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教学的家国情怀素养实施策略
2023-01-11李应平
李应平
(芜湖市繁昌区教师发展中心, 安徽 芜湖 241200)
在历史教学中,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既是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也是历史教师的历史责任。长期以来,以提高考试分数为目标、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中心的牵引式教学,不仅导致历史学科课堂沉闷僵化,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浅表学习的困境之中,也大大弱化了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的培育。“道德目标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完成的,而是要通过价值观深度教学实现的。”[1]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深度教学“强调教师在传授教材内容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思维力,既对学生进行学科基础知识教学,又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2]。所以,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依赖于深度教学,通过材料研析等形式,从课程建构、深入拓展等方面不断推进。
一、选准切入点,激发家国情怀的深层动机
(一)关注学生生活,精选深度导入的切入点
深度教学需要增强学生对所学材料的亲近感。不熟悉、和其无关成为很多学生学习历史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件导入,建立情感的联系点。如执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芜湖市繁昌三中万明晰老师就用本区烈士园林图片导入,把208位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于繁昌的烈士名单一一呈现,还引用以下史料:
1949年4月初,在繁昌县地下党、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渡江先遣侦察大队侦察人员搜集了大量的国民党江防布置、火力配置、人员调动等情报,再通过电台报告江北总前委,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0日晚,渡江战役展开之前,繁昌县的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组织人员配合侦察大队,带上锯子和老虎钳等工具,破坏敌军繁昌军部与各师部及南陵的电话通讯设施;并在沿江敌军驻军附近烧火堆,给江北炮兵指引目标,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小小的繁昌为什么有这么多烈士前仆后继?繁昌人民为什么要支持渡江战役?该切入点充分说明了“人民”是胜利之本,切合本课主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乡土历史不但很快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也激发了学生对脚下这片热土的探知欲。
(二)联系单元内容,构建深度导入的整体链
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是深度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建立在循序渐进、深度加工的基础之上。深度理解需要在选择导入材料时,就树立起整体思维,联系单元教学内容,建立起整体链,前面为后面作铺垫与伏笔,层层递进,以达到首尾呼应、前后贯通的效果。笔者在执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授“闭关锁国政策”时,选择以下材料导入: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
——《清高宗实录》
材料二:浙民习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材料三:闭关锁国政策是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周澹宁《中国近代经济史新论》
材料一反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材料二反映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材料三反映闭关锁国政策出现的经济根源。很多教师在教学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时,对清统治者都是一味地批评和鞭挞。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确有其自大一面,但不可否认也有自卫的一面,根本原因还在于当时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材料二、三的补充让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出现原因的理解更加深刻。本单元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闭关锁国政策虽有巩固国家统一的一面,但任何事做得太绝对都需慎重,真理多走一步可能就是谬误。材料二内容对本课主题“清朝君主专制”是一种强化,材料三内容与前面一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关联性极强,材料一反映的政策也影响“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后面一课内容)的发展。联系单元内容,构建逐渐深入的整体链有助于从整体把握所学内容。
(三)统筹情感培养,形成深度导入的梯次性
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梯性,深度教学需要统筹学生的能力培养,形成能力培养的梯次性。家国情怀的培养也有逐步深入的特点。笔者执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在激发学生情绪方面,先呈现旅顺大屠杀照片,引发学生对日军惨无人道行径的憎恶;再出示丁汝昌的“予绝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让学生体悟晚清爱国人士的无奈;本课教学结束时呈现“甲午战后大事记”,激发学生发愤图强的意志和理性爱国的觉醒。
甲午战后大事记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公车上书”。
1895年6月—10月,台湾军民抗击日本侵略,大小战斗100余次。
1895年10月,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
