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因制宜在中医学教学中的思路探微*

2023-01-11樊文彬林文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医学教学法教学方法

樊文彬 林文霞

(重庆中医药学院,重庆 400016)

“三因制宜”是中医学的理论特色和精华,贯穿于中医学的发展与实践,是中医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同样,“三因制宜”思想也贯穿于中医学的临床教学中。因此,笔者将教学经验与文献理论相结合,总结如下。

1 三因制宜的内涵

三因制宜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说明天地人三因的特殊性对人的疾病特点与治疗方面的影响[1]。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是中医临床基本治疗法则之一。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以及患者性别、体质、年龄等,治疗上需根据疾病与气候、地理、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疗效[2]。“三因制宜”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

“三因制宜”与现代社会新的内外环境因素进行整合,已不仅仅是中医学的基本治则之一,更是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3,4]。在中医学的临床教学中,因人、因时、因地制定不同教学方法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将重庆中医药学院教学经验与文献研究相结合,从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3 个方面探讨中医学的教学思路。

2 因人制宜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版教材对“因人制宜”的解释为:“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制订适宜的治法与方药”。在教育理念中,“因人制宜”即是因材施教,体现了“学生+学习+学习效果”新三中心的重要性,正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高度契合。

2.1 专业情况“因人制宜”的教育理念首先体现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方法应有所区别,这也是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重要价值。以中药学课程为例,在教授中医学专业和中药学专业时,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应体现出差异性和侧重性,中医学重在药效和临床的灵活运用,中药学重在对药性、药味及现代药理学的掌握和甄别。根据学生专业情况分别采取针对性的教授方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2.2 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人制宜还体现在顺应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其能力的培养。重庆中医药学院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完成基础课程的大学三、四年级学生早见习、早跟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科兴趣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各专科导师门诊学习。此举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2.3 学生能力 同一班级的学生在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因人制宜”还体现在根据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差异,进行适宜的学业引导。课前进行基本测试,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课后对全班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同时还引入分阶梯、不同难度的课外学习内容,供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学院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课外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小组和科普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在书本之外继续学习,尽早熟悉中医药科研流程,具备中医人才的岗位胜任力。

3 因时制宜

金元医家罗天益在《卫生宝鉴》详尽阐述“因时制宜”的学术思想[5]。教材释义为:“根据不同季节的天时气候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法与方药”。“因时制宜”理论应用于教学,从时间角度制定教学方案,在高年级与低年级,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及方法,正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

3.1 学生年级 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法,2002 年由Larry K Michaelsen 首先提出,是指以团队协作为基础,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6]。LBL(Lect ur e-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传统讲授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讲授为中心,采取全程灌输式教学。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在改革发展中,但LBL 教学法仍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PBL 教学法,即Pr obl 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主体,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进行研究学习的过程。

在中医专业高等教育中,对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多采用LBL和T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低年级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尚未建立,教师的讲授教学具有准确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此时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能保证学生基础知识体系建立的完整性,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高年级临床课程,多以PBL 教学法为主,此时学生理论体系已初步建立,PBL 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此时授课内容以病例为中心,倾向于临床应用,对学习临床课程较为适用。

3.2 学习阶段 形成性评价提倡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持续评价。在平时各个章节的学习阶段,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能力,可以采用PBL、翻转课堂、临床实训等多种教学模式;在期末总结阶段,教学设计应重在帮助学生系统进行课程知识点的梳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构建该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同学习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这也是“因时制宜”理念的体现。

3.3 特殊情况 疫情期间,重庆中医药学院大力推进网络课堂、线上教学,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回归校园后,教学模式又转变为线下教学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同时,跟师门诊及见习也相继恢复。教学模式的转变,也体现了特殊情况下“因时制宜”的教学思路。

4 因地制宜

教材对“因地制宜”的释义为:“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制订适宜的治法和方药”。中医学教学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专业环境、院校环境、班级环境、课堂环境等等,“因地制宜”体现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应有不同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4.1 构建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近年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传统课堂形式为基础,对其进行了生态学改造而形成的联系的、发展的、和谐的、共生的课堂。生态课堂观强调了课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是“因地制宜”教学理念的体现。

课堂生态环境包括客体性课堂生态环境、派生性课堂生态环境和客体性课堂生态主体。客体性课堂生态环境指教室的桌椅、温度、光线、照明、窗帘颜色等;派生性课堂生态环境指班风、班级管理制度、人际关系等;客体性课堂生态主体包括2 大方面,一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专业修养,二是学生个性倾向、知识结构等因素。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实现课堂与生活的交互转化,实现课堂内各因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教师和学生和谐共进,人与环境相互应答[7]。

4.2 契合院校环境 中医学的教学思路也应与院校的环境相契合。临床教学基地较多、导师资源丰富、名老中医众多的院校,可鼓励学生早跟师、早见习、早实习。西医院校的中医专业,优势在于学生视野广阔、现代医学基础扎实,创新创业活动相对较多,具有较强的科研及创新思维;劣势在于,学生在建立完整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之前就受到中西文化、中西医学的碰撞与冲击,与传统高等中医院校相比,应更注重营造中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自信。

4.3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差异“因地制宜”在中医学的教学思路还体现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差异性教学。第一课堂是以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与教学紧密相关、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各类课外实习和学术科研活动;第三课堂指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为跟师门诊和临床实习等形式。3 种课堂之间因环境的不同,教学方法也有差异:第一课堂重在知识的掌握。第二课堂多为实训课程或实习课程,可采用PBL 及TBL 教学,重点是能力的培养;中医学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应用学科,中医学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将知识与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第三课堂正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的拓展性学习,学生在实践后总结、反思,从而升华专业理论,提升临床能力。

5 结语

“三因制宜”是中医临床的治疗法则之一,是中医学的理论特色和精华。在中医学的临床教学中,围绕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主题,因人、因时、因地制定不同教学方法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因人制宜”即是因材施教,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因时制宜”从时间角度,在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构建生态课堂,体现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差异性教学。将“三因制宜”理论在中医学教学中探索运用,因人、因时、因地制定不同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中医学教学法教学方法
培育中医生物学 助力中医学发展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