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观的重塑
2023-01-11王中华郑佳欣
王中华, 郑佳欣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长期以来,我国学生被作业问题所困扰,如作业量太大、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内容枯燥等。作业问题是学生不可抗拒的痛点,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难点。作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话题,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国家就当前学生所面临的作业问题进行了严肃整改。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针对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的压力,提出了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以及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的各项决策[1]。为学生减负深入人心,学生作业的呈现便是减负效果最直接的表达。在“双减”政策下,我们需要更新旧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学生的作业性质及活动方式,树立新的作业观[2]。但作业观的重塑却面临着来自教师、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的压力,受到教师观念和行为、学校制度和管理体系、家长观念以及社会氛围的制约。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我们需要找到作业观重塑的策略,从教师、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等四方面入手,帮助教师、学校、家长以及社会树立新的作业观,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新的作业观
作业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能通过学生作业的呈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能通过作业桥梁来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以及陶冶情操。作业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当的作业能发挥相应的价值。
(一)从作业数量到作业质量
学生作业量大在学校中司空见惯,反复练习,强化训练是每一位学生每天的必修课。作业过多,导致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扑在了作业上,耗时较长,挤掉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专业成长空间。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提高作业质量,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作业数量问题做好适当的“减法”,将关注点聚焦于作业质量的提高,以质量取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作业。
“双减”政策的主要意图之一便在于减轻学生不合理的作业压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不合理的作业”主要是指重复机械的作业,低质量的作业,如抄写、默写等消耗学生耐心的作业,教师在面对不合理的作业时一定要做好“减法”,解放学生的双手,减轻学生的压力。同时在作业质量上做加法,努力提升教育质量。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点,创设多种多样的作业设计,丰富作业的表现形式,提高每一位学生的作业质量,增加有效完成度,使作业质量得到飞速提高[3]。以江西省为例,江西省创设了“智慧作业”系统,此系统旨在以先进的技术来采集学生的每日学情,为学生推送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及时为每一位学生生成举一反三的试题,创造为学生在家看视频微课的条件[4]。江西省的“智慧作业”系统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典型案例,充分展示了为学生减负的重大优势,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作业质量,学生无需做重复机械的作业,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固化集体化作业到个性化作业
教师以往布置的作业普遍存在着同质化的问题,教师一般布置的作业通常是固化集体化作业,每一位学生都是做相同的作业,所有的作业都是为了巩固知识点而服务[5]。学生有着做不完的练习作业和家庭作业,不断练习成为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固化模式,固化集体化作业层出不穷,学生在其中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新的作业观要求学生的作业实现从固化集体化作业到个性化作业的过渡,“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学校的课后服务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也要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宽学习空间。个性化作业重在突破同质化,在满足学生自身心理需求的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快乐学习。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潍坊市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作业管理的文件,建立作业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教师通过开设“作业超市”,布置“作业自助餐”,使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分层学习。“作业超市”通过发布个性化作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减负到增效
受到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我国学生负担重成为不争的事实,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学生有着“做不完的作业”。为学生减负成为历史必然。减负一词由来已久,减负主要是指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减少学生的压力。但减负也需适度,一味减负是不理智的行为,健康减负需要我们减的是消耗学生体力、反复操作以及对学生没有帮助的作业。
“双减”政策站在提升学生作业质量的角度对减负有着明确的规定: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以及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片面减负不符合时代要求,增效才能响应时代的号召。增效即增加学生作业效果,增加学生的作业效果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发挥教育合力,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能增加学生作业效果,真正完成增效。以兴中学校为例,据九江新闻网报道,兴中学校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2021年的暑假托管服务工作进行了安排,站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经济负担的角度,兴中中学压减了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机构的支出,对暑假托管服务工作做了详细部署,解决家长的难题,真正实现减负到增效的跨度。
(四)从漠视学生作业兴趣到尊重作业兴趣
“题海战术”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各种强化练习来增强对题型的敏感度以及熟练度。受到中高考的影响,学生学习主要是以提高分数为目的,学生作业主要是以巩固知识性的作业为主,学生成为“考试机器”。作业漠视学生自身的兴趣,反复的巩固练习在学校中司空见惯。长此以往,学生对重复机械的巩固知识性的作业会产生厌烦心理,有的学生甚至会出现抄作业、抄答案等应付教师的现象。