1898年6月—9月,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戊戌变法。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给列强以沉重打击。
1899年,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走“实业救国”道路。
——选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学生由对敌人“愤怒”到对洋务派的“同情”,再到“爱国需要勇敢,护国还需要实力”的认知,把历史与情感、爱国与理性很好地进行了对接,层层深入,不断升华。
二、联好拓展点,推进家国情怀的深入增值
(一)深耕史料文化,明确深入拓展的方向
深度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见本质,还应积极将问题引向具有生活价值的历史学习当中。笔者在执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时,引导学生思考: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考古学者并没有发现完全一模一样的青铜器,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明白 “泥范铸造法”铸造青铜器,只有打破内模外范,一件精美的青铜器才能铸造完成,也就是说一个模子只能铸造一件精美的器物。如果教学到此为止,仅完成了史学知识的教学。青铜铸造既是工艺,也是文化,进一步发掘,我们了解到“一模一样”这个词的来源,也因为内模外范的严丝合缝,我们把世间值得学习的榜样称为“模范”。学生从中明白“模范”不仅是工艺,也是一种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培育创新意识和模范做人的品质,进而自觉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热爱。
由此可见,史料不仅是知识的载体,其蕴含的精神因子也需要教师慧眼识珠,唯有深耕,才能“掘井见泉”;唯有深耕,才能让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度认同,树立起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也会随之油然而生。
(二)深悟情感层级,夯实深入拓展的过程
情感的培养一般总是先感性,后理性,逐步深入。家国情怀的涵养也需要经历由触景生情到情景交融,由“小我”(个体)到“大我”(家国一体)的过程。在执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时,我引入了林觉民的《与妻书》。一个对妻子这么挚爱的人为什么要去赴死?他的死到底值不值得?学生体悟到“家国共建”价值,才能明白黄花岗起义的意义所在。让学生对先贤的牺牲由感性到理性,由叹息到理解再到敬佩。
情感的发展需要代入,唯有深入其中,才能产生理解之同情,了解之宽容。芜湖市华强中学鲍春宝老师在执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时,以“如果年华可以倒流,你将如何书写你的青春”为主线,设计了“怒火积聚,忧国有我”“捍卫尊严,爱国有我”“青春万岁,强国有我”三个篇章,让学生走进“五四”,感受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从“忧国”到“爱国”再到“强国”,“我”处其中,怎能不心潮澎湃?“我”处其中,怎能不理解深刻?
三、紧扣辨析点,落实家国情怀的深度体悟
(一)聚焦困惑点,促成情感体验的同理心
思维作为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不是课堂教学中要求“同学们想一想”等各种表层的活动就能达到的。思维有规则、有过程、有形式。引导学生经历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分类类比与比较,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过程和逻辑思维的形式,是思维发生的根本条件[3]。家国情怀的生根需要理性信念作为支撑。学生的困惑点常常是情感判断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在执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时,许多学生对谭嗣同的死很是疑惑,觉得他的死太不值得。脱离具体时代,辩论谭嗣同死值不值得就会成为一场毫无意义的口舌之争。学生如果走不进那个时代则很难理解谭嗣同那种“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的心境。谭嗣同生活的时代,还是一个充满唯心主义的时代,其对死亡的看法和我们今天是不一样的,其认为死是另一种再生,他身上的侠义精神也是促使其选择以死明志的一个原因。谭嗣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希望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国人,正因为这种信仰的力量,他才选择慷慨赴死。只有理解了谭嗣同的理想追求和无惧死亡的精神双重奏,才能理解他不愿逃生的行为。五四运动时,许多青年学生被捕入狱时毫无惧色,曰:“愿为谭嗣同。”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有不少困惑点,这些极易导致他们价值观的扭曲。例如,分析西方国家在近代崛起原因时,除了从政治制度、科技创新、思想解放等角度说明以外,一线教师往往还会提到它们对外实行殖民掠夺。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总结大国崛起的经验和启示时,有学生却答道:要积极对外殖民扩张。所以,我们要紧扣疑惑点,引领学生深入时代聆听历史的声音,促使其产生同情同理心,家国情怀的涵养才有“活水”。
(二)满足需求点,促进情感体验的发展区
深度教学需要深度融合,深度增值。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将教学中原本环闭的问题重新打开,鼓励学生追寻增值性问题,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讲故事是历史学科常用方法,但故事的选择很有讲究。即故事不仅要有激趣功能,还要能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进一步提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笔者在执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张仲景和华佗”时选择下面材料导入:
张仲景在洛阳一带行医时,曾遇见王仲宣(当时文学史上号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当时仲宣仅有二十多岁。张仲景对他说:“你已经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否则,到了四十岁时,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如果现在服下五石汤,还可挽救。王仲宣听了很不高兴,虽然接受了药物,但并没有服用。三天后,张仲景又见到王仲宣,就问他:“汤药服了没有?”仲宣骗他道:“已经服了。”张仲景认真地观察了一下说:“从你的神色看,你并没有服药,你为什么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仲宣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王仲宣的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之后又过了一百八十七天就死去了,果然应验了张仲景的预言。
