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023-01-11蔡汝翠
伍 英,蔡汝翠
(1.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募役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 安顺 561203;2.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安顺 561200)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镇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7.4~19.7 ℃,温度适中、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土壤和气候条件较好。镇宁小黄姜具有肉质细嫩、纤维组织少、辣味十足的优良品质。镇宁小黄姜辛辣芳香、药食兼用,是镇宁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约10 000 hm2,经济效益显著。
1 小黄姜的品种资源
目前,镇宁种植的小黄姜是引进驯化的品种,为地方特色资源,根茎为不规则块状,颜色呈黄色或浅黄色,具有辛辣味。2020 年“镇宁小黄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产品。镇宁编制完成《镇宁小黄姜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和《镇宁小黄姜种植技术规范》,有利于促进镇宁小黄姜产业发展。
镇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有自留地种植满足自家食用,也有成片种植作为商品交易,种植类型广泛。由于特殊的山地气候条件,镇宁范围内均可种植小黄姜,发展潜力很大。采取科学种植管理,小黄姜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经农业部门多年测产验收,正常投产田块产量多数约30 000 kg/hm2,甚至本地姜农种植的小黄姜产量可以达到45 000 kg/hm2。种姜用量2 250~3 000 kg/hm2、价格1 600 元/hm2,肥料8 00 元/hm2、农药100 元/hm2、劳工1 800 元/hm2等,共计投入64 500 元/hm2,按产出30 000 kg/hm2计算,产值为210 000 元/hm2(按7 元/kg计算),净产值145 500 元/hm2,可见种植小黄姜的经济效益显著。
2 小黄姜的主要价值
小黄姜生长环境特殊,品质也相对较高,得到人们的喜爱与认可。在药用价值上,中医药学里小黄姜具有温胃、解毒、散寒、止呕、发汗等功效,适用于痛经者和风寒感冒者,具有杀菌消炎、预防感冒和增强食欲的作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在日常生活中,小黄姜可作为烹调佐料,用于炒肉、炖鸡、烹鱼等。通过加工将小黄姜制作成干姜块、姜粉、姜汁、糖姜等,可以作为烹饪配料,味道鲜美,还有去臭、去臊、除腥的作用。
为做强做优小黄姜产业,镇宁利用发展种植小黄姜的优势,2016 年引进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从事小黄姜系列产品品牌设计、研发、种植、加工、销售,目前主要加工生产脱水姜片、姜粉、姜黄素、姜茶、洗护用品等系列产品,产品畅销省内外。
3 小黄姜的适宜生长环境
小黄姜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0~28 ℃。若小黄姜生长过程中的温度过低,发芽速度相对缓慢,一旦遇霜会导致整个植株凋谢,根茎丧失生长能力。
小黄姜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为确保种植经济效益,必须全方位做好小黄姜的种植管理。在小黄姜的种植管理中,关键技术包括选择土壤、处理种子、确定种植时间、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均直接关系到小黄姜的产量和品质。
在小黄姜的后期管理中,需要保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同时要均衡施肥,提高小黄姜的生长速度[1]。另外,在小黄姜生长过程中,要注意田间通风透气,保证枝叶健康生长。
4 小黄姜主要高产栽培技术
4.1 整地施肥