“双减”政策提出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作业兴趣,考试成绩实行等级制,克服唯分数的倾向。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由此可见,教师仅仅安排巩固知识等忽视学生兴趣的作业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具有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人,有着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以及自我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作业兴趣,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作业会深入探究,从而达到锻炼思维、促进知识建构的效果。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会多维度地思考问题,会多方面地搜集资料以及实验制作,实现“这是什么?”到“为什么是这样?”“我还可以将××问题运用到××过程中?”的转变。
(五)从家长作业到家校共育作业
在学校中,尤其是在低年级中,不少学生打着家庭作业的幌子将作业拿回家让家长“代劳”,学生作业徒有其名,逐渐沦为家长作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作业内容过多、没有条件导致学生无力完成,家长面对学生作业时力不从心,有的家长在面对“奇葩”作业时会不知所措,教师的本意是为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由于未考虑到学生的需求、爱好及能力,才会导致各种家长作业层出不穷,形式主义作业泛滥成风。
“双减”政策提出了要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促进家校合作以及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建立。为了达到学习资源的最佳利用率和学习作业效果的最优化,必须将家校合作提上日程,完成家校共育作业。家校共育作业主要在于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家校合力,办好家长学校,学校和家庭需各自厘清职责,各司其职,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以上海市为例,部分学校为打造全新的学生作业,在家长群中主张规避学生作业的相关内容,老师和家长各司其职,教师主要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作业情况由学生自己记录,家长主要负责学校各项安排的落实,监督学生完成学习计划。上海市部分学校的这一作为受到广大家长的一致叫好,厘清职责使家庭和学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使学生作业能达到最优效果,发挥家校共育作业的价值。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观重塑的困境
“双减”政策需要我们树立与时俱进的作业观,新的作业观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教师、学校、家长以及社会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新的作业观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教师观念和行为的束缚
首先,在教师观念方面,虽然“双减”政策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作业安排以及课后服务都有着全新的规定,但许多教师深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他们是“唯分数”主义的实践者。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观的典型代表,强调教师、课堂和教材三中心,重视作业、练习以及强化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注重形式单一的作业训练,重视机械性的书面作业[6]。受到我国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为了让学生拥有“好成绩”“好分数”,教师之间普遍认可传统教育观念,尚未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将作业看成知识的强化训练,过分强调作业对知识的巩固作用。
其次,在教师行为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念指导着其自身的教育行为,受到传统教育观的影响,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在学校教学中主要是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素质拓展,自身占据教育的中心地位,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师教学服务,学生作业都是为了巩固知识而开展的强化训练。教师习惯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强化训练,灵活运用题目。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的卷面成绩便是这一段时间努力的结果,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好成绩”,但往往会忽视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以及兴趣需要,将知识点完全灌输给学生,不断增加学生的作业量,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制度和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学校是“双减”政策实施的主要阵地,学生作业是学校课程与教学的衍生物。因此,对于学校而言,改善学生作业现状,给予学生作业全新面貌,实现学生作业由“量”转“质”的变化义不容辞。
由于传统教育在我国根深蒂固,受到中高考制度的影响,不断练习、考试是学生作业的主旋律,学校有着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一切以提高分数为教学的主要目的。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校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做了诸多努力,为学生“减负”提上学校日程。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系根深蒂固,已有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系很难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具体表现为课程管理、教学管理以及班级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课程管理问题方面,当前学校的主流课程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未得到学校的重视,校本课程未得到相应的开发;在教学管理问题方面,学生的智力、思维的发展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关注考试成绩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在班级管理问题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对班级工作的评价问题以及班主任、科任教师的综合素质问题。课程管理、教学管理以及班级管理与学生作业管理之间分不开,学生的作业设计和作业安排会受到学校制度和管理体系的影响,尽管“双减”政策在教师管理以及课后服务方面有着相关规定,为我国学校制度和管理体系的完善与更新指明了方向,但由于我国学校制度缺乏统筹规划,有着较大的随意性,没有完善的实践计划与步骤,完善学校制度和管理体系缺乏层次性的推进和具体的安排。
(三)家长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大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保持着过高的期待值,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受到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对子女要求严格,在子女学习方面更是丝毫不敢懈怠。在“双减”政策下,面对学生作业,大部分家长十分焦虑,没有“加餐”,学生“玩得开心”,没有作业压力,学生负担减轻。
