的革命,即突破传统的、像工业流水线一样的、整齐划一的固定课堂时间,而是延伸到课前和课后,乃至寒暑假;再次是教学主体的革命,主要包括授课主体的革命,即授课主体不仅包括有官方和社会认可的职业化专业教师,也包括领导干部、社会精英、专家学者和教学基地讲解员等社会化兼职教师;同时还包括课堂教学过程的革命,即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的革命,课堂讲授、评价和活动组织等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这就涉及教与学的革命,在哲学上,教与学可以理解为主体互动的活动过程,改变学生被动单向接受的地位,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彼此互动交流,把学校、社会和网络等各种教育资源调动、改造、激活,倡导民主、多元、探究和开放的教学方式;然后是教学载体的革命,即突破线下课本、纸质教学资料,而延伸到影视、短视频及网络教学平台等线上载体;最后是学习内容上的革命,即不局限于传统的国家统编教材,而是从书本走出来,走向舞台、广阔社会,运用知识,动手实践。

之所以用“革命”这个词,是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具有彻底性和颠覆性,并非推翻传统课堂的本位,而是让课堂更开放,适时走出去,跟现实结合起来。所谓“不破不立”,“革命”即是“破”,“建设”即是“立”,“革命”为“建设”开拓视野,通过课堂教学的空间、时间、主体、过程、载体和内容的革命,是从心灵到观念到技术再到行为的革命,就会形成一个可能性视域,形成一个“课堂共同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课堂共同体”即是一个“大课堂”,大课堂之大,就在于更广阔的视野、更全面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形式,师生关系以生为中心,教学关系以学为中心,解放学习力,转化为思维力、行动力和创造力[4]。以往思政课教学改革往往局限在方法、技术等层面,方法主义、技术主义路线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大课堂”以马克思主义“完整的人”为理论基点,全育人,育全人,必然要求课堂要有“大视野”“大学科”“大载体”“大目标”和“大团队”等,涉及面极其广泛,跨学科、跨地域和跨界别,既注重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又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生成。“大课堂”教学观最终要“尘埃落定”在课堂教学上,课堂“工具箱”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立足课堂教学过程研究,以此为基础,形成极具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堂打开方式。

三、高校思政课“大课堂”建构的边界与内涵

高校思政课“大课堂”,即从传统课堂延伸和拓展出“四个课堂”,五位一体,联动融合,推动课堂教学向立体化、纵深化改革,即第一课堂、线上课堂、行走课堂、赛事课堂及基地课堂。在“课堂革命”视域下,“大课堂”之“大”并非大而无外,没有边界,也并非包打天下的“全能冠军”。“大课堂”内在课堂要素、资源有哪些?结构与关系如何?动力机制如何建构?每个课堂发挥怎样的育人功能?这是一个全新的重大理论命题,这既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哲学研究,也具有思政课“类特性”意义的创新探索。

第一课堂,即传统的有固定教室、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国家统编的教材及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关系模式。第一课堂也在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推进教学改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断翻新,比如翻转课堂、对分课堂、虚拟仿真课堂和云课堂等,虽在师生与教学关系、授课班级规模等上发生了翻转性变化,但始终囿于特定空间、时间、主体及教学内容。这种以知识教育为载体的理论教育,重在理论育人,仍然发挥其他课堂无法替代的作用,仍然是高校思政课“大课堂”教学建构的第一形态。

线上课堂,即以网络和新媒体为载体和平台形成的课堂,通过录制教学视频,上传至校内网络教学平台,或申报精品在线课程项目,进入超星学习通、线上大学等学习平台,供学生线上学习。同时,还可利用微信群、QQ群等社交媒体进行“线上”互动。线上课堂学习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基础,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适当新增加若干专题,比如:历史方位与新时代之问(国内和国际的视野;历史、当代和未来的时空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该如何走向未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智慧(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地方的实践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与“四个自信”(“特”在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线上课堂强调知识育人、理论育人。

行走课堂,即以第一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为基础,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地方的实践,凝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大问题进行专题化、主题化,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参加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并按要求回归第一课堂,向全体同学汇报社会实践成果。此处实践主要指工具性实践和交往性实践。行走课堂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增强理论的感性化,提高学生运用传统课堂学习的理论(工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实践育人。

赛事课堂,即以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为基础,结合重要时事政治,通过举办征文、演讲、辩论、时政知识竞赛、调查报告大赛及理论社团活动等校园课外活动来进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将学生参加各类大赛情况纳入第一课堂学习的考核。赛事活动属于认知性实践和交往性实践,培养学生各种认知能力和交往能力,以文育人,实践育人。

基地课堂,也叫情境课堂,是在校外教学基地有主题地、融入特定情境地进行的现场教学。情境课堂就是以第一课堂理论学习内容,凝练现实重大问题,专题化地设立相对固定的校外教学基地,基地能体现地方风貌、富有地方特色和诠释区域精神,比如:红色革命现场教学基地(革命纪念馆、干部培训学院)、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现场教学基地(城市展览馆)、绿色发展现场教学基地(特色小镇)、法治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看守所、监狱)、民生福利与社会保障现场教学基地(福利院)、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教学基地(特色中心村镇)和创业创新现场教学基地(创业园区)等。五个课堂中,第一课堂是核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线上课堂、行走课堂、赛事课堂和基地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拓展与延伸,是必要补充。“五个课堂”的“大课堂”建构,使得高校思政课真正回到育人本位,育人以知、育人以理、育人以信、育人以情和育人以行,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五个课堂”的“大课堂”建构既教授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之大道,又是激励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做奋斗者”的大课,启大智明大理育大德立大志担大任。因此,“五个课堂”并非相互独立,不能严格切割,而是相互支撑,贯穿始终,形成联动机制,融合推进[5]。“五个课堂”的“大课堂”教学建构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八个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五个课堂”的结构与关系如图1 所示。

图1 “五个课堂”结构关系图

四、结束语

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堂无论如何革命,第一课堂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不可动摇;也就是说,“大课堂”建构仍然以国家统编教材为本,不局限于教材,仍然要坚持第一课堂的主体地位,从第一课堂出发,通过其他课堂的拓展,再回到第一课堂,反馈和补充第一课堂,只有第一课堂与其他课堂相融合,才能真正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关键课程的特殊使命。当然,要使“五个课堂”五位一体,形成有机整体,有赖考核方式的革命,注重过程考核、行为考核;有赖载体的革命,注重社会化课堂;有赖课程内容的创新性改造,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基础的教学内容专题化、问题化。

猜你喜欢

课堂革命革命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国的出行革命
从细微处做实小语“课堂革命”
浅析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中推行“课堂革命”
浅谈APP学习软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为明天的课堂做准备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