种植小黄姜的关键是选择好种植地块,应保证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且有机质含量较高,pH 值为6~8 的沙质壤土或黄壤为宜。通过选择适宜的生长土壤,小黄姜可以健康生长,其块根在土壤中膨大,有效保障产量。小黄姜种植时间为春季气温回升后,宜选择在3—5月,土层20 cm 内土壤均温在15 ℃以上,姜种容易发芽,生长速度较快。为实现小黄姜高产,地块选择与整地是首先要考虑的要素,营养丰富的地块可以为小黄姜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具体来说,在选择小黄姜的种植地块时,要把握好3 个方面:一是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二是优先选择两年内未种植过小黄姜的地块,三是黄壤土最适宜小黄姜生长。
选择好种植地块后,要及时处理地块,通过深翻细犁让土层变得疏松,地块耕作层深度在20 cm 以上。除此之外,整地处理时要施足腐熟底肥。种植面积过大且没有足够的农家肥时,应考虑施用复合肥,通常可以施用钾肥15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45%复合肥750 kg/hm2。
4.2 选择姜种与处理
镇宁种植小黄姜以根茎繁殖为主,姜种的选择与处理非常重要,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宜的小黄姜品种。栽种前进行全面的种子处理,确保种子没有损伤。在选择小黄姜的种子时,要把握好以下3 个方面。
一是必须确保小黄姜的种子健康无病变,每一块都需要仔细检查,剔除病姜块。二是通常姜种用量为3 000 kg/hm2,单块重量应控制为30 g。三是所选择的姜块要饱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并且姜种不能受冻,没有霉变。
姜种选好后及时摊晾,可使用50%多菌灵、噻虫嗪等药剂拌种,消毒杀菌后备用。
4.3 播种
日平均温度达到且保持在15 ℃以上时便可播种,通常时间选择在每年3 月中下旬。白天播种时,种植深度应控制在15~20 cm,夜间播种时种植深度应控制在10~15 cm。小黄姜主要采取分厢种植,按照2~3 m分厢,厢高和沟宽控制在30 cm。也可以单沟种植,每沟宽度为50 cm。播种小黄姜时要把握好以下要点。
一是根据镇宁夏季多雨的气候特点,应采用深沟高畦的方式,畦南北向,长度控制在15 m 左右;种植地块较长则可以考虑在田中开腰沟,可宽厢种植,也可单沟种植,深度控制在12~15 cm[2]。
二是小黄姜的播种时间必须选在晴好天气,每一个姜种的幼芽数控制在1~2 个,其余全部除掉,以确保所有的养分可以供应主芽健康生长。若是播种时天气较为干旱,则应该在播种前1 d 往种植沟中浇水,待水全部渗透土壤湿润后即可播种。
三是在摆放姜种时,株距应控制在25 cm,整齐排放在种植沟内,将姜芽一律朝南,随后覆土4~5 cm。在种植小黄姜时,株数应控制为60 000~75 000 株/hm2,用种量为3 000 kg/hm2。
四是姜种播种时必须将块茎放稳,芽头不能上翘,并在芽头周围撒上肥料,或施用有机肥全部盖住。开挖的行沟深度要控制在30 cm 并确保施足基肥。
5 田间管理
在小黄姜栽培播种后50 d,幼苗便可以顺着行沟生长,待长出2~3 根幼苗后,要及时疏松行沟土壤。为实现小黄姜的高产,需要分别在6 月和8 月追肥。小黄姜的田间管理,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
5.1 分次追肥
除施足底肥外,在小黄姜生长过程中要多次追肥,秉承“前轻后重”的原则。在幼苗出齐后可进行第一次追肥,使用7 500 kg/hm2的腐熟粪肥并加水5~6 倍。第二次追肥选择在三岔期进行,即为催子肥,施肥量应比第一次多出30%~50%,以氮肥为主。考虑到此时的雨水较多,应在距离植株10~12 cm 处开穴,肥料采取点施的方式。第三次追肥应选择在初秋天气转凉时,结合施用氮、磷、钾肥,通常尿素与硫酸钾施入量控制为300~375 kg/hm2,过磷酸钙的施入量控制为150~225 kg/hm2,均匀撒施在种植行上并适当培土[3]。
5.2 中耕培土
在小黄姜生长过程中必须进行多次中耕除草和培土工作,可以每隔10~15 d 浅锄1 次,时间选在雨后,防止土壤板结。待小黄姜的株高达到40~50 cm 时便可以培土,培土时将畦沟挖深30 cm,所挖出的土壤可以均匀放置在行间。初秋时再次培土,可以将行间的种植土沟培成垄,垄高控制在10~12 cm,宽度控制为20 cm 左右即可。
5.3 灌溉排水
小黄姜种植后应保持土壤处于较干燥的状态,便于土温及时回升,但是如果长时间干旱或15~20 d 未降雨要及时浇水。待出苗后要确保畦面干湿均匀,不能多浇水。雨季来临前要及时清沟排水,有效降低地下水位,避免小黄姜的根系受涝[4]。
在小黄姜的植株分枝期和姜块膨大期,若条件允许情况,应早晚及时浇水,科学控制浇水量,保持沟内有水。慢慢浸湿厢面,防止大水漫灌造成姜块腐烂变质,影响小黄姜的产量及品质。
5.4 病虫害防治
小黄姜生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病害和虫害较多,主要有腐烂病、炭疽病、地下害虫、姜螟、草地贪夜蛾等。防治方法以绿色、环保为主。