——译自(三国·西晋)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第4页。
这个故事不仅说明张仲景医术精湛,还体现了他医德高尚。这些都是学生通过材料可以自己发现和体悟到的家国情怀。现在有些青少年健康意识淡薄,对生命的珍惜意识也不强。教学中,笔者提醒学生关注“从你的神色看,你并没有服药,你为什么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珍爱生命。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需求,不只是要让学生在当下学有所得,更是为了学生的未来而教。
四、盘活互动点,达成家国情怀的深刻认同
(一)抓住契机点,点化学生的心理盲区
深度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主动建构,主动建构需要学生的深刻认同。历史课上不少老师只顾沿着自己思路,诲人不倦。这种教学方式,看起来效率高,但却是以忽略学生发展为价值追求的应试教学。
执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在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从张骞的身上你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时,一位学生说:“西部旅游,风光无限,惊险刺激,太好玩了!”笔者明白学生把今天坐高铁或飞机去西部旅游的经历代入其中,张骞在其中经历的险恶的社会环境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学生是无法体验的。于是问学生:你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旅游?你拿着地图,听着音乐、玩着手机在修建好景区拍照留影,而张骞可以吗?你旅游有导游、住宾馆,张骞有吗?现在西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热情好客,张骞当时面对的西域是什么状况?在和学生的互动之中,学生渐渐体会到张骞当时面对的西域,认识上一无所知,充满着许多未知数;社会环境复杂,随时都面临被捕、被杀的危险;自然环境险恶,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环境有了深刻认知,在情感上对其“不屈不挠,不畏险阻,一腔热血,坚持不懈,开拓进取”的品质就有了深刻认同。
(二)制造矛盾点,激活学生的心路历程
深度教学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教育家加涅曾提出:“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会学习者思考,学会运用理性的力量,成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者。”[4]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需要“纠结”的锤炼。制造矛盾点,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心路历程。
执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介绍徐锡麟时,笔者呈现“徐锡麟是革命党,34岁,汉族地主家庭;徐锡麟有一个爱他且志同道合的妻子;徐锡麟唯一的儿子不满周岁”,同时呈现“恩铭是安徽巡抚,庆亲王亦劻的女婿;恩铭执政期间倾向新政,颇有作为;恩铭非常器重徐锡麟,连连提拔”,提问:“徐锡麟和恩铭之间有哪些矛盾冲突?徐锡麟选择起义之路有哪些阻碍?”让矛盾激活学生的心路历程,学生在“矛盾”中思考、判断、选择。经过思维和情感的“挣扎”,学生家国情怀的心路会更加丰富、更加巩固。
五、做实实践点,破解家国情怀的纸上谈兵
(一)抓牢自主点,促使家国情怀生根
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由里及外。“无论多么深刻、精彩的讲授,呈现的只是授课教师对知识、问题理解的结果。至于在这个理解过程中,教师具体搜集资料的方法、如何撷取材料,其思维的方式、如何理解与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等,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很难捕捉。”[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学习,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6]。因此,历史教学的家国情怀的落实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笔者在教学时,常常采用的方法有社会调研,如执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让学生作调研,了解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通过亲身调研,他们对历史的认识比教师灌输要深刻得多,家国情怀的培育由里到外也牢靠得多。家国情怀的生根需要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其在自主的探究中不断萌发、结果。
(二)抓实共情点,实现家国情怀共生
深度教学需要深度共情,唯有共情才能共生。演历史剧有助于家国情怀的落实,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体悟演员的心路历程,会渐渐把情感注入其中。如学生扮演京汉铁路大罢工中的林祥谦,学生需要不断揣摩林祥谦的心路历程,才能在舞台上“完整”呈现林祥谦的精神品格。学生通过对林祥谦资料的收集,对其视死如归心路的“还原”,家国情怀的体悟由表及里渐渐扎根心田。所以,教师可以以一个人或一群典型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叙史见人,引导学生在与历史人物的交互中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有效达成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目标[7]。
总之,深度教学有助于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我们要始终围绕学生,选准切入点、联好拓展点、紧扣辨析点、盘活互动点、做实实践点。只要做到“五位一体”,家国情怀的浸润就不会流于形式和空洞说教。当然,教师必须要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否则一切都将会变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