大部分家长一来不信任学校“较少”的作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学校有延时服务,但关于知识类的培训课程较少,他们认为仅靠学校教育不能使自己的子女在考试中占优势,加之现在学校考试实行等级制,没有分数,家长不了解学生成绩的变化情况,不知道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家长心中“没有底”。二来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他们无法在家里为学生“加餐”,加之学科类的辅导机构“进入寒冬”,站在“不能输在起跑线”“勤能补拙”的角度,家长面对学生作业困惑不已。据澎湃新闻报道,2021年8月19日,记者在采访某准三年级学生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看法时,该家长谈到“双减”给了我“躺平”的理由,却没有给我“躺平”的勇气。因为不知道玩中学的效果,家长们并不知道学生将来的状态。“双减”政策在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同时也加大了部分家长的心理负担。
(四)社会氛围缺失
“双减”政策使得学科类的培训机构进入寒冬,学生在玩中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当教师和学校在为追求学生的均衡发展、快乐学习而努力奋斗时,社会上呈现的教育内卷氛围却没有减退。
在教育内卷的整个社会大背景下,“鸡娃”“反内卷”“被迫内卷”等新鲜词汇映入我们的眼帘。教育内卷的社会氛围成为学生减负路上的绊脚石,学生之间仍然存在竞争。当整个社会舆论偏向于教育内卷时,社会关于学生作业问题的风评便会由“减负”转化为“增负”,一切以提高分数为目的,认为只有不断练习才能拥有好成绩,社会上会呈现出许多恶性竞争,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便是学生群体,家长在打着“这是为你们好”的旗号盲目为学生“加餐”,在家长变得焦虑的同时学生也会变得愈发焦虑。教育内卷成为社会群体树立新的教育观的最大阻力,作为一种隐形力量,它会影响社会群体关于教育问题的价值判断,为了达到为学生减负的真正效果,改善对学生作业的不良风评,我们一定要重塑社会氛围,使整个社会关于学生的作业问题有着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观重塑的策略
在“双减”政策下,为了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加大作业育人的功效,教师、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应该与时俱进,突破自身的困境,在“双减”政策下树立全新的作业观。
(一)更新教师观念及规范教师行为
首先,更新教师观念。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必须更新自身观念,树立与当前教育背景相适应的现代作业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作业问题,实现“让学生做不做作业?”到深层次思考“为什么让学生做作业?”“让学生做什么作业?”“怎样让学生做作业?”等问题的跨步。坚持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加强对现代作业的研究,减轻学生压力,发挥作业育人之功效。
其次,规范教师行为。教师观念指导着教师行为,在现代作业观的指导下,注重挖掘有效作业,有效教学离不开有效作业。我们需从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两方面入手,使学生付出的时间与收获成正比,增强作业质量。在作业内容方面,拉长作业长度,确保作业内容规范化,注重作业内容的延伸性。我们可以在大环境中设计作业,使作业联系实际,如根据社会热点设计语文作业,根据日常买卖设计数学作业。同时我们还需注意布置长期性作业以及课外作业,延伸作业范围,比如观察作业以及调查作业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7]。在作业形式方面,创新作业形式,逐步推进协同作业。协同作业更注重合作交流,几位同学共同完成一份作业,作业主体由“我”变为“我们”,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启发、相互监督,共同进步,互利互惠。
(二)完善学校制度和管理体系
“双减”政策坚持立德树人,义务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初心,同时回归学生本位,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作业质量,完善作业设计[8]。在学校中,学生作业设计、作业管理与学校制度、管理体系挂钩,具体而言,完善学校制度和管理体系需从课程管理、教学管理以及班级管理三方面入手。
在课程管理方面,加大活动课程的建设,注重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地方特色、社区资源开设地方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关注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会关注到日常生活经验以及地方趣事。通过布置有关地方特色的延伸作业,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学方式的创新对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以及延时服务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在学校通过针对性地练习巩固知识,作业质量大大提高,学生在家的书面作业较少,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真正达到教育育人的效果。在班级管理方面,学校要丰富对班级工作的评价内容,评价内容要新增有关延时服务、减负工作的相关安排,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大力培养综合型教师,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放心,家长安心,真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转变家长已有的教育观念
21世纪是经济、科技急剧发展的时代,21世纪的教育更加偏向于培养全能型、创造型的人才。家长为学生“加餐”是站在增强学生竞争力的角度,但盲目“加餐”不仅会使学生“增负”,还会消耗学生的精力,过多的“加餐”会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终导致本末倒置。因此,在“双减”政策下,信任学校教育,给予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是当前家长必须突破的关卡。
首先,信任学校教育。在“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有着一幅全新景象,在突破分数第一、成绩王道的理念下,学校教育更加重视“减负”,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来提高作业效率,学生在学校能完成作业。同时,学校的延时服务能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成长空间,通过个性化作业能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双减”政策下的教育更多的是素质教育,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作业的堆砌。家长需认识到学校教育的科学性,与学校教育达成共识,信任学校教育,站在效率第一的角度,自觉抵制“不合理”的作业,树立科学作业观。
其次,给予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学生的兴趣性作业与知识性作业同等重要,家长要站在尊重学生作业兴趣的角度,给予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做到尊重学生,使学生能在家长的支持下充分发扬自身兴趣,保证学生对学习的期待值,帮助学生找到兴趣性作业和知识性作业的平衡点,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的“每日作业”变为“科学作业”,学生由“逃避作业”变为“期待作业。”
(四)重塑社会氛围
“双减”政策的落实需要整个社会的舆论支持,把握舆论导向是为学生减负的催化剂。作业作为学生减负效果的直接表达应该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整个社会应重塑环境氛围,正确认识学生作业问题,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新的作业观。
首先,整个社会“反内卷”。每一个社会都有着自己主流的价值观,关于教育问题都有着自身的价值判断。重塑社会关于对学生作业的看法离不开“反内卷”,家长不焦虑,学生也不会焦虑。整个社会要坚持素质教育,认识到学生减负的重要性,重视高质量作业的产出,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整个社会要把握舆论导向,坚持反内卷,坚持全新的作业观,真正使学生达到玩中学的效果。
其次,加入“游戏精神”调味。只有恰当的社会氛围才能使整个社会重塑作业观。游戏精神充满着自由和创新意识,具有勇往直前和敢于挑战的勇气[9]。社会氛围加入“游戏精神”意蕴,将别有一番风味。整个社会的关注点将集中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抗压性,而这仅仅依靠知识性作业是远远不够的,创作性作业和抗压性作业才能真正体现“游戏精神”。将“游戏精神”融入学生作业才能促进学生作业多样化,提高学生作业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