5.4.1 农业防治
一是在小黄姜的种植过程中选择好种植地块,土壤深翻耙细,施足底肥,高厢种植,有利于姜种发芽,实现苗壮、苗齐。二是及时中耕、除草、培土,结合追肥,保持田间良好的通风透气性,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三是科学管理肥水,干旱时及时浇水,雨水季节注意排涝,防止病虫害蔓延,确保小黄姜健康生长。
5.4.2 物理防治
合理运用物理方法诱杀小黄姜种植中的病害虫。例如,安顺市依据当地的生姜种植环境和生长特点,采用杀虫灯和黄板诱杀以及糖醋液诱剂诱杀姜螟、小地老虎成虫。根据小地老虎幼虫3 龄前不入土的习性,清晨在断株或叶片上有小孔或缺口的植株处进行人工捕杀,降低生姜土壤中幼虫的残留程度,保障小黄姜生长环境清洁、干净,不受病虫害侵扰。同时,定期对小黄姜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查,掌握小黄姜生长阶段的叶片变化情况,及时预防病虫害。
5.4.3 化学防治
对于小黄姜种植过程中发生的病虫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应用化学农药喷雾防治。不同种类的病虫害所用防治药剂也不同。
一是姜腐烂病对小黄姜的产量及品质影响非常大,通常减产率可以达到10%~20%,严重时可达到50%。在小黄姜初发腐烂病时,植株叶片会变黄和反卷,病叶由基部向上发展,导致整株变黄枯死。发病后期的内部组织会呈现糜烂状并溢出白色汁液,只会剩下完整表皮。在防治姜腐烂病时,应从早期栽培环节着手,结合农业防治、药剂防治,有效切断细菌青枯假单孢杆菌的传播途径。比如,在整地时可以施生石灰1 500 kg/hm2,科学调整土壤性质,促使土壤呈微碱性,起到预防病害的目的[5]。姜种消毒可用“可杀得2000”稀释800 倍液浸泡6 h。田间发现病株时及时挖除烧毁,并在姜穴里用生石灰消毒。在发病初期,用“可杀得2000”稀释500~600 倍液灌根,并与“可杀得2000”+“金云大-120”混合稀释1 000 倍液喷施叶面。还可使用20%噻菌铜悬浮剂防治。
二是在姜炭疽病发病前喷施“云生”600~800 倍液可有效防治。发病初期用“翠丽1000 倍液+金云大-120”稀释1 500 倍液喷施叶面防治,间隔7~10 d 再喷1 次,连续喷洒2~3 次防治效果显著。
三是姜螟幼虫蛀食姜苗致使其叶片枯黄,严重时可致全株死亡。一旦发现害虫为害植株,立即使用镰刀将螟虫连同受害苗茎叶一起割除,避免害虫转株为害整块田,造成重大损失。此虫从5 月份初即可见幼虫为害,以姜苗分枝盛期的7—8 月为高发期。在幼虫低龄期施药效果较好,及早扑灭姜螟成虫,捉除幼虫,或在1~2 龄幼虫期施药毒杀,可用除虫菊酯类农药50 g 兑水300~400 kg 喷杀,或在傍晚使用12%甲维·虫螨腈喷洒姜苗心叶,待药液流到茎部就可把姜螟幼虫毒杀。
四是防治草地贪夜蛾时,可选用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复配制剂可选用40%氯虫·噻虫嗪(福戈)、12%甲维·虫螨腈、16%甲维·茚虫威、4%或8%甲维·虱螨脲、甲维·氟铃脲、除虫脲·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高效氯氟氰菊酯。还可用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苦参碱、多杀菌素、球孢白僵菌、印楝素等生物制剂。需要注意的是,应轮换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虫剂,根据农药使用说明书推荐的浓度和剂量适量喷洒,避免频繁用药导致草地贪夜蛾产生抗药性。
6 小黄姜收获与贮藏
6.1 收获
每年11 月,田间小黄姜地上部开始变黄萎蔫,地下块根充分膨大,颜色较深,营养物质积累充足,此时便是收获季节。应选择晴天收获,连同茎叶一起拔出,用剪刀剪去茎叶,剔除块根附着的泥土,摆放在田间晾晒。
6.2 贮藏
姜农一般采用窖藏、沙藏、塑料薄膜袋贮藏、干法保存等贮藏方法。贮藏地点可选择挖土窖、密闭的闲置房屋,充分做好消毒杀菌处理,能保温即可。把姜块平摊在地面上晾24 h,切忌在阳光下暴晒。剔除受冻、受伤及有腐烂斑的破碎姜块。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照4%的浓度配制溶液浸泡生姜1 h 后捞出晾干,方可储藏。
小黄姜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怕低温、冷凉的气候,10 ℃以下生姜就会受致冷害,储藏最佳温度在13~15 ℃。温度达到20 ℃以上时,应预防姜块菌害繁殖,避免引发小黄姜发生病害、霉烂。
7 结束语
小黄姜的经济效益高,科学种植管理可以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应积极做好小黄姜的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